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招煌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科学基本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物理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核心,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从以上几个重要作用来说明物理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物理教学;问题意识;重要意义
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1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要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起,问题是多个探究环节中的核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创造性的,要想从已经习惯的、平常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由此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实施新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新奇的问题情境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可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有趣、出人意料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提出新问题,揭示新矛盾,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促进他们主动的去学习新知。例如,在上《压强与浮力》的第七节《飞机为什么能上天》时,教师用漏斗吹乒乓球的演示实验时,先把漏斗朝下,用手托住乒乓球,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用手托住问:当老师向下吹气时,乒乓球会怎样呢?大多数学生会回答乒乓球要掉下来。教师再进行实验,开始吹气,过一会儿乒乓球就会往漏斗口“吸”去,松开手它也掉不下来了,学生观察时会发现结果出乎意料。这样就会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自然地会提出问题,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什么力托住了乒乓球呢?这样通过问题提出讨论、解答,且不断地使学生产生新问题。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同学们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流体流速大小与压强关系的知识。通过问题的诱发和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让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让他们的学习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2 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认知的冲突和碰撞,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其实,思维活动也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提问题,多问为什么,这样就有会养成善于思维的好习惯,从实验的观察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了。例如,我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的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呢?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进行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教学设计中教师以问题为主线,要善于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问题化,采用“启发导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通过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吗?若把重物和轻物拴在一起,下落快慢情况又如何呢?同学们七嘴八舌,主要有两种看法应该下落得更快、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让问题在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发生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
3 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问题意识应该成为基本意识。因为,教学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培养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模式。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究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有无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的实验中,得出的一组数据如表1所示:
笔者在上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的实验数据计算、分析比较后得出:(1)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有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还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并且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即F浮=G-F。纠正了学生认识浮力的一些片面的问题,比如认为只有漂浮在液面上的和从液体中浮上来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的错误认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2)再用公式F浮=G-F从表中的数据让学生计算比较出,相同的铁块或相同的石块完全浸没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不一样。(3)一样重的铁块和石块,放在同一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也不一样。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由于它们体积不同呢?浮力的大小到底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从认识浮力的这一概念知识后又引出新的问题来,就这样,步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完一个知识点后还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新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4 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具有问题意识,能够提出问题 [1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讨论、交流,再分析解决问题,突出重点,巧破难点,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识。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研究安培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中,教师提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安培力的作用,这个安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讨论并猜想。通过学生猜想提出问题,教师对不相关或不合理的有关因素给予解释说明,剔除不相关的因素,确定出可能的相关因素。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请各小组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定性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问题的探索,学生学会充分应用以前学过的力学、电磁学知识、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实验中利用实验器材?要用什么科学方法来验证每个猜想?实验中如何反映安培力的大小?在课堂教师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新问题,然后通过实例分析揭示问题本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不仅有趣,而且还是很有价值。
总之,随着新课程实践不断的深入,问题意识的培养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了新课改的落脚点 [1 ]。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构建高效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 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