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心瘾”戒治初探

2014-06-05 14:53北京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
中国司法 2014年11期
关键词:成瘾者戒毒毒品

北京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

戒毒人员“心瘾”戒治初探

北京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

吸毒成瘾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毒品不仅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也同样危害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早在90年代的统计中,我国的戒毒工作中早期脱毒率就已近100%,但到目前为止摆在戒毒工作者面前最严峻的任务仍然是居高不下的复吸率。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认为身体、心理、社会因素是导致复吸的主要原因,并且进一步地研究发现,在复吸的影响因素中,以心理及社会因素为主。强制隔离戒毒所作为如何预防复吸这一难题的主要面对者,是对吸毒成瘾人群进行“心瘾”戒治的主战场。戒除强戒人员的“心瘾”需要从吸毒者本人的戒毒意愿、心理依赖的程度、环境的条件性反射和在生活事件中负性情绪等方面同时着手,不断做出尝试。

一、“心瘾”的含义及特点

“心瘾”可归纳总结为:在遇到能够引发某种情绪的情境下,很难受到控制的一种用于逃避现实的自动化反应,它根植于吸毒者的主观意识之中,是将吸毒者推进“吸毒—戒毒—复吸—复戒”的恶性循环中的一只手。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看“心瘾”,即一种心理依赖,其操作性定义认为,是一种对待毒品的内隐态度,是吸毒者无意识的、潜在长期吸毒行为所衍变的心理偏好①王爽:《复吸的心理机制初探》,《群文天地》,2012年第5期(下)。。这样的定义源于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和Banaji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内隐社会认知,进而提出了一种关于态度的新概念——内隐态度。Greenwald和Banaji认为内隐态度是个体无法内省识别,或者无法精确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这种痕迹调节着个体对社会对象的喜欢或不喜欢的感受、思考和行为②高屹:《海洛因戒断者对毒品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0卷第2期。。在海洛因戒断者对毒品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研究中发现:普通人的内隐效应,说明了其内隐态度表现为对毒品的消极取向;与普通人对毒品的消极取向相比较,戒断者显示出与普通人相反的内隐效应,戒断者内隐态度表现为对毒品的积极取向。戒断者在身体脱毒后,内心却仍然存在对毒品积极取向的内隐态度,这进一步说明了“心瘾”这种对待毒品的内隐态度是可能导致其复吸的一种重要因素。

这种对于毒品的内隐态度,其最大的特点是无意识、潜在性。也就是说强戒人员对于毒品的心理依赖,不是简单地凭借其口述、笔述中表示出的对于毒品的态度所能表现出来的,甚至在运用直接测量所得到的态度可能都不是被试者的真正想法。其原因有其出于社会赞许性、自身防卫性等装好的可以意识到的原因,也有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内隐态度。态度预测行为的理论认为,态度的不同类型预测不同种类的行为。Lapiere的态度与行为关系模型把行为分为自发性行为和计划行为2种③高屹:《海洛因戒断者对毒品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0卷第2期。。自发性行为是态度迅速通过人们大脑并且中介变量起的作用较小时的行为;计划行为是指通过内心思考计划之后的行为。态度预测自发行为更具有一致性。戒断者的复吸行为更近似于自发行为,而非计划行为,是被对于毒品积极的内隐态度自动激发并随时存在的;保持操守是计划行为,需要人有意识地付出努力,并需要意志品质的行为。根据“态度预测自发行为更具有一致性”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测,戒断者对于毒品积极的内隐态度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其复吸行为,也就是说复吸行为的发生是已经被预料到的,保持操守则是一个需要不断面临挫折的艰难过程。

外显态度可以通过其演绎推理、对错判断的变化来改变。戒断者的外显态度很可能受到戒毒教育、身体脱毒后恢复了理智和思考判断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而内隐态度的获得是联想加工的结果,独立于主观的对错判断,外在因素影响很难作用于它。所以,内隐态度除无意识、潜在性的特点外,还有稳定性的特点。这就再次说明吸毒的戒治问题绝非是通过短时间教育、感化就能够彻底解决的,而必将是一项时间长、困难大并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的工程。

二、“心瘾”导致复吸的原因分析

从戒断者个体主观角度看“心瘾”导致复吸发生的过程,可能的原因是:

(一) 从内隐态度到自发性行为,即“心瘾”到复吸,中间没有停留,在还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习惯性地发生了

吸毒者的人格特点主要表现为“急躁、冲动、活跃”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④王登峰、崔红:《吸毒者的人格特点分析》,《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年第3期。。研究者对复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海洛因依赖者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反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障碍,这些问题中反映出吸毒人群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难控制的冲动性。也就是说,强戒人员在过去和未来的复吸行为都是在无意识的带领下必然发生的。所以,应对这一情况的最好方式是增加强戒人员敏锐的自我觉察能力,使其自身更多的无意识行为意识化。

(二)外显态度的检索过程中,即“心瘾”的抵御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和动机

研究者对复吸进行的大量研究还显示:海洛因依赖者会过分关注自己的健康,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归属感,并容易将自己的问题合理化并归因于别人⑤黎超雄、谢仲豪、李雪华、屈英:《海洛因依赖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对复吸的影响分析》,《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3年第5期。。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特点在强戒人员身上也是很常见的。比如很多强戒人员将自己的吸毒行为归因于父母的未尽职责、朋友的引诱和误导以及挫折事件等,而对自身的反省和自我觉察严重不足。此外,在成瘾者应对方式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吸毒者多采用退避、自责、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并有很高比例的回避型人格检出率等等。这也就是说戒治“心瘾”需要强戒人员有自我改变的强烈动机,并且这种动机需要持续保持。在与强戒人员的访谈中,不难发现这种想要改变的动机是存在的,但问题是这种动机的强弱很容易被其不稳定的情绪左右,并被消极的应对方式所淹没。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不断地引导强戒人员学习在面对负性体验时使用更积极的应对方式,认识并发掘自身的心理能量,从而增加其对于挫折的承受力,以及在抵御“心瘾”过程中的控制和抑制能力。

三、科学戒治理念下的对策研究

在多年与强戒人员的访谈与接触中,不难发现他们中的任何人在复吸行为的发生过程中,内心都是充满冲突的。已有的关于吸毒人员的复吸倾向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响复吸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成瘾者本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即戒毒意愿⑥。尽管戒毒意愿对于改变内隐态度的作用不大,但它却是强戒人员保持操守的前提。决心和动机是戒毒意愿的核心成分,但是由于其具有主观心理的特点,又会在戒毒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易波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中提到激发动机式谈话(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与动机强化治疗(Motivational Enhancement Therapy,MET),是将患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变自己行为之间的矛盾视为治疗的突破点,运用一系列认知—行为方法激发患者要求改变的动机。MI和MET的关键是培养患者对自身已经存在的问题以及接下来将要产生的问题承担责任的能力,民警需要与强戒人员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以增强强戒人员的戒毒信心,无论是作为治疗师的民警,还是作为民警的治疗师,都需要在对强戒人员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这可谓是“心瘾”戒治的第一个步骤。

激发和强化强戒人员戒毒动机是”心瘾“戒治的前提,并将伴随戒治工作的整个过程。在前提得到保证的基础上,需要的就是科学、系统的戒治,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角度思考,在戒毒这一意志行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增加强戒人员对于“心瘾”的意识与觉察的角度,打破其原有的“难受就要吸”的定势,并同时从应对方式、情绪、耐受挫折、利用社会支持等方面帮助强戒人员学会面对“心瘾”给自身带来的不良感受。

(一)正念冥想训练——增强强戒人员自我觉察的能力和对不良感受的耐受能力

正念,是个体有意识地把注意维持在当前内在或外部体验之上并对其不做任何评判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⑦陈语、赵鑫、黄俊红、陈思佚、周仁来:《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19卷第10期。。正念冥想是一组以正念技术为核心的冥想练习方法。个体在冥想的状态中对于自己的感受、情绪、应对有更为明确的意识和区分,这种自身更敏锐的自我觉察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无意识的自发行为。冥想对情绪、情感的调节作用一直受到心理学界的公认。此外,在认知能力上,对注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能分别提高被试者对内注意以及对外部信号的注意能力,改善个体的注意力品质。更为重要的研究发现是,冥想能降低认知任务中的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的干扰,使个体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认知任务上。

“渴求冲浪”是专门针对强戒人员设计的一种冥想,引导大家在想像中进入到一种可能诱发吸毒的场景中,感受周围的一切,观察自己的感受,并区分此时哪些是我们的感受,哪些是我们的想法,哪些又是评价,在这些区分中,只停留在感受,并观察它随时间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不评价,不想是否合理,只作为一个目标来观察。“你的感受越来越强烈,感受如同一波一波海浪拍打过来,观察你的感受……”,“渴求冲浪”练习中,强戒人员的脑波在专注度和放松度两个维度上的测试结果显示,处于对毒品渴求状态的强戒人员的脑波在专注度上的分值处于高分状态,放松度处于低分状态;而之前的不涉及毒品的各种冥想状态中,强戒人员的放松度分数是极高的,专注度则处于低分状态。随着这种冥想训练的坚持,强戒人员的自我觉察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使大家学会区分感受、应对和想法,学会与不好的感受相处,这样的练习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戒断者处于不佳状态下的复吸这一自动化行为的发生。

(二)自我抑制控制能力与工作记忆能力的训练——培养积极应对方式

目前科学上对于吸毒成瘾者的风险决策和学习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损伤的研究进展为:海洛因成瘾者的风险决策能力明显受损;海洛因成瘾者的记忆能力下降;海洛因成瘾者的学习能力受损;海洛因成瘾者的奖惩敏感性改变;吸毒严重程度对高级认知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吸毒成瘾者在脑功能上存在的一定损伤⑧以上研究成果来自于中科院李勇辉老师课题组在“成瘾人群高级认知功能的发展变化特征——评估诊断系统的构建及康复训练应用研究”中的总结。,这些损伤不同程度地表现在行为上,表现为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应对方式反映个体解决问题时的较稳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式,对靶行为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吸毒人员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上的不同可分为不可觉察的原因和可觉察的原因:脑功能的损伤对于成瘾者而言表现为更多的在行为应对方式上的不可觉知原因的变化;可觉知的原因部分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密切相关,多采用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如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来应对社会生活事件,则相对较少产生健康问题。神经症倾向与同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情绪不稳定者容易采取自责、退避、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而情绪稳定的人则相应地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

我国学者曾红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对海洛因依赖者的应对方式进行评定的结果发现:海洛因依赖者除了解决问题这一成熟的应对方式外,其多采用退避、自责和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负性事件,而较少使用求助和合理化这两种较为成熟的应对方式,并最终导致用吸毒行为取代积极的应对行为,以此来应对各种生活压力与应激刺激。

国外Edwards等⑨曾红:《海洛因成瘾者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人格特征的分析》,《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第9卷第8期。相关研究认为:心理应对方式的位置处在应激与健康之间,应激能否引起健康损伤与应激原的强度、社会支持、性格特征、应付方式和生活经历有关,但就个体而言,只有应对方式能自我控制。因此,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来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缓解由应激造成的心理紧张就很重要了。而吸毒者正是由于在生活事件中,尤其是负性事件中无法采用正确的应对方式,从而导致心理紧张与行为失控,在一定环境的诱导下,很容易走上吸毒的道路。

因此,在戒毒治疗中,对于强戒人员应对方式的重建是很重要的一步。而应对方式上的重建又可以从成瘾者可觉知和不可觉知的两方面因素开展工作,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咨询在强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上进行促进和维护;另一方面,通过脑功能的训练对于功能上的损伤进行修复。与中科院在“神经心理康复训练对吸毒成瘾人群的高级脑功能和认知神经结构的影响:神经—心理—行为整合研究”这一项目上的合作,正是我们在戒毒工作上的全新尝试。借用研究人员编制的电脑上一些容易理解、操作简单的小游戏式的工作任务以及一些简单的口令活动等,对强戒人员进行自我抑制控制能力与工作记忆能力的训练。训练过程伴随测试,并以客观数据体现训练对脑功能修复的作用。这是强戒场所除维护、促进强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外,又一种完善强戒人员面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的尝试和创新。

(三)音乐治疗——协调身心,增强强戒人员情绪的稳定性

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脑功能训练,在其过程中,都会经常遇到强戒人员的情绪问题,即便是从未接触过毒品的正常人也一定不得不面临自己的情绪问题。在吸毒人群中,情绪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和明显。例如,在冥想训练初期戒毒,参加的强戒人员会明显地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和对于训练的抵触,这些情绪伴随强戒人员退避、幻想等消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在已有的对于吸毒人员人格的研究中,海洛因成瘾者人格特征的研究结果为:参照对照组而言吸毒组在神经质得分上显著高于常模,显示其高度的情绪不稳定。所以,帮助强戒人员学会处理其自身的情绪问题,是戒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治疗,就是一种利用音乐作用于人心理的治疗手段。其中,鼓圈是集体音乐治疗的一种形式,也是我们在强戒人员中已经开展的一种尝试——一组人在治疗师的引导下围成一个圆圈,进行非表演性但却有组织的击鼓。在这个过程中强戒人员在控制与宣泄的过程中学会了对于情绪的管理。美国音乐治疗协会主任Bruscia认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干预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音乐体验及在治疗师和治疗对象之间作为动态的变化力量发展起来的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

我所将音乐治疗应用于戒毒实践工作,经过对强戒人员进行团体阶段性的音乐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证明强戒人员在接受音乐形式的心理辅导后,身心各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以下是我所音乐治疗干预前后实验组SCL-90、16PF得分比较(x±s,n=19):

量表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SCL-90总分 139.2±47.97 108.7±27.01 2.201* 0.028躯体化 1.43±0.37 1.11±0.21 3.183** 0.001强迫 1.72±0.75 1.40±0.56 1.145 0.147

注: * P<0.05 **P<0.01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组成员在干预前后的敌对、焦虑、抑郁等症状有显著改善(P<0.05),躯体化症状有极显著性改善(P<0.01)。

音乐治疗形式的戒治对于缓解压力,降低参与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等均有帮助。有计划有规律的团体音乐治疗使强戒人员宣泄了自己情绪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宣泄和调节的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强戒人员情绪的稳定性。

(四)萨提亚家庭治疗——发掘心理能量,引导强戒人员实现自我成长

翻看强戒人员的个人成长经历的自诉材料,不难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着不是很幸福的童年,无论是父母的离异,还是父母在外工作,等等,都反映一个类似的问题,即: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角色的缺失。尽管他们有不乏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等诸如此类的亲人,可以得到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似乎却得不到来自于父母这种健全的爱。在这种父母健全的爱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自我价值感的获得。

以往的调查研究发现,毒品成瘾者内在具有较高的自我防御,掩饰性较高,加之长时间的吸毒、反复的戒毒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导致他们自我评价较低,内在有很多压抑的情绪未被处理。

萨提亚治疗模式正是一个积极关注内在、提升自我的有效工具。创始人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认为,自我价值感比任何其他因素对行为的影响都大,外在的行为应对只是个体自我价值感的展现。自我价值越高,则个体的应对方式越统整;当自我价值被扭曲或是被贬低的时候,人就会产生问题并且表现出来;当自我价值得到提升,其外在行为问题会自动消失。我们的民警心理咨询师们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的以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为依据的团体活动——“瞧瞧你的应对姿态”、“看看影响轮”、“走走自己的冰山”、“画画家谱图”等。系列的体验性团体活动的开展,使团体中的强戒人员能够全面地看到在原生家庭中自己经常或一贯的应对姿态,卸掉防御地面对自己真实的需要,将自己成长中积压的一些负性情绪和认识进行了积极的转化,并整合了其中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负性到正性转化的过程中,成员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为强烈地体验到一种自尊。这些无疑将会成为强戒人员戒断心瘾道路上的动力,为战胜内心深处的对于毒品积极的内隐态度提供足够的心理能量,从而有助于实现其操守的保持。

(五)系统式家庭治疗——完善强戒人员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个人吸毒的问题,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其背后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家庭既是人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又是强戒人员回归社会后必须要面临的情景因素。社会支持是个体与他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具有缓冲应激的作用。同时,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一种行为的发生是发出这一行为的人与行为发生的情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无论从主观心理支持角度,还是从客观的情景角度,强戒人员家庭关系的改善对于强戒人员“心瘾”的戒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资料显示:社会支持评定表对海洛因成瘾者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因子的测量结果显示吸毒人员的3个因子分都远远低于正常对照组。家庭模式对吸毒和毒品依赖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次次吸毒,一次次地触犯法律,这些对于强戒人员的家庭及家属而言,无疑是伤害。所以强戒人员的家庭仅凭强戒人员及其家属这些内部力量,要想跳出恶性循环发生积极的变化可能不太容易。然而,在这个成瘾者的家庭中,除非有什么重大的变故发生可能对其产生重大的触动,而此外如果任何人和任何关系都没有改进的话,成瘾者的复吸行为很可能会不可控制地发生了,而重大变故也往往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所以,一个家庭外的力量对于强戒人员家庭的干预对于预防其未来的复吸行为是非常的必要的。

已有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测试结果提示:吸毒人员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低于对照组,拒绝、否认因子分以及惩罚、严厉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系统式家庭治疗是借助咨询的技术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通过治疗师对于家庭内部的“搅动”,帮助家庭成员一起看到自己及其他成员在家庭中充当的角色及角色功能上的问题,从而实现有利于家庭功能改进的变化。在系统家庭治疗师的参与下,家庭内的等级地位、权力分配、责任分工、彼此之间的界限等结构性的元素的状况被家庭成员觉察并改进,使成员相互之间既有协调一致又各有区别。在这样的变化中,强戒人员会发现自己的吸毒行为可能是在寻求家庭成员的关注;也可能是在平衡家庭中某些成员的关系;还可能是在实现一种对于家庭的控制等等,这些认识都有利于强戒人员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这样的作用对于强戒人员及其家属而言无疑是积极的。一方面,对于强戒人员来说,能使其感受到家庭成员的情感,以及家庭对自己强大的支撑力量,以坚定其戒毒的决心,更为重要的是在发现其吸毒行为在家庭中的潜在功能后,可以寻找其他积极行为替代这种功能,从而更加灵活地、有选择地应对,从而减少其复吸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强戒人员家属而言,可以改变家庭成员对于强戒人员的态度,这样可以减少强戒人员由于遭受社会偏见造成的隔离感和无助感。总之,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是戒治强戒人员“心瘾” 工作中的重要组成。

综上所述,无论是心理学的角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心瘾”的戒治都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我们没有办法让“心瘾”这种客观存在的内隐态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客观事实,必然决定该项工程的艰巨性。但是,事情的结果很多时候是通过时间认证的,“心瘾”无法根治,但“操守”可以保持,也就是说强戒人员在未来的生活中,一定会无法控制地出现想要使用毒品的想法,但只要在这种想法出现的时候能够有效地控制想法仅仅停留在想法而不转变为行为,或最少地转变为行为,这便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使强戒人员能够保持自我改变、成长的强烈动机,习惯于更敏锐的自我觉察,培养形成对生活事件积极的应对方式,还有在情绪的自我调节,对于冲动的自我抑制、控制等方面的能力上的不断加强,以及功能和谐的家庭环境的维护,这些都为我们最大程度实现防复吸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责任编辑 张文静)

猜你喜欢
成瘾者戒毒毒品
销毁毒品
长期戒断海洛因成瘾者冲动性相关脑区的结构及功能特征*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药物成瘾者情绪面孔注意加工的实验研究*
火烧毒品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海洛因成瘾者心理及行为调查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不抛弃,不放弃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