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兰
摘要:临床血常规的检验是在医生诊断时对可能发生的血液病进行判断的依据,临床的血常规检验还可以在系统疾病的检查与诊断相应的进行提供可参考的信息,血常规检验也是临床医学在临床检验中最常用的基本内容。临床的血常规检验还可以对病理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235-02
前言:伴随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应用,应用显微镜来对血细胞进行手工分析早已不能满足医学研究的要求,所以血液细胞分析仪来进行临床血常规的检验正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医学中。现在的医学实验室管理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血常规的检验工作逐渐向着标准化和规范化靠近,但是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仍存在着检验结果和临床的资料不符合的现象。临床血常规的化验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检验过程中要对血液的标本采集的程序进行严格的规范,进而达到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 影响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一些因素
1.1 人本身的生理因素:
在临床检测血常规时,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很可能与患者实际的年龄和性别以及当时的活动情况和本身的精神状况都有很大的关系,外界因素还可能涉及到血液样本的采集时间,采集季节等因素影响。譬如我们正常人在一天内自身的白细胞数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和血小板数等数值都存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的波动。根据临床患者本身不同的生理状态,导致患者的血细胞内各参数也存在不同。例如孕妇在妊娠5个月或五个月以上,还有新生儿的WBC总数都会出现和正常人比较数值上的明显升高,还有在人处于严寒或者是在暴热的天气下都会常常出现WBC的总数高于正常状况下,还有在患者进食或者喝水之后进行检测,水和食物就会对血液产生生理性的稀释,进而导致在临床血常规检测的时候RBC和Hb的检测结果就会发生明显的下降,并且在患者剧烈运动后患者的血液就会发生浓缩,如果这时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检测就会使检测结果的RBC和Hb值偏高。所以在临床血常规检查时为了达到减少由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引起的检验结果不同,在不是急诊状况下的患者最好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去检查,这样就可以尽量的减由于生理状态的差异导致检测结果的差异。
1.2 人为造成的检测结果差异:
在临床的血液标本采集的方法主要是两种办法: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其中末梢采血法存在准确性和重复性比较较差的缺点,所以在临床的血常规检验时采血者主要对患者进行静脉采血的方法。临床血常规的采血部位主要分为两种办法,末梢毛细血管部位采集法以及静脉部位采集法,其中人们的手指部位的采血就是属于末梢毛细血管部位的血样,这个部位的采血样品与人体的静脉中的静脉血组分差别比较小,并且可以得到比较稳定的血液样品。但是在手指部位进行采血时发现这部分血液的血白细胞树木明显比较高,但是血小板的数目却存在明显比较少的现象,手指部位采血和静脉血进行相对比本身的准确性以及可重复性比较差,在临床的血常规检测中血液样本的选择不同严重的影响着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在使用止血带进行结扎时,所用的时间最好控制在2 min以内,否则就会发生静脉的回流发生受阻进而导致人体的毛细血管的内压明显的增高,毛细血管的血管内液和人体的组织液进行交流,导致发生分子质量小于五千的物质进入组织液内部,或者是因为缺氧而导致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进而使血常规的检查结果发生明显的增高或减低现象。在临床血常规检验时采血要对采血部位进行详细的观察,观察皮肤是否完整,没有烧伤及冻疮现象等,还需要对样品的抗凝稀释溶血等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同时外部服用药物也会很大程度的影响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许多的药物因为本身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的干扰,药物进入人体之后,就会使人体的生理现象及生化和病理等方面发生复杂难以理解的变化,最终就会影响临床检验结果;这样的差异不仅降低了检验的准确性,而且还会对检测师的临床检测的诊断结果进行误导,所以在临床采血前最好不要进行服药。如果在需要采血的时候患者又恰巧在输液,这时应在身体输液的对侧来进行采血检验,采用对策采血可以避免药液的交叉感染,同时又可以避免血液样本被稀释的可能。人体的血细胞的内外的组成成分存在梯度差,所以在采集运输以及保管和分离血细胞的时候需要坚决避免溶血发生,这样会使红细胞的数目以及血细胞的比积甚至更多的指标的检验结果不准确,这样就不能对原始的采血标本的实际含量进行实际真实的反映。
在采血的样本的保存及运送过程中都要对每个血液样本的确切测定时间进行准确的标注,同时还要和诊断医师申请单的内容互相符合,血液样本在运送时要相应的进行专人专送,在血液样本采集到后需要立即的送到准确位置进行检验,尽量保证较少的运送和保存时间。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要严格的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同时正确按照采血的操作步骤进行采血,采集的血样在2小时内进行检测这时的检测结果可以保证准确度,所以说一旦在血液运输过程中操作不慎,就会对血样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在保障采血的标本样品比较好的情况下,就要保证采集方式和血样运输及贮存等多方面做好保证,只有对这些因素系统全面的认识,操作规范化、完善制度、加强责任心,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
1.3 仪器因素:
目前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已将广泛的在临床医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因为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以及较快的检测速度并且可以对检测结果发生的异常现象进行提示等,正式由于以上的种种优势而使得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了。当医院拥有很多台血常规分析仪时,就要先对其中一台进行校准后,在用新鲜的全血对其他台进行校准。至少半年校准一次,这就导致在校准不准确及仪器不及时校准都会造成血样检测准确性不合格。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种,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顯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准确合理的稀释
倍数和准确稳定的测量容量是血细胞检测的又一重要基础。
1.4 使用试剂因素:
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的众多抗凝剂中EDTA盐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如果条件不允许,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溶血素直接影响血细胞的检验,如质量不好,可造成溶血不完全,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偏低。血液经抗凝后,白细胞的形态会发
生变化,它的改变与其浓度和时间相关。EDTA的最佳浓度为1.5mg/mL,若血样较少,EDTA浓度将会达到2.5mg/mL。中性粒细胞肿胀,血小板崩解,肿胀,产生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这些都将使血细胞计数和血常规检验得出不正确的结果。
总结:在临床上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采血样本的选择及采集和检验过程还有仪器和试剂的因素等等,所以说要想得到的临床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达到准确的目的,医院的人员除了在工作中要做到严格的质控,同时在实验室内进行血液样本检验的时侯,要达到充分的考虑到血常规检验时所受到的多种影响因素,并进行严格加的控制。在临床的血常规检验中需要做到保证采血的操作过程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8): 483-487.
[2] 刘保廷.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2):149-150.
[3] 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