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尝试
——主体创造”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2014-06-06 10:44王媛
成才 2014年7期
关键词:小班化尝试教学模式

■王媛

“多向尝试
——主体创造”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王媛

小班化教育,班额虽然小,却蕴藏着教育的大智慧,它能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努力提升教学效益。

一、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从1996年开始,历经了五年时间,我校承担了武汉市“九五”中小学教改实验研究,我们第一次提出了“激趣、共研、深探、精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武汉市教科研成果优秀奖,结题报告获武汉市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2001年,我校继续申报了“十五”课题《小学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该课题被立项为市级重点课题。又一个五年,我校提出的“多向尝试”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课题成果获武汉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结题报告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十年的创模让我们认识到,教师的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才是有效的教学模式。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才是真正适合的模式。

从2006年起,我校掀起了以“多向尝试”为主模式、各学科提出相应模式的学模、研模活动。数学组提出了“主体探究——合作发展”的教学模式;“情境体验,探究创新”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语文组提出了“主体——创新”的教学模式;英语组提出了“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还有品德课程“发现思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第三个五年中,西马路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丰满,老师们也在不断学模、研模、用模的过程中,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内化教学行为,让更多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学习。

2012年,学校在发展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学校正式开始小班化教学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也在改革的洪流中向前涌动。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如何适应家长需求、如何适应学生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几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们沉下心来,将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努力研究适合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小班化教育的内涵

我们认为小班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一种有效模式。它关注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孩子们既能全面发展,又能凸显自己的个性;它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体现在课内,更体现在课外;它倡导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在两年的探索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小班化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很严肃,必须适合每一个孩子全面的发展;它又很灵动,反复强调着孩子的个性发展;它富有创新、极有生命力;它对学校、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它,我们在语文学科的精读课型上,提出了“多向尝试——主体创造”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并依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研究小班化教育。

三、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突破口

“多向尝试——主体创造”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体现了十六个字的教学意图:目标导向、先学后教、合作学习、追求效能。在这里,我用一个表格来向大家简要介绍我们的这一模式。

西马路小学语文精读课型“多向尝试——主体创造”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该做什么,他们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会有什么收获,他们会得到哪些发展。同时,表格也告诉我们,教师该怎么教学,该怎样运用这一教学模式。

我们的语文课,以“爱上这样的语言文字”为总体目标,根据文章线索,确定三级任务,让学生由识到懂再到爱。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过程。我们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用这样的信念去改变我们的教学,让学习不仅仅成为学习,更成为一种修养、一种乐趣。我们建立了一个初步的操作流程帮助教师们更清楚地去落实。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导学单,让老师们在课堂上,能够知道我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我们通过对目标导向的研究,让教师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制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并依此为导向,制作各类导学卡,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是有目的地学。我们在研究先学后教时,通过导学卡,让学生在课前学会预习、在课中学会探究、在课后学会拓展。“预习反馈卡”“学中指南卡”“课后练习卡”等导学卡的研制和使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收获出课堂,让学习更有目的、更加主动。我们研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小班化教学,通过对学生的培训和激励,让他们在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四、小班化教学模式研究的预期成果

我们的思考:“多向尝试——主体创造”的教学模式,已初步建立,但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与研究,希望它能够更加实在地呈现在我们常规化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的实践: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校的语文课堂正悄然发生着改变。老师们通过上研究课的方式,将这十六字的教学意图渐渐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每一次上研究课前要进行五到六次的集体备课,反复琢磨;每一次上完研究课后要进行两三次的课后研讨,再三推敲。我们精心打造的徐欢老师执教的低段语文《面包房里的猫(二)》以及《最后的玉米》,就体现了这些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这一模式的可操作性。

我们的预期成果:通过目标导向,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通过先学后教,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学。学生围绕一个前置性学习提纲(导学案),由个人自学到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进行自教(互教),再由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提炼升华。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教师的成长,实现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更应该能够看到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成长和变化,因为我们开发了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孩子参与学习、体验学习、主动学习。

理念是前沿的,而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让这些理念在我们的每一节常规课堂中有所渗透、有所体现,让理念扎根,让本色落实,让我们每一个老师受益,让我们每一个学生受益。对于这个模式的研究,我们刚刚起步,案例不多,成果还少,研讨中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希望能够得到更多鼓励,让我们有勇气可以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西马路小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小班化尝试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如何提升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效率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小班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班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如何应对小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