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印证.我发现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他们厌烦语文学习过程中枯燥无味的背诵和记忆,更不理解一些知识点的形成,不喜欢老师单调而古板的教学模式,只是迫于各种压力强“忍受”着。这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鉴于此,如何要把学生学语文变成学生自己要学语文,把枯燥乏味的语文变得有趣就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重大难题。为此我用了多年的教学研究与探讨,发现教师应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与管理理念,精心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等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情感交流
怎样提高学生兴趣?根据自己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环节的精心设计。如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态度,有意识地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要学习的东西是有实际意义或有学习价值的,我个人认为创设情景是这一环节成败的关键。
1、情景教学,导入新课
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如此,才有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
导语博古论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的神思飞跃,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精心提问,培养思维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出有高质量的、富于技巧性的提问内容,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经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有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是原来死水一样的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
3、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辩论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运用,即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七年级下册语文版《强项令》一文,这类课文情节性、戏剧性较强,适合表演,这样而言,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至四个小组,引导他们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看看那一组表演的最精彩,最能表现出文章的主旨。边沿结束后,可以简单安排讨论,让他们各自谈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并品评各小组表演的优劣。这样,学生就能高效地、创造性地学习课文。再如“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母亲的理解,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演讲比赛。在饱含激情的演讲中不仅是学生听到了动人的亲情故事增加了写作素材,更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洗礼,对母爱有了新的体会。
二、 通过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知识,激发浓厚兴趣
首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激发出来。其次,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兴趣。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1.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结合学习内容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3.提供学生写作机会。创办班级板报。学生自己结伙,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4.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再次,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才能。三、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进步
创设多向交流的模式是很必要的。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才能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掌握了知识。在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的同时,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有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但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共同探索的气氛,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共同的探索的过程中,分享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
二是老师要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在教学中,当学生答题中出了差错,无法自己解决时,设法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这种学习中互相帮助的气氛,有助于增进学生友好情感。
三是在教学中,设法引导学生为获得某种成功而相互鼓励。在这种气氛中即使有同学错了,也不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大家努力从他人的见解中去发现好的地方,从而使学生都在相互帮助、信任、支持的教学环境中更快乐、有效地学习。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对待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争取把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出来,只有这样不断激发学生學习兴趣,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学生才不知不觉的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学生才会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