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积累中提高语文能力

2014-05-30 19:59:46张海燕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积累密度

张海燕

[摘 要]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未对此引起重视。

[关键词]积累 熟读 密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老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并且能对蒸饭、煮饭、炒饭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做出饭来。

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徘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經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但学生中难以将课文熟读一遍的却大有人在。我们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不仅如此,我们是否可以就现有教材,增加一些熟读背诵的课文或片断呢?古代佳作、现代散文是否可以多熟读背诵一些呢?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

二、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己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己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东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能否从语文课中大胆划出一二节作为阅读课呢?同样,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当然,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是见缝插针,只能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未对此引起重视。重知识,轻作文是普遍现象,即就是作文训练也是以对准高考为目标,重审题立意,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新八股,语言贫乏,毫无生气。这样的训练,只能使学生的大脑原本贫乏的语言中枢变得更为呆板。“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有识之士认为目前中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并非危言耸听。要扭转这一局面,加大作文的密度是其方法之一。数理化学科能课课练、日日练,作文为什么不能?当然,这要注意两点:一者,加大密度并不是违背规律,恰恰相反,而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重点反复,难点强化;二者,加大密度并不是加重负担,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从繁琐的精批细改中走出来,在设计练习和讲评作文上花力气。可以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小作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诵读、博览、作文,三管齐下,三者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米”源充足,加之教师适当指点,何愁学生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呢。

猜你喜欢
积累密度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密度应用进行时……
密度“四问”
积累活动经验 促进概念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语言的积累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7:23:27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