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又要让我们撕纸”等四则

2014-05-30 10:48吴邵萍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蜈蚣椅子幼儿园

本期答问名师:吴邵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特级教师、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问题1:为什么又要让我们撕纸?

自从幼儿园确定纸艺为“教育特色”以来,我班每周二上午的游戏活动就是纸艺活动“撕纸”。今天又是周二,我和配班老师不停地巡回指导着孩子的撕纸活动。也许小班幼儿刚入园半学期,他们的小手肌肉发育还不完善,个别幼儿与其说在撕纸,不如说在拉纸。你看,涛涛双手紧紧攥着纸的两头,咬着牙,用全身力量想把纸扯断。我见状走过去提醒他:“涛涛,不能使蛮劲,要用双手配合着使巧劲。”我边说还边作了示范。可涛涛还是撕不好这张纸。突然,涛涛停下来对我说:“老师,为什么又要让我们撕纸?撕纸很难,我学不会,也不好玩,我不想撕了。”面对孩子的抱怨,我一时无语。是啊,幼儿园把纸艺定为特色教育内容合适吗?进一步说,您认为该如何看待幼儿园的特色教育问题呢?

(浙江德清 费婷婷提供)

答:幼儿园的教育特色是一所幼儿园内在特质与办园个性的标志,是幼儿园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建设过程中逐步沉淀、显现出来的。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应当是整体的或有机融入整体的,它是由全体教职员工从最初的定位到后续的实践全过程参与而形成的。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幼儿、教师、家长的特点和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教育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幼儿园要围绕定位积极思考、全方位组织建构,教育特色建设的核心是教师队伍的建设。

由于我并没有深入过你们的幼儿园,所以不敢断定贵园的教育特色定位是否合适。从这个活动设计和你的指导来看,我认为仍有反思和调整的空间。

第一,应明确撕纸只是活动的载体,活动的目的应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思考撕纸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哪些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发展,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多方面发展。从对活动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你没有发现“涛涛双手紧紧攥着纸的两头,咬着牙,用全身力量想把纸扯断”的行为正体现了他对活动的专注和投入,也说明他正努力想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遗憾的是,你关注的只是涛涛的撕纸技能,没有看到这个重要的发展价值,也没有及时给予鼓励。

第二,应明确各年龄段幼儿撕纸活动的目标和适宜的材料。我们要知道小班幼儿的“撕”纸活动可以组织成多种平行活动,开展循序渐进的系列活动时要选择适宜的时间节点。就这个活动而言,你对“刚入园半学期”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水平尚不够清楚,不知道涛涛的表现恰恰是他学习撕纸最初阶段的正常表现。幼儿正是经过自身的反复操练才领悟到撕纸要领的,例如,用巧劲正是在用蛮劲的过程中琢磨出来的,并不是通过成人告知“用巧劲”就能掌握的。同时,你所提供的材料不易撕恐怕也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材料得当与否会直接影响此阶段幼儿的感知以及对活动的兴趣和对方法的选择等。

第三,应掌握小班幼儿活动组织的要点。教师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富有情趣的游戏情景,提供适宜的材料。比如,提供橘子皮、旧报纸等容易撕的材料,设计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撕”的乐趣,从而愿意参与撕纸活动。教师除了可通过提供不同质地的材料降低撕的难度之外,还可以通过在纸上打孔或留缺口等方法降低难度,以帮助幼儿体验到成功。教师在评价幼儿时,首先要关注幼儿“乐意”“专注”“认真”等学习态度和品质,撕的技能和结果并不是重点。教师还可以将多种材料投放到活动区,让幼儿自由练习、充分探索,在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并感受到成功之后,再让幼儿讲讲自己是用什么办法撕的,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撕纸的进一步要求,以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问题2:是直接告知还是让幼儿探索?

今天,我组织大班孩子开展了体育活动“蜈蚣行”。在导入环节,我先带孩子以模仿某些小动物走路的样子来热身,并组织孩子开展了“高人走,矮人走”的游戏。接下来,我准备让孩子学习单人蹲行。我先出示了一张蜈蚣图片问孩子:“我们刚才学了很多小动物走路的样子,现在你们看还有哪个小动物也来了?”幼儿齐声回答:“蜈蚣。”我接着又问:“蜈蚣是怎么走路的呢?你们去想一想、试一试,好吗?”于是,有的幼儿四肢着地爬了起来,有的幼儿则匍匐爬起来……就是没有一个是我设想的用蹲行的动作前行的。后来,在我的提示下,终于有个幼儿尝试蹲行这个动作了……事后,我在想:在体育活动中,我是应该先直接告诉幼儿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然后教师示范,幼儿练习呢?还是应该先引发幼儿已有经验,再让幼儿去自由探索、练习呢?

(江苏如东 蔡爱珍提供)

答: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设计和实施一日活动时要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的一切活动(自然包括体育活动)以及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让幼儿探索,我们不能教条主义地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就这个活动而言,我认为可以采用两种调整思路:

第一种,首先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活动环节和教育方法要和活动目标相适应。如果活动目标是要求幼儿以蹲行的方法前行,那么就不必在导入环节让幼儿探索,而是可以直接告知幼儿,并让幼儿练习。当然,本次活动还是可以让幼儿在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探索的:(1)让幼儿自己探索如何快速掌握蹲行的动作。(2)待幼儿通过练习掌握了蹲行的动作后,再引导幼儿探索蜈蚣走路的其他表现方式:“除了蹲行走,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表现蜈蚣的走路方式?你会用与刚才蹲行不一样的方式学蜈蚣走路吗?”(3)让幼儿分组探索,通过合作组合成一只“蜈蚣”向前行进。

第二种,整体调整教学设计,让幼儿探索蹲行的动作。(1)让幼儿获得有关蜈蚣行走的经验。蜈蚣并不是幼儿熟识的动物,所以,在活动前,教师可以提供视频让幼儿观察讨论,甚至模仿和表现蜈蚣爬行的状态,此举也可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经验和幼儿可能表现出来的状态。(2)让幼儿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探索。教师可提出指向性明确的问题:“谁能用蹲行的动作来表现蜈蚣爬行?”然后让幼儿明确探索要求,聚焦在对蹲行动作的有效探索上。

问题3:我们这样的户外活动还可以继续下去吗?

大自然有很多秘密,是孩子们学习的活教材。我园户外有一片小树林,有一个类似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一处杂草丛生的“小森林”……秋天,在小树林里,我带领孩子们捡落叶,观察叶脉,按颜色、形状给树叶分类,制造“树叶雨”,等等。春天,在“百草园”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昆虫、野花、嫩芽,观察栀子花盛开的样子,等等。夏天,在“小森林”里,我带领孩子们开展探险活动,孩子们在这里发现了“树洞”,看到了粗大的树根,还设计了防范“大灰狼”的“陷阱”……大自然给了孩子们丰富的体验和无穷的乐趣。今天,虽然我们事先进行过安全排查,但保育员还是在草地上发现了一条小蛇……请问,我们这样的户外活动还可以继续下去吗?

(浙江杭州 朱海鸥提供)

答:现在的孩子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大多通过电视、动画、画册等媒介获得,他们很难有机会看到真实生动的大自然,以至于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也不知道遇到有危险性的动植物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平时碰到小动物时或不知所措或无知无畏。比如,一个男孩看见操场上有一只小虫子,吓得大喊大叫,旁边恰巧有一个也许教育意识比较强的家长带着女儿路过,他顺势对女儿说:“我们一起去看看虫子长得什么样吧。”不料,家长话音未落,女儿就一脚将虫子踩死了。可见,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就这个女孩而言,她看到虫子的第一反应是消灭它。为此,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户外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事先实地考察环境。这是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的制度,即使是熟悉的环境,也要事先再行考察。因为环境会随着气候条件等客观原因发生变化,这其中也会产生以前不曾有现在可能有的新的不安全因素。

第二,考察必须详尽周全。教师除了要考察户外活动场地是否安全外,还要考察在不同季节里会有哪些动植物,它们对于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有无影响。比如,有些植物是有毒的,有些植物的气味和花粉可能会引起幼儿过敏等。此外,还要向相关管理员或附近居民了解这里曾经出现过什么异常情况,向专业人员请教这个地方可能会有什么不安全因素,如果不巧碰到危险物应该怎样做才是安全的,等等。当然,若这个场所有可能伤害幼儿,教师就一定要放弃在此开展户外活动。

第三,增加组织户外活动的人员。教师可将外出活动或户外活动组织为亲子活动。可让家长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参加到活动的组织工作中来。家长的参与一方面可增加人手,帮助教师更周全地应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以保障幼儿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可让家长与幼儿开展积极的互动,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指导。

第四,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经验讨论:在小树林里可能生长着什么植物,可能生活着什么动物?如果这些动植物对我们有危险怎么办?我们该如何应对?同时,教师可邀请专业工作者来解答教师和幼儿的问题,并告知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幼儿对危险有足够的认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例如,要穿长袖衣长裤子避免虫子叮咬,要戴上手套不要直接用手抓虫子,要穿深帮鞋并系紧鞋口,身上可喷一些辅助防护用品,等等。

此外,教师还应该教育幼儿不要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动物,要谨慎对待已知的有毒、有刺、有气味的植物,不要随便触碰没见过的动植物,以免造成伤害。

问题4:小椅子能玩吗?

园长在会上要求:要帮助孩子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要教育孩子用双手搬小椅子,小椅子不能在地上乱推乱拖。园长还将这一要求列为常规管理工作,让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加以检查、落实。于是,我在班上对幼儿提出了这一要求,并作了示范,然后让幼儿练习,之后还随时提醒幼儿按要求搬小椅子。今天,在玩游戏时,瑶瑶和倩倩先把小椅子转了个身当马骑,两人边玩边笑着说:“真好玩。”过了一会儿,我又发现他俩用手推着椅背在活动室里跑,原来他们在模仿开汽车。看到他们这么投入地游戏,我真不想打断他们,可幼儿推小椅子玩的行为与幼儿园的规定不相符。当幼儿的某些游戏行为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冲突时,我该怎么办呢?

(江苏海安 王小丽提供)

答:首先,教师要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如果是个别现象和偶发现象,教师可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如果是普遍现象和频发现象,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借机生成一个集体教育活动,和幼儿一起探讨怎么处理玩游戏、爱护公物和注意安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怎样玩才不会伤害到自己和椅子?”以集中有效地引导幼儿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

其次,教师要分析幼儿是满足于开汽车或骑马的动作还是对椅子感兴趣。如果幼儿是对开汽车这个活动感兴趣,教师可提供纸盒或其他替代物来满足幼儿的需要。如果幼儿是对骑马这个游戏感兴趣,教师可以问问幼儿:“除了用椅子玩骑马的游戏外,你还可以用什么东西玩这个游戏呢?”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又可将其兴趣转移到对不存在安全隐患的其他材料的创造性使用上,自然规避了某些游戏行为和爱护公物要求之间的冲突;如果幼儿对椅子感兴趣,教师就可设计一个关于椅子的游戏活动,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活动区,提供几把不同的椅子,满足幼儿对椅子的探究兴趣。

当然,教师要帮助幼儿明确椅子的主要作用,知道要轻拿轻放。在此前提下,教师可以和幼儿讨论什么时候椅子也可以作为一种道具或器材来使用,以了解椅子的特殊作用。比如,排练椅子操,用椅子演奏打击乐,下雨天用椅子在室内连接成“桥”练习平衡走的能力等。这里,要让幼儿明确“玩”椅子时不能“伤害”椅子,“玩”和爱护椅子是不矛盾的,并可以和幼儿讨论怎么玩才不会损坏椅子。同时,教师还要与幼儿共同制订安全使用椅子的规则,让幼儿明白有些动作是不能做的,否则容易产生安全事故,例如撞到嘴角、眼角和额头等,造成伤害。

猜你喜欢
蜈蚣椅子幼儿园
不想当椅子
我爱幼儿园
看不见的椅子
欢乐的幼儿园
由“蜈蚣”引发的思考
爱“上”幼儿园
离家出走的椅子
小蜈蚣穿鞋
Combien de pattes a donc cette chose ?
椅子会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