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栋
摘 要:目前,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相较于我们文明古国深厚的人文积淀、相较于社会与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而言,普遍偏低,这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探究。但有些研究,或失之于调查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够合理严谨,或失之于对根源的挖掘缺乏针对性,或失之于对出路的探寻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影响了该问题的有效解决,应引起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养教育 调查 根源 策略
课 题: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编号:2013jxtd061。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曾说过,“没有科技,做不好事;没有人文,做不好人”。 高职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把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以使学生养成厚重鲜明的人文精神、扎实过硬的与社会和职业对接、适应的人文能力,为学生未来的人生与事业插上劲健的翅膀。
然而,目前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相较于泱泱大国五千年的人文积淀、相较于社会与职业发展的需求、相较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人文素质水平普遍偏低,这已引起学界乃至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学人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根源挖掘、对策探寻。笔者对此也极为关注,但在观察中发现,有的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够合理严谨、有的对根源的挖掘缺乏针对性、有的对出路的探寻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这就影响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朝正确有效的方向纵深发展。以下是笔者对这三方面所做的反观与思考,与学人切磋,共同为促进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发展、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水平做出努力。
一、对问卷调查方式方法的思考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摸清目前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状况,是许多学人对此问题展开研究的基础,但对有些调查方式的侧重、对问卷的制定,笔者存有疑义。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教育问题。但是,应该指出,许多调查采取的方式方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缺陷,这些缺陷必将影响结论的准确性。
一是选取调查对象方面有缺陷。选取调查对象一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表面上看,有些调查涉及的地区和院校都足够多,抽取样本的随机性似乎很大。但是,如何确保这种随机性呢?比如,教师样本是专业课教师,还是专业基础课教师或者公共课教师?学生样本是大一的学生,还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这些往往都不够明确,而样本的差异无疑会导致结论的差异。
二是调查内容设计方面有缺陷。首先,不能简单地用人文知识是否全面来衡量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人文素养不仅外化为对人文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内化为人文能力与人文精神,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取向、意志品质、沟通能力等。其次,问卷不宜采用答案优选的方式。比如,“有没有必要开设人文素养类课程”“有没有必要阅读有关历史方面的知识”等,这些问题对于“求真”调查几乎没有意义。最后,有些问题本身就模糊不清,无法保证调查结论的准确有效性。例如,“你了解新中国60年历史吗?”这样的问题很不严谨,怎样算对新中国历史“了解”,怎样算“不了解”?回答“了解”或“不了解”主观随意性很大,很难说明任何问题。
三是回收问卷时效性方面有缺陷。考察一个人知识面有严格的时效性限制,如果不能确保回答问题的时效性,也就不能保证答案的真实性。比如,“四书五经”包括哪些著作、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等,如果不是在独立的问卷环境中,被调查者只要随手一查或随口一问,答案就知道了。
笔者也曾进行过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状况的调查,范围不大,但努力规避了上述缺陷,尽量保证调查的针对性、现实性、时效性。调查对象为某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财经类市场营销、会计、商务、物流等专业二年级学生426人及任课教师37人。笔者摒弃了单纯的人文知识点的问答,也没有让学生简单去勾画选择题,而是针对人文能力和人文精神进行考察。如,让学生当即给班主任老师写份请假条、让学生拟出一小型公益活动的策划方案、随机调查到课率、设立具体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某种特定社会情境中的反应与具体做法等。
关于写份请假条的调查,共收到学生请假条407张,其中,格式错误的占65%,有明显语病的占36%,字迹潦草不清的占61%。关于2013年某日的课堂缺课率,调查结果是平均达到20%,有的班级缺课率高达47%。在情境反应考察中,有41%的学生的反应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视,有26%的学生的反应是对他人强烈的排斥与敌视,有31%的学生的反应是“能帮就帮帮吧,看情况”。
在对37位任课教师的调查中,调查内容主要有对学生听课状况的满意度,师生、生生沟通的流畅度等。其中,对学生听课状态不满意的占98%,对学生作业不满意的占76%,认为学生沟通能力差的占82%。
调查结果分析后显示,当下高职学生不仅是人文知识缺失严重,更重要的是人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缺失严重,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对人际关系、人生价值反应冷漠。
二、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原因的思考
学界很多人认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欠缺。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导致中小学阶段不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这是造成学生人文素养先天不足的重要根源。二是高职院校自身的原因。认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导致高职院校只重视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缺少相关课程,课时严重不足。三是高职学生自身的原因。很多高职学生由于没有升入本科被他人瞧不起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自暴自弃,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把文学、历史、艺术类书籍等束之高阁,再加上就业难问题使学生只重视专业课而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
上述观点都有道理,但也有不禁推敲之处,缺乏针对性。
首先,应试教育确实导致了唯分数论,忽视人文素养教育,这是要大力扭转的。但这个问题就不应仅在高职学生中存在,在整个高等院校学生中都应存在,因为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但笔者的调查表明本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比高职学生普遍要好。所以,把这作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根源,针对性并不强。
其次,把人文素养缺失归咎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合理。每一类型的教育都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有其自身的规律,一味斥责“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为工作需要的人”和“厚技能教育、薄人文素养培养”的观点,不仅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而且是对我国探索了十几年的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简单粗暴的否定。人文素养培养在任何时候都重要,它本应贯穿于学龄前、小学、中学、大学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但是,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阶段最主要的任务,这与人文素养教育本不矛盾,也应无所谓厚薄之分。
再次,将自卑感和就业难视为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更是无稽之谈。试问:有了自信心,就业前途光明,难道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吗?
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笔者试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内因上讲,性格、能力和认知水平等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根本原因。高职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逆反心理持续时间长而且强烈,接受文化知识的能力差,对正确事物的认知度低,没有耐心,缺乏毅力和自制力等问题,这不仅影响文化知识的学习,也会影响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的提高。
从外因上讲,不良的成长和教育环境是造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因素。
第一是家庭环境。娇惯、辱骂、暴力等错误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对人文情怀的严重摧残,也是养成后天良好的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障碍。
第二是学校环境。教师总是偏爱听话、成绩好的学生,而对表现不乖、成绩不好的学生则不重视,甚至排斥和不尊重。一个从来不被重视的人不可能重视别人,不被尊重的人更不会懂得尊重别人。更为严重的是时间长了,这些不被重视的孩子会自发形成一个个非正式群体,游离于班级之外,互相传达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相感染不良气息,互相寻求刺激,释放“负能量”,以叛逆的方式获得同伴的认同。这正是他们升入高职学校后,陋习难改,排斥思考的原因。因为他们早已失去学习的灵性,积淀了太多得过且过的慵懒。
第三是社会环境。在经济利益的角逐中,中国人原来崇尚的道德价值观念正在被无情地抛弃。在商海里捞得盆满钵满的富人就是成功人士。他们糜烂、奢侈、恶搞、挥金如土的生活引领着社会潮流。
三、对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对策的思考
目前,对如何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专家学者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但是,许多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甚至是脱离实际的空谈。例如,有人主张不分专业普遍开设文学、哲学、历史、艺术、法律等人文课程作为必修课,将这些课程的考试成绩纳入学业成绩中,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有人主张为了保证人文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人文素养课程要开足学时,每周不低于两学时,至少要在大一、大二连开两年。有人主张要加强人文素养课程教材建设,把文、史、哲、艺、法等知识统编为一大本人文素养教材。还有人主张建立一支专门的、高素质的人文课程的教师队伍。要加强人文学科教师的管理和培训,人文学科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态度。
这些主张都不无道理,但实现性很弱。第一,对人文素养的真正内涵认识不清。人文素养既包括人文知识,也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其中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塑造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教育绝不简单等同于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能狭隘地认为人文素养的提高只能依靠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第二,脱离高职教育实际。高职教育虽属高等教育系列,但是学制只有三年,政策规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要不低于1:1,不少学校采用“2+1”教学模式,在校学习只有两年时间,其中还要穿插课程见习。无论是国家规定的“两课”、英语、计算机、军事理论等公共课,还是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课时都已经压缩到了极限,简单增加课时的方法是不现实的。第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文素养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议等于没说。公共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都需要高素质,至于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做人做事态度,是对所有教师的起码要求。
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综合教育,应该采用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和评价标准。但是,由于人文素养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多元、长期的过程,所以,必须全面发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作用,特别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团队的作用。
1.教师应确立“教书育人,育人重于教书”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制器”。任何教育,德是品质目标,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供的是“道”。虽然高职教育特别强调技能培养,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德”和“道”是“技”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把德的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寓“育人”于“教书”之中。很多理工类专业课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当成人文学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自己只管传授“技能”,不问其他。这就不能称为好教师,甚至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教师。好的教师既要懂得教书,更要善于育人;既是启迪学生领悟知识的导师,又是人文素养优良的示范;既要“学高为师”实现技能的传授,更要“身正为范”,用正确的思维方式、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治学精神等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贯彻到每一次教学活动中。例如,对于目前教师普遍采用的“项目化教学法”,老师不能仅仅把完成项目任务作为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考察其所表现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
2.强化教育的整体功能,营造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人文氛围
人文素养教育绝不仅仅是某个教师的责任,也不仅仅是某个教育阶段的教师或某个教学团队的责任,整个教育主体都义不容辞。学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激励学生的人生追求,升华学生的内心情感。学校社团可以将具有不同爱好、不同兴趣的学生凝聚在一起,多做些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科技、艺术、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奉献的价值,享受做人的尊严,感悟人生的胜境,体会传递“正能量”带来的愉悦。
3.强化政府管理功能,净化社会大环境
人文素养教育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息息相关,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民族精神养成的大事。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坚决取缔妨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和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坚决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防止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端。还要加强对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的监管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腐朽的生活方式。
4.要让学生深刻认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自身人文素养缺失的现实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自省精神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精神。而许多人文素养缺失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都处于“无意识”状态,缺乏自省精神。有些同学做人做事随意性极大,他们常立志却不能立长志;有些学生严重缺乏自信,自卑心理过重;有些学生一味追求特立独行,逆反心理过强,盲目排斥家长和老师的善意劝告,不听任何积极的建议,我行我素,过分敏感。为了暂时保住自己不丢面子,不惜采取说谎,甚至害人害己的做法,一旦感到有损自尊,就立即出现情绪上的反应,做出危害集体、危害他人的行为。这些无意识的心理和行为是人文素养缺失的集中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沟通上的障碍、心理上的懦弱、行为上的叛逆和学习上的排斥等。大学教育有义务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有义务警醒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对未来工作、家庭、生活的影响。
21世纪,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嚣尘上,正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人文素养教育,关系到整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及时纠正学生认识偏差、行为偏差,塑造完整人格,是高职院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媛媛,黄安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教学研究.2008(2).
[2]苗富强.试论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35).
[3]周艳茹,王子科.对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J].调查研究,2011(2).
[4]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作者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