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量、传播迅速和受众广的网络信息,凭借其平等性和开放性,得以广泛传播于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所接收、接受。高校德育的社会主义取向,决定了高校网络德育当以具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为自己教育的内容和取向。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高校德育网站,提高高校网络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虚拟文化;网络德育;比特性;知行德育网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129 — 03
目前,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校园普及,决定了互联网及互联网所承载的信息必以其客观的外在存在,对高校网络德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让高校网络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高校网络德育当下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使得其携带的海量、异质和多元的信息,对高校网络德育产生了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影响,全面分析和把握这些影响,是提高高校网络德育效性和针对性的前提条件。
(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影响着高校网络德育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1月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与此同时,2013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5亿,年增长率达19.1%”。这些数据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当今中国已经走进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大学生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一代。客观而言,互联网和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为高校德育教育添加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了高校德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比特性(将各类信息分解为最小的比特单元)、海量性和匿名性,造成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失序、监管滞后和其它大量难题,从而使得各种腐朽反动思想、色情、暴力、犯罪等网络文化,得以充斥于互联网络之中,这些信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缺少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责任感;法制观缺失等等。从而影响高校德育的正确方向,削弱了高校德育的育人功能。
(二)多元异质文化冲击着高校网络德育
互联网所承担载的多种异质文化随着网络而渗透到大学校园中,使大学校园成为多种异质精神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的展示、交流和交锋的重要场所,这对高校网络德育的即定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高校师生、社会和政府在校园网络德育方面的协同努力,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德育教育是健康的,其主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相一致,表现在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拥护党的思想路线、基本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但是,高校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和大学生一直都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和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地点,试图通过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以达到其“西化”和“分化”大学生的图谋。这样,随着一些腐朽落后、错误、甚至反社会主义的信息在大学校园的网络传播,是非、真假和善恶分辨能力相对较低的大学生,容易认同、接受、内化和实践一些不良的网络政治文化,从而出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淡漠、价值观错误、道德滑坡、人格分裂、学业退步等现象。以网络游戏对于大学生学业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为例,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他们总会不由自主的打开相应的游戏程序,以满足自己的受本能驱动的享受即时快乐的需要。即使由于有其它更加重要的学习任务或者事情,游戏迷暂时不能沉溺于虚拟网络游戏时,他的精神仍然被游戏所占据,并对眼前的真实事情心不在焉。许多不能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就和他们沉溺于虚拟网络游戏有着重要的干系。”〔1〕 因此,高校网络德育必须正视多元思想文化存在于互联网的客观事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德育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建设,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化为主导、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局面。
(三)大学生“四观”的多样化对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高校网络德育形成挑战
对于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法制观出现了多样化。同时,互联网所具有比特性、开放性、平等性和虚拟性,更进一步的加剧了大学生“四观”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先发优势,以开放的互联网传播系统为平台,广泛传播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法制观,以其提供了全球90%以上网络信息量的统治地位,强势的向其它民族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推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因此,我国高校网络德育必然受到影响。其次,互联网的虚拟性,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法制观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能够让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完全释放本我的恶与善、真与假和美与丑,并不用承担承担现实责任,例如,发生于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偷菜”、角色打杀等行为,误导部分大学生产生了网络虚拟如人生的错误价值观、人生观和法制观。
当然,在“这个以实存着的事物为其总和的、表现的花样繁多的世界里,一切都显得只是相对的,既制约他物,又为他物所制约。”〔2〕有效应对目前高校网络德育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德育工作,通过增强网络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贴近性和吸引力,方能把握住网络德育教育的主动权。然而,这些设想和理论分析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高校德育网站的实物建设基础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高校网络德育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主动占领网络德育教育新阵地,许多高校都积极开展了网络德育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各高校网络德育的成功经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构建发现和教育的制度规范→大学生主体在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引导与重建的合逻辑进展顺序,”〔1〕 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高校网络德育教育机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网络德育内在一致性,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网络德育具有内在一致性。
党的十八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既指明了全社会包括高校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努力方向,又指出了高校网络德育的应有奋斗目标,两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1.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网络德育教育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方向、是归宿,高校网络德育则是方法和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上位范畴,它涵盖了高校网络德育的任务、方法、归宿等诸多内容,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网络德育的工作方向,这回答了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最重要问题,为高校网络德育教育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和政治导向;其次,十八大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又为当下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提供了工作标准和科学范畴,规定了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如何培养人”的基本路径。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德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科学可行的路径,并且,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实现方向、归宿与方法、过程的统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网络德育的内容来源和理论基础。十八大报告吹响了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号角,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设内容和工作方法: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第二,继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第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上三点内容从其逻辑进展来看,当是一个由高到低、从理论到实践、从理论到行为的逻辑体系。同时,这些论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和发展,特别是第三点论述,充分考虑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与此变化相伴随的国家、社会和个体三方面发生的相应变化。这些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为高校网络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3.从方法和途径上来看,高校网络德育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高校服务社会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则传授给大学生,帮助他们实现社会化,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以此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网络德育作为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和现实主阵地,应当成为建设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所以,高校网络德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理应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二)建设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高校德育网站。
高校德育网站建设必须将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信息呈现和推荐给学生,因此,“德育网站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分析大学生网络需要的基础上,这是因为,德育网站一旦构建完毕并成为网络传播系统的一部分,自组织将是其运行的主要规则,它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此在的关系,是一种通过人——机、人——网互动而进行的信息和能量的交流。通过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网络应用问卷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受众最广的前六大网络应用分别是信息搜索和网络学习、即时通信以进行人际交往、网络娱乐、网络时事、博客和个人空间、网络在线购物。”〔3〕
下面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知行德育网”为例,介绍高校网络德育平台的建构和实践的经验。知行德育网的建立目标和主要作用,是保障大学德育目标的实现,宣传和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渗透于大学生的学习、交际和娱乐之中,以达到潜移默化、育人无声的效果。“知行德育网”主要由七大版块所构成,版块一:德育动态。该版块包括德育活动、德育时事新闻、网站活动等栏目;版块二:德育宝库,该版块包括德育方针政策、领导人与德育、德育法律法规、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的经典著作和经典记录影片等栏目;版块三:德育讲堂。该版块包括德育论坛、德育目标与含义、理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栏目;版块四:道德楷模。该版块包括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双百”人物事迹、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中国好人”事迹和学生楷模等栏目;版块五:思政天地。该版块主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育教学和实践方面的内容;版块六:学生德育成果。该版块主要包括好人好事、德育课件、德育论文、德育图片和学生视频作品等栏目;版块七:在线互动和服务。这些栏目能够方便校内、外大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与家长、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将德育有关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网上网下德育教育的合力。当然,网络德育教育主动权的把握,还需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现实德育活动,才能达到提高德育效果的目的。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现实德育活动。
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来看,德育网站所呈现的信息是形式,现实德育活动则是内容,由于内容决定形式,这决定了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想提高德育效果,必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现实德育活动。同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学生以主体角色此在于德育活动,既是德育活动最重要的步骤,也是提高网络德育效果的唯一途径,对于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皮亚杰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4〕上述原理为网络德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校园网络德育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原理,通过实施生活德育和榜样德育,有助于德育工作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德育应有的作用落到实处。
榜样教育和生活德育是现实德育活动和网络德育的基础。所谓榜样教育法,“是指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模范、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和行为向其他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这种方法在于它以榜样的高尚道德品质为载体,通过德育工作者的或明或暗的引导,通过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在接收、接受、认同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最后通过学生的自觉努力,内化榜样的精神品质,外化于自身的德育教育活动。”〔5〕 因此,榜样教育强调高尚道德品质在不同学生之间的转化和传递,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年龄一般在十七至二十四、五岁之间,在进入大学后,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和个人地位的变化会给大学生造成许多困惑,而他们的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尚不能够独立地应对这些困惑。这样,在面对多种社会价值取向时,大学生往往会对自己以前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有效解决大学生德育当中出现的这种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将榜样教育、生活德育和网络德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方能契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为了树立榜样、弘扬正能量,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和网络环境,笔者所主持的项目组联手学院学生处、团委,开展了2012年度“学生楷模”和“学生楷模”提名奖的评选活动。该项活动通过大力宣传发动,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在活动进行期间,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从而掀起了学习楷模的高潮。通过榜样教育法,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知识、情感、价值观和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才能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转换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能力。”〔6〕当然,在采用榜样教育法和生活德育展开德育活动时,德育工作者必须推选出真正的榜样,毕竟,“榜样的力量首先在于真实。榜样必须是真正过硬的,不是虚假的。
总之高校网络德育网站通过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识别,将具备正能量的信息传播和传递给大学生。通过甄别、认同、接受和榜样的引领示范后,大学生才能自觉的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内化到自己的“四观”认知图式中,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参 考 文 献〕
〔1〕赵建伟.大学生虚拟游戏沉溺现象的生成、影响和德育应对策略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60,463.
〔2〕〔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66.
〔3〕赵建伟.高校网络德育场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研究〔J〕.探索,2012,(03) :146,149.
〔4〕〔瑞士〕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3.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8;152.
〔6〕焦彩丽.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1,(15):78.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