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婵娟 李艳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原本大学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之间供不应求的模式已被打破,形成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工作竞争上岗便成了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量化模型
本文讨论了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意义。通过文献分析以及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运用EXCEL 和 SPSS19.0 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建立量化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
一、引言
就业竞争力也称就业能力,符合雇主或市场的需要,对其拥有一定的吸引能力。楼锡锦认为, 它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 具有战胜竞争对手,并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虽然两者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都有一个核心词,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程度又有多少。具备哪些能力的大学生在就业是可以具备最强的竞争力,这是本本研究的初衷。
二、研究内容
通过对前期文献的整合以及调查数据的统计,我们对本研究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工科大学生:本研究所界定的大学生主要是本科工科专业的学生。
本研究中主要包括:综合素质、能力、社会背景、学历、其他主观因素等五大项,用C1、C2…C5代表其权重;主要包含性别、学历、综合能力、就业态度、学生干部、奖励情况、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学习成绩、社会背景、科研竞赛、适应力强等十几个小项。
四、总结
从本次文献学习以及调查分析不难看出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自古便有“以德服人”,做事必先做人,因此大学生在大學期间除了扎实专业知识还要修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多把握机会来锻炼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从最为初级的结果还是能看出一些现象; 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社会背景、沟通能力、求职态度和对环境的适应度对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比较显著影响, 特别是适应性和求职态度对其就业竞争力影响最为显著。多用人单位都在这两项上做了补充说明,也有不少学生对这方面的学习渴求度较大。研究也显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 专业成绩和社会实践经作用并不别显著,特别是专业成绩,用人单位并不非常在意,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类型与学校教育人才类型不完全匹配是造成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虽然不显著,但是还是呈现正相关。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提高工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其一,高校应从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和职业发展问题出发,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为未来职业的自我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其二,强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准备水平;其三,高校应该采取各种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自发主动的去谋球学校以外的资源,与其做好对接;其四,学校也要从自身反省,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体系是否存在问题。深入去改革不合时宜的教育体制,将学生培养与市场所需人才对接。真正做到招生后培养,培养后让其能顺利就业。将学校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建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