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2014-05-30 10:48鞠传鑫
2014年5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隐性

鞠传鑫

摘 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對应,都是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实践形态。学术界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论是其广度还是深度,都难以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然而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潜隐性、教育载体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教育接受的无意识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因此它具有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所没有的特殊教育功能,进一步加强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助于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缺失,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功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教育主体和社会活动,隐蔽地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觉的情况下,接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教育方式。”①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在研究高校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隐蔽教育目的,利用隐蔽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影响,引导其获得教育性经验,使他们拥有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品德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者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积极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隐蔽的教育方式,包含有教育者本身的示范、社会实践活动的隐性暗示、校园环境和文化的熏陶、大众传媒引导等诸种具体方法,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潜隐性、教育载体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教育接受的无意识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正是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这些特征,

一、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克服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受教育者面对教育者的教育时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接受教育的态度,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受教育者拥有愉悦的心态,会促使他们对教育活动保持一种积极可接受的态度,教育效果必然乐观,相反,如果受教育者拥有的是一种冷漠的心态,就会使其对教育者和教育活动持有一种消极、排斥的态度,这必定会使得教育效果不理想。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恰巧可以避免由于教育者的威严和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而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接受压力和表面接受实则内心排斥的心理,而是形成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放在同等地位上,给其一种得到尊重的感受,因此形成愉悦的心态,从而提高接受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网络的普及,国外文化输入到国内,对传统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而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并不成熟的阶段,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逐步被强化,追求平等、民主是其普遍的心理特征,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极易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使其反对、排斥学校教育,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根据大学生这种心理特征和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将需要传授的经验、观念隐匿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不觉得自己是处于被教育的位置,而是和教育者一起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活动结果的创造者,受教育者保持持续的积极主动的心态,从而强化教育效果。

二、教育形式丰富多彩,激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动力

美国学者德里本曾指出:“在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具体的教育形式,具有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特点。例如,利用参观名人纪念馆、历史事件遗址、科技展览馆等,进行素质教育、爱国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历史文化遗产教育、国家发展前景教育;利用网络专题、电视、电影、文学作品等手段,直接生动的感染人、教育人;利用学校里各种社团活动、节日庆典、毕业仪式、文艺演出、音乐会、演讲会、电影会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各方面的素质;通过优化学校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优化学校制度,增强学校管理制度化和人性化,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场所、教学工具等因素的制约,教育载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时不对受教育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存在于教学过程当中,也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既存在于校内,也存在于校外。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获得知识经验,讨厌强制教育,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利用的各种实践活动,恰巧符合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他们的冒险精神促使他们积极的尝试各种新奇的实践活动,而这种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他们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三、教育内容客观可信,加快受教育者接受进程

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内容的可信度是受教育者是否接受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内容客观可信,受教育者不会对其产生怀疑,而如果教育内容过于空、过于大,与现实不符,受教育者就会对其产生怀疑,甚至对教育者也会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自己主动的去参与、去探索,所得都是客观的、真实的,因此可信度高,受教育者易接受。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希望通过自己实践获得经验,而获得的这种经验的实效性也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四、总结

正是因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而产生的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使得它日益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从而得到推广,成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的重要补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既要重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又要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总之,上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实效性。(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管学院)

注解:

① 彭晓薇:《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扬芷英,土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施诚,黄雪英.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张铤.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8期.

[4] 王彬彬.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探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5] 徐刚,杨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应用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年06期.

[6] 龙春霞.网络视域下青年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4年09期.

[7] 杨爱丽.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及有效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28期.

[8] 彭晓薇.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教育功能[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9] 赵娟,石智岗.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J].青春岁月,2012年24期.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隐性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