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美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通过对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认识杂文的特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认识和揣摩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体会鲁迅的语言艺术。
3.掌握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资源】
视频、音频、课件
【课前延伸】
1.复习议论文的阅读知识。
2.熟读课文,简要了解写作背景,从文中找出疑难问题,准备在课堂交流。
3.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疏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4.请在课前交流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日本不断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侵权行动,挑起事端,如“测量”“钓鱼”“登岛”等,最后由政府出面“购岛”,以强化所谓的日方“实际控制”。其激起了中国两岸四地和海内外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强烈愤慨:“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 中国政府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坚定不移,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外来威胁和压力都丝毫不能动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意志。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和怎样的精神状态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一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预习检查
1.弄清字词读音:搽 chá粉、玄xuán虚、省xǐng悟、渺miǎo茫、脊jǐ梁、诓kuāng骗
2.解释下列词语:
(1)玄虚(2)渺茫(3)诓骗(4)怀古伤今(5)为民请命 (6)自欺欺人
3.作者简介
(二)了解写作背景
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②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三、引导交流,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思考并在文中划出标志性语句: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作者树立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读课文1~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从对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进行批驳的?
明确:对方错误论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分析这些事实,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作者就是以此为突破口,证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和论据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通过驳论证来批驳了敌方的观点。
3.再读7—8段,看看作者又是如何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
明确:作者通过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4.文章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状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别指哪些人?
明确:课文最后一段照应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出回答:“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下。”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
四、合作探究交流,精讲点拨
1.大声诵读文章的立论部分,并谈你认为自古至今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真理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2.你能通过诵读来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吗?
总结: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
五、课堂小结
读罢此文,我们深感到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的脊梁”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1世纪……
同学们,今天,中日两国由于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争端不止,摩擦不断,日本觊觎(jì yú)我神圣国土的野心从来不曾泯灭,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不会受外族的欺侮,梁启超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愿我們同学们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自信、自强,做真正的中国人 。
六、布置作业
今天离鲁迅先生书写此文已经70余年,假使你站在当今社会历史的高度,用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国的自信力,你将选取哪几个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