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生语文合作学习

2014-05-30 10:48:04范玲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学生

范玲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正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最能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的精神,使他们的社会品性获得积极、健康的发展。大量事实证明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同时也需要群体合作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当前,合作学习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师们对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的是可行的,有效的,但有一些所谓的“合作学习”,学生犹如天马行空,谈天说地,表面热烈,实际收效甚微,诚如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所言“不过是彩色的泡沫”而已。

误区一:蜻蜓点水

教师布置学生围绕一段文字自主学习讨论,或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两三分钟后便匆匆收场,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此时有的文章尚未读懂,甚至还没读通;有的还未来得及将问题与文字或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成果”从何谈起?此时有两类学生会汇报,一类是分析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但因交流时间仓促,他们汇报的只是个人意见;一类是“乖巧型”学生,为配合老师完成“问答任务”,胡乱侃几句。随2007年6月21日后教者便草草总结,话题一转,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讲下去。此举看似节约时间,其实不然。这样“蜻蜓点水”式的合作讨论,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通过合作学习以到满足,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误区二:袖手旁观

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学生都忙开了。此时老师该干什么?有的忙于看下一环节的教案设计,有的在一旁等待,边等边盘算着下一步自己该干啥;有的只是象征性地到学生中巡视,维持课堂纪律;更有甚者,此时去干与课堂无关的事。对此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不能去干扰。殊不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自由市场”,嘈杂无序,有的学生甚至趁机大谈特谈与本课毫,无瓜葛的话题。

误区三:变相灌输

與“袖手旁观”相反的另一种态度是“变相灌输”,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中出现的较多,有的教师为了让合作学习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吻合,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的暗示给学生,甚至安排好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这样的课堂从表面看,学生积极动手,充分讨论,教师放下架子,参与其中,其实质却是“变相灌输”,教师过早地介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而且介入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和结果引导到自己预设的教案上来。

误区四:形式单一

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的最多的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之间的隔阂,给大家交流的机会。但是,这种形式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譬如,讨论时一些优秀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中等生及后进生则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又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上。这种单一的分组合作学习形式,达不到促进全体学生思考的教学效果。

误区五:无果而终

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有些教师便匆匆进入新教学环节,既没有让学生展示讨论的成果,又没有对讨论及时总结反馈,讨论无果而终。究其原因,还是教者对合作学习理解不够,驾驭课堂能力不强。在教师讲解时,学生脑海里仍在想着讨论结果及争辩的有关问题,陷在自己的思维中。“无果而终”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那么怎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才是科学而有效的?我想,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一、合作学习应该是有序的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合作学习”这个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走进当今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随处可见,合作学习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合作学习要富有成效,在合作的方式上首先应是有序的,即是有组织的、有严密分工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合作学习的时间问题。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要求,这个要求不一定是硬性的,主要是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过短的时间会使讨论流于形式;过长的时间又会使讨论偏离主题。教师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讨论的实际情况决定何时终止。

二、合作学习应该是交互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平等中的首席”若只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少,师生间在知识情感层面就不能产生碰撞和共鸣。交流和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它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要注意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沟通。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注意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应该是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是否全体参与上。其次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教师应尽量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其成果,每位学生的发言都代表小组的意见,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是受到老师尊重和认可的,以此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开展合作学习呢?

(一)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座位编排上根据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有组长一人,负责小组讨论、学习,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小组成员以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以好带差,取长补短。

(二)借助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我认为:向学生渗透互相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中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要做到互教互学,互相切磋, “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

(三)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有意识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以满足其展示自己的愿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1、学生中开展“小老师”活动。在学生中选派一名小老师。这位小老师除了带领学生读生字外,还要向学生提问,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

2、结合教材选出小小主持人。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他们对电视节目里的主持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我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及时在小组之间评选最佳主持人,让他们来主持“语文天地”中的讲编故事、说一说等节目。通过活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及内在因素都得到了开发,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想像力极为丰富。我在教学中尽量多鼓励学生大胆说话,畅所欲言。这样,在学生中间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使他们的思维得以拓展。

新课标指出:“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更新教育理念,切实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