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楚舒
摘 要:当今社会,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在新课标中提到,思想品德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核心是人文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作为人文学科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贯彻人文素养教育有它的优势。
关键词: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性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课程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定位在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并在教育教学分类目标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首要的目标,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塑造是课程的核心,这反映了它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思想品德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核心是人文性。因此,凸显了学科素养中的核心——人文素养。
一、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调教学“人文性”。思想品德课程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设计的,“我”即学生自己,它反映了课程教育对象与主体的统一,突出了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特点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和主要任务定位在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并在教育教学分类目标中,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首要的目标,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内心精神世界的塑造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两种基本需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从教师层面来说,必须面对全体的学生,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教会学生做人,完善学生人格。
1.对教材进行重新的处理,凸显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
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特点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本依据,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通过收集和积累最新资料,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参与,让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他们对我国国情的理解,从而引导他们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对教材进行重新的处理,凸显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
2.善用以语言为载体的教学案例,拓展人文性
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全面拓展思想思想品德课的人文关怀,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政治教学案例呈现可以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的优势,在充满激情的演讲过程中实现教材观点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与共鸣。例如,在讲“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一课时,我与学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诵教材第45页“每个老师都有烦恼,但他总会选择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我们爱老师,是因为老师有一颗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心。在我们失败的时候,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通过师生共同朗诵,让师生的心相连,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培养学生在尊师的人文情感。而这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教学案例,是思想品德教学中最常见的。
3.革新评价机制,达到知行的有机统一,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之际,应大胆革新评价体制,建立与培养人文素养相适应的评价机制。由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持制定的《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试行)》也明确表明评价机制可由多种因素构成,卷面的考查可作为了解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非唯一的方面,同时加以撰写调查报告,日常行为习惯的考查等多方面综合考评一个学生,促进学生把思想品德课的人文化精神要求落实到实处,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樂观的个性、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进人文素养,拥有美好的人生。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定位于人的发展,发掘课本人文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从而推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与人文素质的有机融合;创设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人文情感。革新评价机制,达到知行的有机统一,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造就认同自己的国家、热爱学习、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充满活力、能够尊重与理解、懂得沟通与合作、追求幸福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林少杰.在学科教育层面深化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03.
[2]刘文川.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质及其把握.福建省教学研究室,2008(12):38-4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