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态分析

2014-05-30 20:55王靖茹朱晓杰
理论观察 2014年5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新生代农民工

王靖茹 朱晓杰

[摘 要]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但是由于教育缺乏、体制不健全以及人文关怀欠缺等多种因素影响,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存在游离、悲观、自卑和孤独等心态,影响他们的社会融合。因此,企业、政府和社会要积极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疏导,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舆论引导和社会教育等结合,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健康心态,促进社会融合。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社会融合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082 — 02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存在社会心态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其融入城市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重视和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态,促进其社会融合势在必行。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精神面貌不断改善,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人因素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还存在一些社会心态问题,影响他们融入城市生活。

(一)游离心态。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认同上遇到了比老一代农民工大得多的困惑,甚至是迷雾重重。一方面,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工作、生活在城市,没干过多少农活,对农村的认知比对城市的认知少得多,再加上他们从内心深处强烈向往城市,因此他们有时候不愿意自觉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另一方面,虽然他们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并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其住所也多为环境较差、治安状况不佳的“城中村”,因此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由此,孤立感、无助感及未来无方向感而产生的游离心态,诱发他们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和心理危机。

(二)悲观心态。中国长期存在城乡分治,城乡户籍制度、城乡劳动力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的不同,客观上造成了同样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资料获取能力和生活质量上的巨大差距。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些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城乡共同发展,但是制度性歧视并未真正销声匿迹,甚至还起着巨大的障碍作用。比如,城乡户籍制度。对这种刚性障碍,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遭遇困境却束手无策,只能唉声叹气,形成悲观心态。

(三)自卑心态。与城市居民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家庭条件等原因导致自身所受教育不足,知识素质有待提高;同时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未接受过系统化、正规化的培训,专业技能也相对较差。这些不足造成他们在城市中难以获得稳定的、高收入的工作,试图通过努力工作而获得更高的收入与社会地位的想法往往变成一种空想或奢望。这些使他们产生了低人一等,矮人一截的感受,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四)孤独心态。社会生活中每个个体在离开群体的条件下健康生活与工作都是不可能长久的。新生代农民工贫瘠的感情世界既是其社会心态问题的表现,又是形成其社会心态的重要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渴望丰富、温暖的感情生活,希望用纯真的友情,甜蜜的爱情,温馨的亲情来构筑自我美好的精神家园。然而,现实职业地位低下、工资报酬有限、社交范围狭隘等窘境的限制,使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机械作息,长时期难免产生一种漂泊在外、无依无靠的孤独心态。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问题的表象背后有着特定而又深刻的社会原因,清晰而准确的把握这些原因,敢于承认并揭示这些矛盾,才能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才能够抓住重点,集中解决主要矛盾,进而带动整个群体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更加有效地推进社会融合的进程。

(一)社会变革的影响。社会转型期往往是矛盾的多发期。“在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进程中,由于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机构、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心理公平感失衡。”〔1〕背负着劳苦繁重工作、时常遭人歧视、社会收入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亲眼目睹着奢华而富有诱惑力的城市生活,却只能无奈地被拒之门外,同时又由于蒙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荼害、自我心灵比较脆弱敏感等,难免会产生自卑自闭、投机取巧、浮夸浮躁等不良社会心态。

(二)相应配套的社会体制尚不健全。在农民工群体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同时,相应配套的社会管理机制却不甚完善,如城乡户籍制度便造成其与城市居民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无论是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都是城市居民无法想象和感受的。诸多制度的硬性限制使其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失去了现实可能性。

(三)有效家校教育的缺乏。大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与父母分离;即使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繁重的生活压力也会经常剥夺父母们的陪伴时间,这使他们长期在淡漠甚至疏远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不利于其健全心态的形成。新生代农民工父辈较低的文化学历也使其在家庭教育中或缺乏科学教育的意识,或心有余而力不足。与此同时,大多可供他们学习的农村学校和城镇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有效家校教育的不足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为其消极心态的形成埋下了祸根。

(四)客观收入水平的制约。经济是基础,收入水平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物质、精神上的多种需求难以满足,势必影响他们的行为认知和价值选择。微薄收入与物价、房价、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高额支出的反差也一步步地刺激着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他们,其内心的煎熬程度可见一斑。

(五)社会各方面的人文关怀欠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职位和环境多与社会“苦、脏、累、险”的底层工作相联系,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反而常常遭受歧视和侮辱,某些用人单位甚至故意克扣拖欠工资,变相延长工作时间。同时,在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期间,对农民工的管理仍是强制性大于服务性、引导性。社会各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欠缺,不利于这一群体良好心态的形成。

此外,其参照群体由村民到市民的巨大转变、职业稳定性差频繁调动、大的经济结构转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社会心态的形成,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落地未生根”的窘境。

三、培育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社会心态,促进社会融合

培育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融合,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功利性思路,应在坚持综合性、科学性及动态性三个重要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以下三种主要途径来共同实现。

(一) 政府与企业的积极主导参与。无论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财富的积累,还是政府职能转变、更加关爱民生的要求,政府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中积极主导的作用不仅是应运而生的,更是不可或缺的。政府首先应在宏观上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并将其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权利的实现程度作为考核政府绩效的重要方面。其次,要着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的落户。最后,进一步完善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法规,使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合中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企业方面,要积极发挥热情参与作用。首先合理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提高福利待遇。其次给予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座谈会,不仅要抓新生代农民工的“薪”,还要抓他们的“心”。最后要充分发挥工会维护广大工人劳动者合法权利的作用,承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二)社会各方面的有效推动。社会组织作为市场体制和国家体制之外拥有独特性质和优势的非营利性团体,在促进行政改革,提供公共物品服务,推动社会公益和实现社会和谐中有着重要作用。〔2〕社会组织应通过举办实用性强、门槛低的技能培训等多元化方式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同时,各宣传机构要加大宣传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逐步改善城市居民对这一群体的偏见,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最后,全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要友好、真诚、关爱,以感恩、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们,让每个农民工生活的点滴能有人诉说,孤独的心灵能有人依靠,心头的困惑能有人解决。

(三)注重实现四个“结合”。第一,将注重人文关怀和加强心理疏导相结合。既要为培育新生代农民工良好心态创造平和宽松的外部大环境,又要贴近个体、关注个体,从每个农民工心理心态问题的源头进行疏导,积极作为。第二,将舆论引导市民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相结合。无论是从城市化还是从社会融合的角度看,城市市民和新生代农民工都是不可或缺的两大“主角”。对于农民工在城市建设、生活服务等方面不可替代而又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多加报道,引导城市市民树立尊重农民工、感恩农民工的观念。同时采用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促进其道德素养、法律意识的提高,缩短与城市市民的综合素质差距。第三,将加强技能培训与解决其切实问题相结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就业、提高技能、增加收入的关键措施,因此要制定计划、积极探索,建立完整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同时要注重培训的实用性与灵活性。第四,將一般教育与个别指导、个别工作相结合。在坚持普遍原则的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行业、地区、年龄段、学历水平等对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具体问题分别对待。既要借鉴先行地区的经验与优势,又要反对不加区分的“一刀切、一风吹”,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此外,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还离不开其个人的执着努力。生存心态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良好生存心态的形成除了涉及相关的客观条件外,最重要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调试和矫正。这就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维权意识,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力,积极树立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参 考 文 献〕

〔1〕李有发.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及其相关问题〔J〕.兰州学刊,2009,(12).

〔2〕欧阳晓东,曾小龙.和谐社会背景下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 ,(05).

〔3〕李娟.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心态探析〔J〕.学理论,2012,(11).

〔4〕庞捷敏.新生代农民工心态解读〔J〕.未来与发展,2011,(07).

〔5〕刘启营.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青年研究,2012,(10).

〔6〕李荣荣.我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探析〔J〕.今日湖北,2012,(04).〔责任编辑:史焕翔〕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新生代农民工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及其提升策略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与第一代的比较研究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