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经典文本 设计跌宕情节

2014-05-30 10:48殷燕
关键词:枣核范进悬念

殷燕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中有很多情节家喻户晓,堪称经典——诸葛亮七擒孟获,成功平定南中叛乱;宋江带兵三打祝家庄,最终末战告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结果师徒冰释前嫌;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后来竟救了巧姐。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这些经典情节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为什么经典名著中的情节要写得波澜迭起,跌宕起伏呢?首先,这是生活客观实际的需要。马克·吐温也认为真实的事情比虚构的故事更希奇。其次,这是读者阅读心理的需要。写文如看山,读文似游览。行文时情节如山势连绵起伏,如山头峰回路转,如山路九曲连环,才会更大地激发读者的兴趣,引领他们徜徉在柳暗花明的惊喜中不能自拔。

那写作时怎样才能设计出跌宕起伏的情节呢?下面就让我们借鉴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文本,管中窥豹,一探究竟。

一、无风起浪——矛盾法

其实生活中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了生活的趣味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了生活的多样性。生活中的矛盾可能隐藏的比较深,矛盾爆发的时间比较长,将之加工成文学作品时,要想情节跌宕起伏,就必须将生活中的矛盾尖锐化、集中化。吴敬梓先生非常擅长“无风起浪”,他在《范进中举》(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就多用矛盾。范进年老,苦读35载却一直未能中举,这是“想中却中不了”的矛盾;范进家贫无钱参加乡试,丈人富裕却不借钱给他,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矛盾;范进多年名落孙山却一朝榜上有名,这是“年年失落与夙愿得偿”的矛盾;中举前范进在丈人面前唯唯诺诺,中举后丈人在范进面前低声下气,这是“前恭后倨与前倨后恭”的矛盾……作者巧妙地将诸多的矛盾集中在一篇文章中,通过前后矛盾的激化转变,不仅塑造了典型的人物性格、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

二、有巧成书——巧合法

巧合法,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让情节起伏曲折的写作方法。这种写法让人物或事物碰巧相遇或相合,使之突然产生或解决矛盾。巧合,既能更强烈、更集中、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因其戏剧性,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增添作品的审美魅力。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曾经说过,一个作品布局的巧妙不在于有激动力或者令人可爱,决不在于引人入胜的开端或者惊心动魄的收煞,而在于那些表现作品的明确意义的可信的小事的巧妙组合。他在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就运用巧合。菲利普先生一家乘船去英国旅行,女儿们虚荣心作祟,学贵妇吃牡蛎,竟巧遇多年未见的弟弟——正在卖牡蛎的于勒,本来一心认为于勒已经成为富人的菲利普夫妇看见他穷困潦倒的样子,如见瘟神,只顾寻思脱身之计,哪里还有什么手足之情?亲情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值。无巧不成书,文学作品中多用巧合法来推动情节发展,但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巧合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过于夸张违背常理只会弄巧成拙。

三、尺水兴波——悬念法

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往往在章节的末尾都会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卖个关子,真是吊足了看客的胃口。无独有偶,中国传统相声里有一种艺术叫“三番四抖”,即在相声表演时,用铺垫、衬托的方法埋下包袱,对人物、故事、气氛进行渲染,当包袱抖搂开时就会引人发笑。像这样的“关子”和“包袱”就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悬念。悬念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在阅读小说、欣赏戏剧或观看电影时,那种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关切的紧张心情。优秀的作家会抓住人们的这种好奇心理,对作品中的某人、某物或某种现象、情景等,加以铺垫渲染,意在吸引读者,让他们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最后揭开谜底,使人顿觉豁然开朗。萧乾的《枣核》(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就是一篇巧设悬念的成功范例。为什么几颗小小的枣核竟能反映爱国这样重大的主题?为什么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竟这样引人入胜?八字以概之——构思精巧,悬念迭生。美国友人索要枣核,却闭口不提原因,用途蹊跷:开篇设悬念;老友阔别多年异地重逢,不是寒暄,而是“劈头”问枣核,故弄玄虛:“见面”加深悬念;故交相遇不忙叙旧,却领我踏访后花园,难道是在炫耀在美国生活的富足:悬念悬而不解;直到在最后在缩小的“北海公园”中才得知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核,寄托自己的思乡情,至此才解开悬念。作者巧妙地利用“枣核”层层设疑,有张有弛,真正做到了“尺水兴波”。

四、出人意料——突转法

突转法本是戏剧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往往通过情节的突然转变,制造出人意料的戏剧性。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事情,但作者在叙述时往往前因后果都交代得很清楚,因此情节突转时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四幕第一场“法庭辩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公爵和巴萨尼奥轮番的求情和劝说下,夏洛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意。眼看安东尼奥就要败诉,要活生生地割下一磅肉给夏洛克。这时故事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颠覆——辩护律师鲍西娅向他宣布:依照借约,割肉可以,但只准割下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并且还不能流下一滴血,否则,夏洛克就得“抵命”。这一场戏,鲍西娅以借约之矛攻借约之盾,整个情节细致曲折而又气势磅礴,难怪哈兹列特说,自鲍西娅上场之前,到她下场之后,整个审判场面,真是戏剧技巧的杰作。泰格特的微型小说《窗》(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情节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事在铺陈了不靠窗病人是如何迫切的想要得到靠窗的床位,甚至不惜见死不救,结果“他只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样的情节无疑打破了读者的思维惯性,如此的急转突下的结尾,无疑将会在读者心中掀起狂澜。这样的结尾既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又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的空间,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们在写作中固然要在情节上求奇求新求曲,但对情节加工时有几个要点不容忽视:舍弃与文章中心无关的情节,舍弃构思老套的情节,舍弃超出常理的情节。如果我们能在语文课堂上更多的汲取经典文本的写作精华,并能举一反三,相信假以时日必会收获多多。

猜你喜欢
枣核范进悬念
范进中彩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枣核形身材”是怎么形成的
透明帽在老年人食管枣核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范进一日游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老鼠们的枣核
琢磨《枣核》中的几个词语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