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的意识差异

2014-06-06 06:29田小瑞
传播与版权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稿件受众

□田小瑞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过程离不开前方的记者和后方的编辑,因此,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相互合作,相互协作,互助互利,为广大受众提供高质量、有用的信息。然而,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之间又存在着很多差异,例如,工作对象的差异、规范的差异、意识的差异,等等。本文着重对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的意识差异进行探讨,以期对记者与编辑的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记者的采访意识

(一)记者的定义

记者,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把记者、编辑、评论员、专栏作家等都统称为新闻记者;狭义的解释,是专指那些经常在编辑部外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以新闻报道为主要任务的人员。本文主要指狭义的记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和生产劳动内部的分工,记者这个职业就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为满足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要求,记者内部又出现了分工,有专业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特约记者、地方记者、驻外记者等类型。但是,任何类型的记者都必须具备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和专业修养。

(二)记者的采访意识

随着受众的细分,记者的任务也有了相应的分化,但是不同类型的记者又有共同的职责,概括起来就是采写新闻报道、反应情况、做群众工作。其中,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的首要职责。在采写新闻报道的时候,记者必须具备现代新闻采访报道的基本意识,这些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信息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信息在日常用语中,指的是消息、情报、指令、密码等,它是通过符号(如文字、图像等)、信号(如语言、有某种含义的手势动作、电磁波信号等)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传播信息是新闻的基本功能,记者要广辟信息源,增大信息量,传播正确的信息,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力争让信息增值,快速传递信息,为广大受众提供有用的信息。总之,记者要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

2.受众意识。受众在传播学中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新闻事业发展到今天,无论中外媒体,都要重视受众。因此,新闻记者要树立受众意识,即在采访报道中,报纸记者心中要有读者观念,广播记者心中要有听众观念,电视记者心中要有观众观念。新闻记者注重受众意识,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为受众服务和服务更好的问题。

3.监督意识。H.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社会功能归结为三方面,环境监视功能是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之一。美国学者C.R.赖特在1959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传播“四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是其提出的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功能。因此,记者要树立新闻舆论监督意识,要知难而进,迎着矛盾上,要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4.未来意识。未来意识是一种现代科学意识,是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未来并对未来做出选择和控制的一种思维活动。新闻记者树立未来意识,重点要落实在搞好预测性报道上,给受众展示一个未来世界。

另外,记者还要树立竞争意识、大局意识,等等。

二、后方编辑的编辑意识

编辑活动是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初级产品加以收集、鉴别、审选、加工、改造、整理、提高、排列、组合、规范、定型等媒体化、系统化的再创造,使之缔结、构造成为社会精神文化生产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大众传播媒介中的编辑活动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对新闻记者的稿件进行监审。后方编辑对新闻稿件的监审过程中所具备的编辑意识,主要表现在:

(一)大局意识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和党性原则,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这既是中国新闻事业基本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党领导下新闻工作长期积累的传统。这一切原则都要求新闻的后方编辑要时刻树立大局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监审新闻记者的新闻稿件的时候,要以大局为重,以不危害国家的基本利益为基本标准,还要选择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稿件。

(二)协调配置意识

新闻记者以自己的采访意识为标准,写好稿件,交给后方编辑,后方编辑要根据整个报纸的版面进行配置,符合选题和版面设计的稿件会受到后方编辑的青睐。在整个稿件的编辑过程中,后方编辑会根据各个板块的主题选择稿件,这要具备很强的稿件协调配置意识。

(三)新闻价值意识

新闻价值是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和编辑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一般说来,新闻价值应包含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和趣味性五个要素。记者在采访新闻稿件的时候,都会按照新闻价值五要素进行采访,编辑在选择记者稿件的时候,也会按照新闻价值五要素进行选稿,只不过在众多记者的新闻稿件中,编辑会选择新闻价值更大的稿件。

三、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的意识差异

图1: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过程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有着紧密的关系,然而,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和差异,我们分析其意识差异具体体现在:

(一)供与求方面存在的意识差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与求是一对矛盾。这一对矛盾同样也体现在大众传媒的采编过程中,体现在编辑与记者的关系之中,从而构成采编矛盾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大众传播媒介中,记者和编辑共同经营着栏目或者版面,但分工各不相同。记者采写新闻,编辑编辑新闻;记者是新闻稿子的供给方,编辑是新闻稿子的需求方;记者采写的新闻经过编辑的选择才能进入大众传媒中。在这里,所谓的供求关系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记者所供给的大量稿件新闻媒体容纳不下;另一方面表现为记者所供给的稿件不能满足编辑的需求。但是,当今的新闻媒体往往在记者所供给的新闻稿件和编辑所需要的稿件的供需关系中不断协调,最终供求双方趋于平衡,但是记者的供给往往大于编辑的需求。造成供大于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少记者缺少独立自主的头脑,往往根据当前媒介上的宣传重点、报道重点进行采写,而不是深入研究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探求新闻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增强稿件的新闻价值。有些记者习惯于跑机关,将机关现成的文字材料改编成新闻稿件,以致新闻稿子缺乏可读性。还有些记者,不能真正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真正地采写出受众需要的、感兴趣的稿件,只会通过网络媒介写一写表面的文章,以至于受众慢慢流失。总之,供需矛盾是编辑同记者矛盾最普遍的表现之一。

(二)大局意识方面存在的点与面的差异

记者和编辑的另外一个差异就是大局意识方面“点”与“面”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记者在采访新闻的时候往往站在“点”上,他们会过多地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来判定新闻是否适合传播;而新闻编辑往往站在国家大局的立场上,考虑新闻的传播是否符合国情,是否为老百姓谋福利等。相对新闻记者的大局意识的“点”,编辑则站在“面”上。新闻记者站在“点”上看问题,往往会囿于局部的限制而缺乏全局观点。例如,新闻记者在采访新闻的时候,往往认为自己的采访对象“事迹感人”,或者自己采访的内容趣味性、反常性强,受众肯定喜欢,也一定能打动编辑,但是编辑在选择稿件的时候需顾及大局,要考虑稿件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方针,是否符合当前的传播重点,是否符合电视栏目或者报纸版面的需要,等等。记者站在“点”上所写的稿子与编辑站在“面”上所编辑的稿子存在一定的意识差异,记者一定要认识和处理好与编辑的“面”的关系。

四、结语

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构成了大众传媒采编的总体系统,他们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利、共同协作的关系,但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意识差异。他们要共同协作,克服差异,为新闻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更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1]邓涛,张其平.话说新闻记者的定义与类型——兼论“记者节”之历史渊源[J].中国广播,2010(1).

[2]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稿件受众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