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元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经济、科技等竞争日趋激烈,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青少年学生成长环境因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社会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元,个性特点更加鲜明,教育发展面临严峻形势的挑战。对此,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发展战略,全面實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又首次提出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成为学生的主导信仰,点燃他们心中的理想之灯。2014年3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了“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面对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诉求,教师承载着时代赋予的“立德树人”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任,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学生人生成长奠基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对青少年学生理想信念及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积极应对新时期提出的又新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是,教师的人文素养普遍偏低或缺失,因此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是当下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教师自主提高的路径,探寻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基本策略。
一、做教师职业道德的守望者
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社会文明、启迪学生智慧、塑造学生灵魂的重要职责。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尊敬、最亲近的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有些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态度、情趣、品行、言谈、行为举止等等,然而,由于当下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与文化冲击人们的道德防线,有些教师被世俗与功利侵蚀了,出现了违规办班、收受家长财物等不良行为,给学生教育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教师要冷静下来,用教师职业道德标准,重新思考自身的教育理想与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教育的真谛,做一名不世俗、不媚俗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底线。
二、做现代教育理念的先行者
观念决定行动。教师在学校期间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支配下进行的,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内容和性质,也就决定了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对此,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新时期的教师应当具有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即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全面发展,并且要具有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才能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是只盯着少数学生片面的发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而不是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时刻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脉搏,不断地汲取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经验,改变内心紧锁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彰显教育的时代色彩。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切入点。
三、做终身教育的学习者
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文化知识当今每35年增加1倍。在新的形势下,学习成为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更是每位教师的人生必修课,教师必然要成为终身学习者。首先,教师应该重视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同时还指出了课程性质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因此,教师要牢记课程标准中确定的人文性内容,并将人文知识点串成线,形成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的人文知识,拓展人文知识视野,把我人文教育的尺度与方向。其次,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人文知识点,深入钻研教材,一边熟悉学科专业知识,一边梳理人文知识,将蕴藏在学科知识体系内的人文知识充分挖掘出来,夯实专业知识,丰富人文知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成长的需要。第三,教师要加强基本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理论武器,拥有并能熟练使用一定教育理论知识的老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开展人文教育会方法恰当,效果事半功倍。读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能够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更新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文化知识与人文修养像一条永不枯竭的小溪源远流长,常流常新。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着力点。
四、做人文精神的引领者
人文知识是对人生问题论述、表达、反思和实践的知识体系,它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美学等各个不同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些人文知识领域选择一些书籍,尤其是经典的著作进行阅读,拓宽人文知识面,虽然做不到精通,但可以涉猎基本的人文知识。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涵养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把自己的体会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身修养水平。逐步改变一本教材、一本教参的教学生活状态,桌面上放一两本经典著作,每天保证能翻阅数页,坚持下来,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人文知识渐渐就丰富了。
教师应该知道,有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具有了人文精神。要使人文知识真正起到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教师有了人文精神,就成为有抱负有追求的教师,呈现出人格形象完整,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性格坚毅,乐观向上,作风严谨,给人以力量感。并且在他的教育与感召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教师的影响,也会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更加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激励学生追求更远大的目标与成功。这是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增长点。
五、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推动民族文明与进步最持久、最绵延的力量是核心价值观,它也是建构维护社会秩序和人的心灵秩序最根本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新的核心价值观既描绘了全社会的理想追求,又揭示了而今社会的现实,既是党和国家的向往,也是民心所向。一些有识教育家、社会学家深感中国基础教育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从现在做起,自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更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从教育入手,并贯穿教育的全过程。这是历史赋予的教师新的历史使命。
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深刻理解每一层面价值观的内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有效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利用升国旗、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和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播主流价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扎根学生的心田,并且发芽、开花、结果。这是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