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CRP和IL-6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诊断相关性研究

2014-06-02 10:49李朔孟新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观察者硬化斑块

李朔 孟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角度观察, 即为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 并引发斑块破裂致使冠状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的病理过程[1]。导致以上病理过程的机制, 各种学说从不同方面加以阐述, 而更多倾向于炎症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血管事件。炎症反应过程即包括促炎症反应, 也包括抗炎症反应。作者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炎症因子及白介素6(IL-6)抗炎因子来探讨其与ACS发病相关性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7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二科住院治疗的ACS患者64例, 其中急性心梗(AMI)共34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共30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0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的UAP、NSTEMI诊疗指南进行诊断[2]。

1.3 纳入标准 ①男女不限, 年龄<80周岁;②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自愿同意参与本次临床观察;③患者具有自主行为能力。

1.4 排除标准 ①诊断有充血性心力衰竭;②意识不清合并严重神经、血液、消化等系统疾病, 影响本次观察者;③近6个月有手术史者。

1.5 方法 在入院时利用ELISA法检测hs-CRP与IL-6 其中AMI组34例、UAP组30例患者, 与同时期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同龄人群30例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版软件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表示, 组间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被观察者一般情况 AMI组与UAP组的男女比例、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详细情况见表1。

2.2 被观察者hs-CRP与IL-6均呈现AMI组高于UAP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hs-CRP和IL-6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UAP组hs-CRP和IL-6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详细情况见表2。

表1 被观察者一般情况表( )

表1 被观察者一般情况表( )

组 别 例数 男 女 年龄/岁 高血压/例 糖尿病/例AMI组 34 18 16 62.7±15.6 31 13 UAP组 30 16 14 63.7±16.2 27 11对照组 30 15 15 63.1±15.9 6 3

表2 被观察者hs-CRP与IL-6变化表( )

表2 被观察者hs-CRP与IL-6变化表( )

注:aP<0.05, bP<0.01

组 别 例数 hs-CRP(mg/L) IL-6(pg/ml)AMI组 34 10.63±1.96ab 23.46±4.93ab UAP组 30 7.36±1.24b 19.15±4.77b对照组 30 2.78±1.08 12.64±5.37

3 讨论

社会物质多元化的今天, 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加大, 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上升[1]。ACS是冠心病发展过程中的严重阶段,多呈现出斑块内出血、斑块相对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血小板激活、活跃, 大量聚集或纤维帽破裂等引发血栓形成。因此,不稳定斑块为ACS病理基础。

CRP主要是IL-6调节下由肝细胞合成, 在血管炎性反应下大量表达, 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其与斑块不稳定呈正相关性[3]。利用超敏检测技术后大大提高了对CRP检测的敏感度与精确度, 对区分急性炎症反应及动脉粥样硬化这样慢性炎症反应提供了帮助, 也对斑块变化活跃度给予评估。作者在本次观察中发现斑块活跃度增高时hs-CRP成倍增长, 与活跃度呈正相关性[4]。现在研究发现在稳定型心绞痛时IL-6、IL-10相对稳定与正常人群相似, 但不稳定心绞痛IL-6开始出现急速上升趋势, 发生AMI时达到高峰, AMI数小时后开始下降[5]。因此认为IL-6与斑块活跃度也呈正相关性。有研究证明IL-6的水平不受血脂的影响, 而与炎症及抗炎症反应相关。

因此, 在临床中判断ACS可结合hs-CRP与IL-6, 联合观察增强特异性, 排除相关干扰。对ACS严重程度与斑块不稳定性做出指导性评估, 对进一步治疗提供帮助, 并早期发现UAP、AMI, 降低AMI致残率及死亡率。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4-230.

[2]Braunwald E, Antman EM, Beasley JW, et al.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able angina and non-ST-sege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 Coll Cadiol, 2000,36(3):970-1062.

[3]杨胜利, 何秉贤.C-反应蛋白和冠心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 29(3):187-188.

[4]李后开, 戴敏.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作用.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4, 12( 5):607-610.

[5]孙芳毅, 王书彩, 郭丽敏.白介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新医学,2007, 38(8):557-558.

猜你喜欢
观察者硬化斑块
多普勒效应之新讨论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用追击相遇的模型解释多普勒效应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你看不见我”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