董佩佩 叶进
息喘汤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研究
董佩佩 叶进指导老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目的:观察息喘汤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以期为应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哮喘患儿分为息喘汤组、沙丁胺醇气雾剂组各30例,治疗一周后,观察治疗后两组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肺功能影响。结果:息喘汤组总有效率(93.33%),沙丁胺醇气雾剂组总有效率(83.33%)。结论:两组临床疗效显著(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儿童支气管哮喘;中医药治疗;息喘汤;临床研究
小儿哮喘属于祖国医学"喘证"、"哮证"范畴,是有感受外邪,或因伏痰夙根复加外感等因素诱发,以喉间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1],是小儿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乃至社会问题。现代医学对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缓解症状、减轻复发为目的,中医药作为一种经济、方便、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热点。现观察息喘汤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以期为应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03月至2014年03月在我院儿科门诊诊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息喘汤组和沙丁胺醇气雾剂组,息喘汤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8.37±2.34岁,病程3.25±1.43年;沙丁胺醇气雾剂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8.07±2.08岁,病程3.41± 1.38年,所有患儿均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提出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的西医诊断标准及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病情属急性发作期轻、中度者,并排除病情属重度及危重者及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儿。
1.2 药物的选择及方法:
治疗组:用息喘汤(射干10g,炙麻黄5g,杏仁10g,生石膏20g,钩藤20g,紫菀10g,法半夏10g,黄芩10g,大贝10g,僵蚕10g,蜈蚣1条,代赭石20g,鱼腥草20g),7剂方药,每日一剂浓煎,分早晚各服150ml,7天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
对照组:沙丁胺醇气雾剂(万托林,100μg/揿)每次1揿(必要时2揿,最大剂量为每日给药4次,每次2揿),7天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在使用药物期间,全面记录两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观察治疗前后咳嗽、咯痰、喘息、胸闷、咽痒和哮鸣音等症状,检测治疗前后1秒呼气肺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的变化。
1.4 疗效判断标准:
1.4.1 综合疗效判断标准:⑴.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或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听诊双肺哮鸣音消失,FEV1(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或PEF))80%预计值。⑵.显效:哮喘发作明显减轻,听诊双肺哮鸣音消失或偶及,FVE1(或PEF)增加量范围25%-35%,或治疗后FEV1(或PEF)达预计值的60%-79%。⑶.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听诊双肺哮鸣音较前减少,治疗后FVE1(或PEF)增加量15%~24%。⑷.无效:临床症状、征和FVE1(或PEF)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4.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⑴.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⑵.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⑶.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⑷.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见表3、表4。息喘汤组总有效率(93.33%),沙丁胺醇气雾剂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临床疗效显著(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见表5。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3(P<0.05)。
表1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病程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病程比较(±s)
组别年龄(岁)性别(人)病程(年)治疗组(n=30)8.37±2.34 18/12 3.25±1.43对照组(n=30)8.07±2.08 16/14 3.41±1.38 P 0.64 0.60 0.3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比较(±s)
组别6-12 13-18 19-24总积分(±s)治疗组(n=30)5 14 11 15.9±4.6对照组(n=30)4 17 9 16.8±4.1
两组患者以上分布经统计学分析,p=0.28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表3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单位:例)(±s)
表3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单位:例)(±s)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0 18 6 4 2 93.33%对照组30 10 7 8 5 83.33%
U=2.087,P<0.05,两组总疗效比较有差异性。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15.9±4.6 4.57±2.16对照组16.8±4.1 5.60±2.43
治疗前两组病人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4(P<0.05)治疗组症状积分减少更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5 两组治疗前后PEF、FEV1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PEF、FEV1比较.(±s)
组别例数时间PEF(%)FEV1(%)治疗组30治疗前80.12±5.46 77.63±6.83 30治疗后83.30±9.86 80.97±11.8 89.24±5.13 86.3±4.58对照组30治疗前79.25±8.77 74.83±9.44 30治疗后
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3(P<0.05),有显著差异。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气道慢性炎症使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凌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儿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3]。本病起病急骤,若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常可出现哮喘持续状态,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并危及生命,因此,支气管哮喘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现代医学对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缓解症状、减轻复发为目的,药物治疗分为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药(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抗胆碱类药、硫酸镁)、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剂(色甘酸钠、酮替芬)、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其他药物(特异性免疫治疗、免疫调节剂)等,但β2受体激动剂对气道炎症几乎无作用,而且不宜长期、单独使用;而大剂量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并且茶碱的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接近,可造成严重心律失常;因此,中医药作为一种经济、方便、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热点。
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的病理基础为宿痰伏肺,每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壅塞气道,肺气通畅不利,宣降失常,而致痰鸣气急。痰饮伏肺,肺气郁遏,致血行不畅,血滞成瘀,痰可致瘀,瘀能变生痰水,因果循环,潜伏于肺,遂成哮证之宿根。哮喘具有发病迅速,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发时鼻痒涕出,喘鸣有声的特点,与风邪为患时的善行数变的特征相符合,风动痰壅,气道挛急滞塞,是哮喘发作的重要机理,因风而气道拘挛,因风而痰生,因风而痰阻,故祛风解痉亦贯穿哮喘发作期的治疗中。射干苦,寒,可清肺热而消痰涎,炙麻黄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可外开皮毛的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麻黄对小儿咳嗽、哮喘等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其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虽然较肾上腺素弱,但作用较为持久[4],且更安全。杏仁味苦辛甘,性温,主入肺、大肠经,辛能发散,苦可降气,且兼疏利开通之性,降肺气之中兼有宣肺之功而达止咳平喘。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杏仁质润多油,又能润肠通便,降大肠之气,以利于肺气下降,为治咳喘之要药。对于风寒犯肺之咳喘证,常与麻黄相须为用。然麻黄偏于发散风寒以宣肺定喘,杏仁偏于降气定喘止咳,一宣一降,肺气宣降正常,则咳嗽喘息自平。杏仁与麻黄,既助石膏沉降下行,又助生石膏泻肺热。生石膏辛、甘,微寒。归肺、胃经,与杏仁、麻黄配用,以清宣肺热、止咳平喘。紫菀苦、温,能温肺、下气、消痰、止咳,治风寒咳嗽气喘。半夏辛苦温,归脾、胃、肺经,功能燥湿、温化寒痰、散结、降胃气。黄芩苦、寒,为清肺化痰热之妙药,又可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痰热己生者可清其痰热,痰热未生者可防其变生痰热。大贝性寒,味苦,清热化痰。钩藤甘、凉,清热平肝,熄风定惊。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熄风解痉,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其性尤善搜风"。三药合用,共奏祛风解痉之功,代赭石苦甘、平,下气降痰、重镇降逆,与麻、杏相伍,共同治疗哮喘肺气上逆。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全方寒热并用,祛风解痉,降逆化痰,从而恢复肺气的宣发肃降,使气行津布痰祛,肺气得宣,痰瘀得消,则喘息自平。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ZY/T001.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吴雪荣.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5):173
R725.6
B
1009-6019(2014)10-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