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海 尹幸福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包虫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6例肝包虫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6例中,5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术后出现胆瘘,2例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2例抗包虫药物治疗无效后转行手术治疗,4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服用抗包虫药物)者,本组治疗后随访19个月至8年。结论 肝包虫囊肿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包虫囊肿的不同类型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是关键。
【关键词】 肝包虫囊肿;诊治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05-02
肝包虫囊肿是细粒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常见于畜牧业地区,是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南美洲、中东地区、中欧地区级北美阿拉斯加和日本北海道。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及西南广大牧区。近年来,我们地区随着发展畜牧养殖业,牛羊养殖数量的增加,发病率有所提高。但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我科多年的临床实践,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手段日臻完善。我院近8年来诊治的肝包虫囊肿5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37.3(15-78)岁,20-40岁占56.2%,所有患者均为农民,都与狗、羊等动物有密切接触史。
1.2 临床表现 右上腹部隐隐胀痛不适者43例;突然剧烈疼痛难忍者2例;自觉右上腹部有包块15例;发烧2例;黄疸1例;皮肤瘙痒、荨麻疹及皮下结节8例;伴有腹膜炎及休克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4例。
1.3 辅助检查及诊断 本组56例中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19例,其中升高>30%者3例。本组患者全部接受了血清学有关包虫的免疫学检查和B超或CT检查,见表1。本组52例手术患者术前诊断为肝包虫囊肿49例(其中1例考虑肝包虫囊肿破裂)。术前确诊率达94.2%,另外3例术前诊断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2.1 非手术治疗 4例中确定备受治疗后,口服抗包虫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均大于19月。1例囊腔变小,症状消失,并出现囊腔内钙化,间接血凝试验转阴(其中1例诊治时就有腔内钙化)。2例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出现胀痛加重,复查B超及CT检查囊腔增大,行手术治疗而愈,1例情况如此,因有严重并发症(心功能不全),未能手术,死于心力衰竭。
2.2 手术治疗 52例行手术治疗(包括中转手术2例),其中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术5例(9.7%);内囊摘除加置管引流术8例(30.8%);内囊摘除外囊敞开术2例(3.8%);外囊完整剥除术31例(59.6%);肝叶及肝部分切除术6例(11.5%);术后均做好随访工作,随访时间最短19月,最长8年。2例出现胆瘘,经引流半年1例自愈,1例因引流量大,6月后再次行外囊-空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术而愈。2例复发者均在我院手术治疗愈合。
3 讨 论
肝包虫囊肿的诊断:患者常在牧区居住,且与狗、羊等动物有密切接触史,或有过敏史;部分患者有上腹部胀痛不适或出现右上腹部包块症状;在此基础上突然出现剧烈腹痛有腹膜炎或伴有休克,应考虑囊肿破裂之可能;结合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Casoni试验、间接血凝试验情况;B超及CT检查发现“双层壁”囊状结构、周边“弧形钙化”影、内囊壁呈“水上浮莲征”、“蜂窝征”等特征者基本可以确诊。
包虫囊肿的治疗手段是将包虫囊肿手术摘除,药物治疗是手术前后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抗包虫药物的治疗,笔者认为适用于包虫囊肿直径小于3cm且部位深在,估计手术难度大;有严重并发症不能耐受手术者;术前术后防止复发或复发病例的早起病例。目前临床上主要为丙硫咪唑和吡喹酮等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注意临床症状的变化,定期进行B超或CT檢查,无明显效果或病情加重应转为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包虫病的主要手段。术中应遵循“无瘤手术”的原则,彻底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尽可能消除外囊残腔和预防感染。根据我科的经验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肝包虫囊肿选择适当地手术方式才是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关键。①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术适用于囊肿内无明显感染或肯定无胆瘘且囊腔不太大(<8cm)的病例;过大囊腔病例可配合网膜填塞的方法消灭残腔。②内囊摘除加置管引流术适用于包虫囊肿继发感染、破裂、合并有胆瘘或怀疑将会发生胆瘘的病例。对于合并胆瘘的病例可以直接缝扎而后网膜等组织封堵的效果理想。对于肝包虫破裂者,应积极防治过敏性休克,应用激素,尽早手术,术中先彻底清洗腹腔,尽快阻断包虫液被吸收入血,而后进行包虫囊肿部位操作,清除内囊后尽可能缩小囊肿腔,必要时大网膜填塞以消灭残腔,给予双套管引流及腹腔充分引流,可明显降低二次手术率及并发症。③内囊摘除外囊敞开术适用于内囊变性、退化或囊壁钙化以及内囊完全摘的单纯性包虫囊肿。此术式我科应用较少,突出于肝表面、部位表浅者被外囊完全摘除所代替,位于肝脏内位置深者才采用,且适应症也较少有关。④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是避免囊液外溢和术后胆瘘及复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我科应用较多)。适应于原发性肝包虫囊肿或部分复发囊性包虫囊肿;突出于肝表面确切地囊肿外囊膜与肝门重要血管和胆道有分离间隙者都可以进行此术式。另外要求术者有肝叶切除的经验及能力。肝包虫外囊不属于包囊本身,而有中间宿主的纤维组织所形成的[4],因此肝包虫囊肿囊外摘除术被称为肝包虫病“根治术”。⑤肝叶及肝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局限于肝脏一叶的体积巨大、囊壁坚硬不易塌陷或肝一叶的多发性囊肿。对于引流术后经久不愈的瘘管亦可应用。⑥经皮肝穿刺肝包虫囊肿和腹腔肝包虫囊肿摘除术是今年来开展的治疗方法,我科由于技术限制未能进行尝试,据报道[6-9],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温浩,杨文光,维通,等.人体包虫病诊断和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新疆医学院学报,1996,19(3):183-184.
[2] 黄浩天,主编.肝包虫病.腹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5-1122.
[3] 彭心宁,张示杰,牛建华,等.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30例报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529-530.
[4] 彭心宁,吴向东,张示杰,等.肝包虫囊肿周围组织壁病理结构的再认识.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74-76.
[5] 赵建民,于相文.肝包虫外囊敞开及缩囊术42例[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6,5(1):30-31.
[6] 王喜艳,徐德征.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肝包虫囊肿[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8,8(6):383-384.
[7] 谭家忠,徐明谦,外力,等.腹腔镜肝包虫囊肿摘除术10例报告[J].普外临床,1994,9(1):42-43.
[8] 严律南.肝脏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7.
[9] 程宗仪.腹腔镜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的手术配合与体会[J].西藏医药杂志,2009,30(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