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导学案”的一点浅见

2014-05-30 17:55宋殿军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习题课导学案理解能力

宋殿军

摘 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辅助手段等方面谈“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对“导学案”的使用提出理解看法。

关键词:导学案;多媒体;习题课相同的内容,同样的课件,统一的教学环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近似习题课的教学模式,这就是导学案。时下,学案的使用似乎成了一种“时尚”,被很多学校竞相追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千人一面、机械被动、思维固化、答案统一,这样的课堂似乎缺少了语文的“美”。

就目前语文教学来说,形式的探讨似乎己经悖离了母语教学的本源:如果说只是为了完成基本的识字、认读、对文章表层的认知,倒可以学教一体。用学案引导学生去实现这种目的,仅限于一种简单的识记,仅能初步调动学生的理解能力,即使放手给学生,让其自主合作、沟通、交流,也只能是围绕学案上的相关习题而已。

语文学科本身的内涵与外延涉及领域之深之广,仅靠学案是不能传达的,课时有限,教材有限,语文学科的知识性、答题的技巧性、分析的整体性、写作手法的多样性,是学案所不能给予的。

感受经典是需要底蕴的,直接经历的缺失是制约学生理解能力的因素之一,而间接的体验与感悟是需要口耳相传或是阅读理解来完成的,把一篇经典交给学生,教师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这同样不足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如果说课件的使用能够起到举纲纵目的作用,我们倒也可以认同。但是,语文是需要感悟、想象、再创造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浸润文本本身是不需要更多的花哨来装饰的,统一学案进行的新授课,文本没有深入的阅读,走马观花只是为了做题。预习、情境、老师精妙的分析、学生会心领悟的神态还在吗?教师的个性不存,学生的个性不在,意境之美、情态之美、品味之美、反思之美焉存?

當然,我不是完全否定学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只是认为它不可以运用于所有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有所选择;也不赞同一定都用在新授课上,如果尽情地展现语文的文道统一,那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是必要的。

一堂语文课让学生记住的不只是所学的知识,还有丰富的人文关怀与生活气息,旁征博引纵谈古今,引经据典笑傲江湖,街谈巷议人间百味,真正的语文应该是无声的春雨,润泽苍生而不居功;纯粹的教育应该是化雨的春风,无声中染绿苍茫大地。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听见朗朗的书声,应该见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笑意,应该感受传承文化的欣喜。只有教者与学者都快乐,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人生大课。

参考文献:

李广娥.浅谈对导学案的认识.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22).

(作者单位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建平镇中学)

?誗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习题课导学案理解能力
实现课堂高效的初中化学习题课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之高中数学习题课初探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习题课应有利于学生真正实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