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药加味治疗痤疮

2014-05-30 20:52刘建费一轩杨静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辨证论治痤疮

刘建 费一轩 杨静

【摘要】痤疮多见于男女青春期,病因复杂,易于复发,损容明显,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运用中医重整体治疗上的优势,根据痤疮的病因病理及皮损特征,对寻常痤疮肝胆湿热的病机及辩证治疗进行探讨。通过对60例寻常痤疮患者进行辨证,其中肝胆湿热证40例,用龙胆泻肝汤为主进行治疗,肾阴不足挟湿证20例,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为主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94%,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并附临证赏用之土茯苓、地肤子二味药的验方简述以扩展思维。

【关键词】 痤疮; 辨证论治; 中药成方; 肝胆湿热; 肾阴不足挟湿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27-02

痤疮多见于男女青春期,病因复杂,易于复发,损容明显,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散在性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等皮损为临床特点,发病缓慢,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丰盛处。余土根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面部分属不同的脏腑,发病部位的不同,邪毒涉及的脏腑各异。他认为,皮损聚集于前额、鼻颊沟、鼻尖,多与肺胃有关;在口周,多与脾有关;在面颊两侧,多与肝有关;泛发于胸部、肩背部等皮脂分泌旺盛处,则多与任督二脉有关。现将其具体诊疗经验总结如下,运用中医重整体治疗,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合理,远期疗效较西药有更大的优势。根据病因病理及皮损特征,传统理论多从肺、胃、脾辨治,常用分型治疗为:肺经风热型用枇杷清肺饮疏风清肺, ,脾失健运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化湿,肠胃湿热型用茵陈蒿汤加减清热化湿通腑,而文献资料对寻常痤疮肝胆湿热病机很少有记载及探讨。在临床中,通过对120例寻常痤疮患者进行辨证,辨为肝胆湿热证和肾阴不足型的有60例,使用中医药为主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94%,取得了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肝胆湿热型和肾阴不足型寻常痤疮患者,分别40例和2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最大39岁,最小14岁,平均22.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5天,平均3年。

1.2 治疗方法 基础方:

1.2.1 肝经湿热型:

皮疹好发于面颊两侧,多为结节型、囊肿型或混合型痤疮,常伴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每于月经期前加剧。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利肝经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g,黄芩、焦山栀各10g,茵陈、生地各20g,大黄3g,白花蛇舌草30g,泽泻、柴胡、车前子各12g,生甘草6g。若月经不调,可加八月札、郁金各12g,益母草30g,红花6g,以活血调经。面颊两侧乃胆经所行之处,肝胆相合,互为表里,故面颊两侧痤疮可从肝经辨证论治。

1.2.2肾阴不足挟湿型:

皮疹多泛发于颜面、胸部、肩背部皮脂溢出处。皮疹多暗红,留有疤痕、痘印、结节难消。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该型可见于任何年龄段患者,发病时间较长,多有家庭性,反复发作可呈周期性。治宜滋肾泻火,清热解毒。方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5g,山药30g,泽泻、茯苓、猪苓各10g,萸肉、女贞子各15g,旱莲草30g。若伴腰酸,加杜仲20g,巴戟天、菟丝子各15g;若舌尖红赤、心火偏重,可加导赤散泻心火。泛发型痤疮督任二脉均涉及,故其病情涉及阴阳偏甚的情况,治疗可求之于胸背部之孰多孰少,以权衡滋阴泻火之力。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清之不应,则改为滋阴。”依据此理论,可治疗肾阴亏所致的顽固性痤疮。

总之,治疗痤疮,坚持辨证论治之总则,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面部分属不同的脏腑经络,灵活运用引经药和归经药,如病在前额、鼻尖、鼻颊沟,用白芷、苍耳子等;在口周部,用苍术、白术、薏苡仁、茯苓、山楂等;在面颊两侧,用柴胡、茵陈、郁金、龙胆草、青黛等;泛发型痤疮与肾阴不足关系密切,宜滋阴泻火、平补肾气,用女贞子、菟丝子、杜仲、仙灵脾等。上述各型患者的治疗,一般可于1周后见效,两周左右丘疹、脓疱疹、结节、囊肿等皮损基本消退,但必须巩固调治3至6个月,方能痊愈。在内服中药的同时,可配合以外用药、面膜等,告诫患者克服平时饮食起居的不良习惯,如是,方能取得更佳疗效。

加减法:大便秘结加大黄6~10 g,热毒壅盛加夜游丹12 g,野菊花12 g,口渴加花粉15 g,脾胃素虚去木通加海螵蛸12 g,生姜10 g,结节囊肿甚加皂角刺10 g,牡蛎20 g。煎服法:头煎水800 ml,煮取200 ml,每日1次顿服,女子月经来潮停服。外治法:用中药头煎100 ml,用药棉浸润药液湿敷患部,每日2次,每次约30 min。治疗期间,全部病例均使用上述方法,无加用其他任何药物。

2疗效标准及治疗效果

在本组60例肝胆湿热型痤疮患者中,其中痊愈:粉刺、丘疹、疱疮等寻常痤疮病灶全部消失,僅留下轻微色素沉着或脱痂点,中医证型消除38例。显效:粉刺、丘疹、疱疮等寻常痤疮病灶缩小70%以上,中医见证基本消除11例。好转:粉刺、丘疹、疱疮等寻常痤疮病灶消除40%~69%以上或炎症明显减轻,中医见证有明显好转7例。无效:粉刺、丘疹、疱疮等寻常痤疮病灶消除不足30%,皮疹稍见减轻,或无变化,或较原先加重,中医见证无明显变化4例。疗程最短为12天,最长72天,平均25天。

3 讨论

肝胆湿热和肾阴不足的病机对寻常痤疮辨证有很好的临床意义,在传统的分型基础上增加肝胆湿热型和肾阴不足型,可以使其辨证分型更加完善。本病青春期常见,但近年来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发病率日渐上升,且病情较为顽固,有成人痘的趋势。

调查发病原因后发现,其病因与工作学习过分紧张,或经常熬夜,或常食用快餐、甜食、油炸食品,或常饮酒,或生活工作不稳定有关。另一方面,传统辨证三型患者发病后,因容貌失雅,心情不畅,压力过大也可继发为肝胆湿热型,来就诊时,但无论是初发或继发,只要具有肝胆湿热见证,均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为主进行治疗。

龙胆泻肝汤是清泻肝胆湿热的代表方剂,在应用该方治疗肝胆湿热型寻常痤疮患者时,再加上大青叶、紫草凉血解毒化斑,皂刺、牡蛎拔毒去粉刺,或以丹参、野菊花增效解热毒,活瘀血,大黄通便解疮毒,共奏清泻肝胆湿热,消疹除疮,去刺的功效。但龙胆泻肝汤多苦寒,易伤脾胃,应中病即止。本方泻中有补,疏中有养,既泻肝用,又保肝体,攻不伤正,养不留邪,实为泻肝胆、利湿热之良方。病因病机除湿热外, 还与肾阴虚有关。属中医精的范畴, 属肾所藏。肾阴不足,相火过旺, 虚火上扰, 迫精外溢肌肤和皮毛, 则皮脂分泌增多, 热蕴肌肤和皮毛, 则生痤疮。热郁化风则皮肤瘙痒。根据病因病机, 据滋肾阴、清湿热的原则,运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九加减补肝肾、清肺胃湿热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寻常痤疮疗效佳,副作用少,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附临证赏用之土茯苓、地肤子二药的验方简述以扩展思维。

土茯苓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光叶菝葜的根茎。《本草正义》记载:“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历来被视为治梅毒之要药。然则若拘泥于此,岂非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土茯苓具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之功,可泛用于湿热邪毒之证,凡需渗湿者,无热而虚用茯苓,有热而实则必易以土茯苓,并盛赞其为治湿毒佳品,于湿疹、带下、痈肿疮毒等证皆堪任用,且可治疗病毒性肝炎,通过利湿解毒而获保肝降酶之效。然其性味甘淡而平,必重用至30~50g,甚至达100g以上。

【例方】化浊完带汤:南沙参30g,黄柏30g,土茯苓50g,赤芍30g,小茴香15g,大蓟50g,地锦草30g,白英30g,生甘草6g。主治:带下浓稠,或色黄而臭,舌淡苔润者。

二、地肤子

地肤子为藜科地肤属植物地肤的成熟果实。《本草正义》记载:“地肤子,苦寒泄热,止有清导湿热,通泄小便之用。”故多数医家仅以之利小便而已。李老通过分析探讨,从《本草原始》之“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到现代药理研究之“具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中西结合,将地肤子列为抗过敏专药,广泛用于风疹、湿疹、鼻鼽等过敏性疾病,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内服常用剂量为30g。

【例方】脱敏汤:紫草50g,蝉蜕15g,地肤子30g,苍术15g,黄柏15g,炙甘草12g,大枣50g,丝瓜藤30g,鼠曲草30g。主治:多种过敏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药疹、漆疮等)之湿淫化热者。中医治病,是以药之偏性纠正人体偏性,以重获阴平阳秘之健康状态,故熟知药性方能取其长而尽其用以克疾制胜。名医名家不仅深谙其道,且于藥物功用发挥亦多,通过研习继承这些宝贵经验,必将有助于后学者而犹如终南捷径。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讨论稿) .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 ( 5) : 339 - 342.

[2] 马福生,梁志明,莫家亮等. 青春期痤疮患者抑郁状况的初步研究.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1,18 ( 2) : 109 - 115.

[3]靳培英 (M)痤疮的分型论治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5

猜你喜欢
辨证论治痤疮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穴位泻血治疗痤疮63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消痤饮治疗寻常痤疮8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