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燕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闫 燕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我国高校现有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较,提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3大定位,即目标定位、身份定位和项目定位。结合上海高校实际,探讨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途径和保障条件。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定位
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体育回归教育的议论逐渐增多,一方面对多年来我国竞技健儿在国际竞技舞台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对这种重运动训练、轻文化学习的运动员培养体制提出了质疑。
2012年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体育方针,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体现本市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深化教育、体育改革,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增强城市“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是积极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框架内,在教育系统中发展竞技体育,既应遵循教育规律,又应遵循运动训练规律,使运动员在不脱离学校教育教学的前提下从事运动训练。
已有很多学者对中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了研究[1-8]。本文拟从适应国家竞技体育体制深化改革的需要和满足高校自身体育发展需要出发,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
1.1 研究对象 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8所上海市高校举办的高水平运动队和承办的上海一线运动队,以及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高水平运动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检索相关论文700余篇。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和国内外关于高校竞技体育方面的研究,为本研究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针对本研究的内容,对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高校体育分管领导及高层管理人员等20余人进行访谈。
1.2.3 案例分析法 对清华大学跳水队、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上海金融学院击剑队、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队、华东师范大学健美操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冰壶队进行个案研究。对其所取得的成绩、发展现状、培养模式、运作管理等进行剖析。
2.1 欧美发达国家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2.1.1 美国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变,美国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其特点如下:1)以自愿成立的全国性校际体育组织为最高管理机构;2)以区域性校际体育联赛为基本竞赛体系;3)以大学专门设立的竞技体育管理部门为基本单位;4)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筹资方式之一,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
从以上不难看出,美国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已形成一个“金字塔”体系。其中:最高层是全国性校际体育组织(NCAA),负责制定和执行全国范围内各会员单位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直接负责组织全国性的单项锦标赛;中间层是各区域性校际体育联盟,一般为全国性校际体育组织的会员,或者由会员单位组成,负责制定和执行联盟内各会员必须遵守的统一制度和政策,组织联盟内部校际联赛;最底层是各高校,通常成立专门的竞技体育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各运动队和参加校际体育竞赛。
2.1.2 欧洲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欧盟几乎所有的成员国都为优秀运动员提供大学奖学金。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各国中央政府、竞技体育协会及各单项竞技体育协会、成员国地方和地区政府、国家彩票基金、竞技体育基金以及商业赞助。
例如:英国加的夫大学竞技体育奖学金计划始于1996年,旨在不断提高该校的声誉和竞技体育水平。“竞技体育高性能计划”被视为加的夫大学学生运动员和大学之间的一种伙伴关系协议。学校每学期定期安排会议讨论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进步计划,而学生运动员应代表加的夫大学参加英国大学体育比赛并尽一切努力竞争,参加“竞技体育高性能计划”规定的各种典礼和活动,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之上,任何违反以上规定的行为都可能导致该计划的暂缓或停止执行。
2.2 国内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2.2.1 上海市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情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解决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问题,提出了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联合办队的想法。从1990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6所高校先后承担了上海一线运动队部分项目运动员的教学任务。在2006年以前,上海市体育部门与高校联办高水平运动队主要是为了解决专业运动队的文化学习问题,而高校并不参与运动队的训练和管理。2007年上海市体育部门与上海金融学院合作联办上海市击剑队开启了新的合作方式,2012年上海市体育部门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联办上海市冰壶队,同时上海市教委对这2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在经费上给予了很大支持。
教育部自1987年结合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任务,在全国高校启动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1995、 2006和2010年,教育部3次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项目进行了优化调整。目前上海市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为17所,18个项目,涉及56个项次。其中:承担办高水平运动队任务比较多的高校为上海交通大学(7项)、同济大学(6项)、复旦大学(6项)和华东理工大学(6项);比较集中举办的项目为田径(9所高校)、武术和游泳(各5所高校)、足球、篮球、排球和网球(各4所高校)。
上述项目中除个别项目外,大部分项目在国内高校中仅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例如:从2012年第9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情况看,上海市高校代表团虽取得金牌数第二的优异成绩,但分析发现:乙组运动员(参赛者为有专业背景的运动员)获金牌数为23枚,占总数的52.3%,主要集中在田径和游泳项目上;甲组运动员(参赛者为无专业背景的运动员)所获金牌中,游泳、乒乓球、健美操和武术4项占81.1%,而3大球成绩处于第4名之后。这样的竞技水平显然与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强市的上海是不相符的。
2.2.2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基本模式和案例分析以下将从办队目标、主要任务和运作方式(含管理模式、学生运动员、教练员、训练、竞赛、经费、科技保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8个要素)对案例进行分析(表1)。
6所高校的共同点:在体制上,除上海金融学院高水平运动队由上海市体育局参与管理以外,其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均由学校负责管理和保障;在具体管理方式上,各校在确保训练和竞赛的同时,均高度重视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培养和专业学习;在训练安排上,每周坚持6 d训练,每天训练时间一般为4~5 h,部分学校的训练时间更长;在经费保障上,来源渠道各有不同,有以学校拨款为主,也有以行政拨款为主,平均每年100万元左右;在运动成绩上,除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冰壶队刚起步外,其他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均具有较高水平,并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过优异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通过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途径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是可行的。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参加国内主要竞赛的渠道不畅。在这6所高校所选的项目中,有5项是奥运项目,1项是非奥运项目;在选择奥运项目的5所高校中,有2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明确为上海市代表队(击剑队和冰壶队),即作为“体制内”的运动队,另外3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则为“体制外”运动队。在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下,对于“体制外”并选择奥运项目的高校运动队,会与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所属专业运动队发生冲突。这样除了参加国际或国内大学生比赛以外,这些队很少有机会参加国家体育总局所属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负责的国内重要比赛。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队则例外,由于竞技水平高,被允许参加国内乒乓球超级联赛,但是大学生参加职业俱乐部联赛,在身份上总是难以自圆其说(表2)。与此同时,若“体制外”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选择的是非奥运、非全运项目,由于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不举办这些项目的运动队,再加上技术水平较高,因此有机会代表城市参加各类比赛,使运动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第二,教练员力量有待增强,训练水平有待提高。我国高水平教练员主要集中在体育系统内,所以有必要探讨高水平教练员进入高校执教的问题。第三,尚未依靠本校多学科优势,为运动队提供必要的科技保障。
由表2可见:一方面,在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体制下,高校设置高水平运动队项目时,不得不顾及所在城市体工队的项目设置,尽量做到错位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系统应举办更多的大学生比赛,以满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实际需要。
表1 6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作情况Table 1 Operation M ode of 6 H igh-Level Sports Team s Organiz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表2 6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较Table 2 Com paration of 6 H igh-Level Sports Team s O rganiz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987年教育部首次提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当时的动因是为了备战4年一届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希望通过建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逐步改变完全由国家队派专业运动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局面;但是这一进程比较缓慢,原因之一是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体制还未得以根本改革。
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国家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日程越来越近。应通过深化改革,在继续保持我国竞技体育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同时,逐步把体育工作的重心转向群众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以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尽管目前还未出台具体改革方案,但有一点已达成共识,即必须打破由体育行政部门一家办竞技体育的格局,应由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在竞技人才和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如何提前做好争取“改革红利”的充分准备,主动参与这场改革,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使自己在其中获得发展就成为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体教结合”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但似乎内涵并不十分清晰,造成不同部门对其产生不同的理解。从目前看,“体教结合”突出解决的是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但这并不是其实质和长远目标。从长远目标看,“体教结合”是依据国家和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建立确保学龄运动员在正常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前提下培养优秀竞技人才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体制。这一体制既符合培养竞技人才的规律,也符合学校全面育人的规律,同时以兴趣为引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推动学校体育的加快发展。只有做大做强学校体育,才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形成厚实的竞技后备人才梯队;因此,不能把“体教结合”理解为仅解决专业运动员“文凭”的一项功利性措施。
做好“体教结合”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并扶持发展中学和大学的运动队。只有不断提高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使其真正成为高水平运动队;只有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使其成为学校的一张闪亮“名片”;只有逐步建立起大、中、小学“一条龙”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把“体教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3.1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3大定位
3.1.1 目标定位 上海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目标如下。第一,服从学校发展目标。依据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借助高水平运动队,加强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交往,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第二,增强师生的向心力。通过代表学校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的体育比赛,提高广大学生对学校自身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第三,推动体育活动开展。通过该体育项目的广泛普及,激发广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第四,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根据国家和城市的需要,培养能代表国家和城市参加高级别比赛的优秀运动员或后备人才。
3.1.2 身份定位 按照国际惯例,真正含义上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应具有该校在籍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身份,主要指没有工资收入的大学生。不具有这一身份的人就不能代表高校参加各类大学生运动会和单项体育赛事。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身份大致有以下3种情况:第一是职业俱乐部所属的职业运动员;第二是各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体工队所属的专业运动员(其实他们也是“职业”运动员,因为是国家人事编制内的人员,每月有固定工资收入);第三是全日制学生运动员,他们尚未就业,没有固定工资收入。目前相当数量的现役专业运动员在部分高校接受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是他们多采用“函授”或“送教上门”的方式,而不是全日制。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不具备参加大学生运动会的资格。在改革的过渡时期,运动会中分为甲组和乙组比赛是可以理解的;但从长远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不应按照是否有专业运动经历来区分,而应当按照职业前和职业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来区分。
3.1.3 项目定位 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竞技项目都适合于每一所高校。在为高校选择高水平运动项目时,应当考虑以下方面:1)本校的传统强项和受本校师生喜爱的项目;2)项目自身的年龄规律;3)国家和城市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需要,争取通过培养优秀运动员和运动队,扩大学校的国际国内影响力;4)本校的软硬件条件,在中小学普及开展状况,选择有可能建立大、中、小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项目。
3.2 提升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对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高水平的体育已取得社会共识,且普遍将体育分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暂且不论这种划分是否科学合理,至少学校体育的缺位是不适宜的;因为学生的体质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和城市的兴旺发达。毫无疑问,在学校体育中高校体育是领头羊,而其中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首先,高校的体育工作者应树立信心,努力提高运动队和运动员的水平,不断提升影响力。其次,新闻媒体要前瞻性地关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加强宣传报道,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再次,上级部门应制订相应的政策和举措,积极推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3.3 科学选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 为高校选择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无论是奥运项目,还是非奥运项目,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1)符合大学生开展的年龄段(18~26岁);2)符合所在城市特点,受本校学生欢迎、关注并积极参与;3)具备不断提升竞技水平的条件,争取成为所在城市的一支重要的竞技队伍,最低限度应成为国内高校中不可忽视的运动队;4)能满足国际大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除此之外,在选择项目时应关注体制性因素,或选择错项发展,或选择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及大学生运动会设置的项目。
3.4 具体举措
3.4.1 提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影响力 应扩大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项目在本校、本市、国内甚至国际的影响力,这一影响力就是吸引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它对扩大本校的知名度、吸纳优秀学生具有重要作用。扩大影响力不仅要不断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和比赛成绩,而且要继承、积淀、弘扬“高水平运动队文化”,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吸引优秀运动员和高水平教练员加盟。著名教练员到高校执教高水平运动队,不仅有助于较快提高运动队和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而且有利于扩大该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有运动潜质的学生。
3.4.2 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政策保障 通过改革突破目前的某些限制,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目前急需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制订高水平教练员进高校执教运动队的政策,包括聘请外籍教练员或专项教师;第二,为招收优秀竞技后备人才进高校就读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使高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第三,为企业赞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不同于一般商业赞助的特殊政策。
3.4.3 处理好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专业学习和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体工队或少体校。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来说,教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一周至少保证20~24 h以上的专项训练,同时在课程设置、学分、教学时数、考核方式和成绩标准等方面不能特殊化,仅仅在时间方面可以根据竞赛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包括在高校就读的现役体工队运动员,应强化其学生意识,增强所在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运动员应主要在学校完成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因为学校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具有浓厚学习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学习、交流和讨论的集体,这些都成为全面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采用“走读”甚至所谓的“送教上门”形式不仅无法实现学校的全面教育功能,而且把教育教学放在低于运动训练的位置上是不恰当的。
3.4.4 发挥高校优势,提供科技保障 与训练竞赛一样,现代竞技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科技保障。高校应依靠多学科的优势,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科技服务,包括医务监督、疲劳消除、伤病防治、营养补充等。
[1] 谢雪峰.多维视野中的竞技体育特征[J].体育科学,2008,28(5):74-80
[2] 池建.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4):76
[3] 王波.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0(4):15-22
[4] 王波,陈杰,石磊.中美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外部领导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32
[5] 董进霞.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目标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508-510
[6] 闻兰,李志刚.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困惑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6):82
[7] 陈为群.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8(4):34-38
[8] 盖文亮,武军.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53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gh-Level Sports Teams Organiz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 Yan
Using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interview and case studies,the study,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hina,put forward 3 positioning targe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organize high-level sports teams,that is,objective positioning,identity positioning and individual sports positioning.The study took the practical reality in Shanghai to explore the paths and guarantee condition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organize high-level sports team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igh-level sports teams;management system;operation mechanism;positioning
G808
A
1000 -5498(2014)02 -0078 -05
2013 -09 -25;
2013 -11 -21
闫燕(1979 -),女,山东济南人,上海体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Tel:13917328446,E-mail:yanyan@ sus.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