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琳
〔摘要〕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最革命、最富生气的武器。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由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多重原因,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有些党组织内部被严重扭曲,出现了种种乱象,恶化了党内政治生态。破解批评与自我批评现实困境的路径包括:领导干部积极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倡导正确的批评、调动党员积极性和加强媒体监督等。
〔关键词〕 批评与自我批评,党性修养,正确的批评,党员积极性,媒体监督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6-0025-05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最革命、最富生气的武器。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全党干部要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好好下一番工夫,他强调:“我们党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自身问题,靠的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1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进入了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枢轴阶段。在转型的大背景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庸俗文化同“专制”、“人治”等中国传统文化糟粕混杂在一起不断侵蚀着广大党员的头脑;同时,由于党内法规体系构建的深度、广度尚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党加强自身建设之需要;加之现有党规、黨法执行力度之欠缺,使得党内某些同志的行为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和惩处。在上述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出现了偏差与问题,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在有些党组织内部被严重扭曲,遭遇怕字当头、不敢批评,态度暖昧、矮化批评,讳疾忌医、不让批评,自由主义、不会批评等现实困境。我们应在汲取老一辈革命家丰富历史智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思路、找寻新方法、开辟新路径,以冲破乱象、破解困境,帮助广大党员更好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柄“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掌握这一“促使党和国家事业迅速进步的好办法” 〔2 〕 (P406)。
一、领导干部积极带头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本前提
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不起来或者开展得不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领导干部不愿意听批评的声音,特别是“一把手”容不下身边的“杂音”。所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一把手”抓,抓“一把手”。一把手”率先垂范、“向我开炮”,做好自我批评,上行下效,其他同志才“敢说”,后续的批评才能开展起来。正所谓严人先严己,律人先律己,“打铁还需自身硬”。从出台“八项规定”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央要为全党带好头,他指出:“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中央政治局带头改进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以实际行动给全党改进作风作好表率” 〔3 〕。领导干部只有自己做好了,批评别人才有底气,别人听了才能服气。对领导干部来说,敢作自我批评,揭发自己的错误,不仅不会降低威信,而且还会提高威信,“自曝家丑”是能力强、有自信的表现,正如邓小平所说:“有错误,自己讲,而且讲够,又能倾听别人批评的意见,这就有了主动,就可以使大家心情舒畅。这样做绝不会损害自己的威信,只会提高自己的威信。” 〔4 〕 (P309 )
领导干部带头作自我批评只是整个活动的第一步,同样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能真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对领导干部的这一政治品德,邓小平强调,“领导人的度量要大一点”,“各级领导同志要善于倾听反面意见,倾听不同意见;要听老实人的话,要听老实话,这也是我们的传统” 〔4 〕 (P308 )。领导干部不仅要倾听其他同志的意见,更要谅解他们的错误批评,因为“即使是错误的,他们的意见也不会是孤立的” 〔4 〕 (P309 )。领导干部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处理党内同志关系特别是领导班子内部关系方面,“班长”要带头发挥作用,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与人为善,虚心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才能使班子成员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班子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得以深入,也才能让普通党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领导干部接受批评、解决问题的诚意,更大范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随之开展起来。
二、加强党性修养是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政治保障
增强党性是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政治保障。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绝不会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想法,而对其他同志的错误不理不睬,而是应该把别人的错误看作自己的错误,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因为一个党员,是整个党的一个份子,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多少总会影响到党的工作的。因此对于每个同志的批评,都应该站在党的立场上,以此为出发点,关心他,帮助他” 〔5 〕。对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于开展的原因,习近平分析到:“党性原则不强,为私心所扰、为人情所困、为关系所累、为利益所惑是主要原因。”无私者无畏,具有坚强党性的人,他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心中没有个人私利,因而才敢于在同志和群众面前,勇敢地揭自己的丑,真诚地给别人提出缺点和不足。
无论是批评别人还是自我批评,一定要出于公心,即:公平、公正、公道。如果批评者自身的理想信念已经蒙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是要当官做老爷,那么他又怎么会愿意揭短亮丑给自己的仕途设障碍呢?那他就更不可能为了党的事业而批评“得罪人”了!要真正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位,最根本的就是要帮助党员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专门提出:“对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能持有偏见,也不能心有余悸,而要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使用,经常使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在党内生活中,广大党员要遵循“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党性原则,基于“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本着真诚的态度,通过批评,既指出别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化解矛盾,使党组织达到新的团结,凝聚更大的力量。
三、正确的批评是批评与自我批取得成效的关键
何谓正确的批评?正确的批评既要内容“正确”,还要形式“正确”。只有实现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都“正确”,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取得成效,这一武器的威力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正确”内容的关键是要提出合理的整改方案。批评不应只停留在“破”,更要走向“立”,应当既指出缺点错误,又提出改进的建议;既指出存在的问题,又提出解决的办法;既诚恳帮助被批评者对批评中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又把开展批评与制定整改措施结合起来。对此列宁有着精辟论述:“公开承认错误,揭露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这就是党履行自己的义务。” 〔6 〕 (P167 )合理的整改方案是帮助同志进步的现实要求。要找到整改方案,首先要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为此,必须要从具体情况入手。批评别人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勇气,一针见血,直奔主题,明确具体的人和事、抓住确切的时间和内容。比如,遇到原来经常说的“一定程度”、“不同程度”,我们就要追问:到底是多大程度?“有所滋长”到底滋长了多少?“有的工作”到底是哪些工作?“有的同志”到底是哪些同志?“有些事情”到底是哪些事情?“有时”到底是什么时候?只有这样具体问、问到底,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突破口。同时,整改方案也要包括合理的整改计划、有效的纠正措施和科学的评估指标。计划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措施,同时,也离不开必要的检查,而检查必须要有科学的指标。三者要有机整合、互相衔接,其内容既要符合本级组织对党员的要求,也要关注具体同志个人成长的独特现实。
批评形式的“正确”主要强调批评者在批评同志时要秉持合适的态度。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党内批评要采取兄弟式、朋友式、同志式的批评,这样批评才有亲和力,才容易让别人接受。刘少奇曾说:“应该对那些犯错误的同志(尤其是新同志)采用同志的、诚恳的甚至是温和与委婉的态度,爱护他,尊重他,细心地从原则上去分析他的错误,使他从原则上去了解错误与改正错误,这样反而常常是纠正同志错误的较好方法,常常能使同志心悦诚服地去改正错误,并能更兴奋地去为党工作。” 〔7 〕 (P44 )批评别人,既不要“和稀泥”,更不能成“火药筒”。批评是治病救人的“利器”,不是伤人害人的“凶器”,批评者必须要注意被批评者的心理承受程度。简单武断、出口伤人、诽谤中伤、侮辱人格,甚至泄私愤、报私仇,无限上纲、落井下石,这些“激烈”的“批评”不仅不能帮助别人,反而会造成对方的心理压力,甚至是强烈反弹。刘少奇坚决反对这种“批评”,他强调:“不负责任的批评和议论,可以引起党内无原则的纠纷和不团结的现象,而党的缺点和错误却不会因为这种不负责任的批评和非组织的议论而得到改正。” 〔8 〕 (P159 )批评要做到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将心比心,用真心、诚心和爱心来打动同志,以事实、例证和道理以剖析错误,帮助同志,巩固组织。
合适的态度,还要把握好“度”的方面,特别是上级对下级的批评。相比同级和下级的批评,上级对下级的批评是最常见的批评,这是对下级影响最大,效用最好的一种批评。上级批评下级,帮助他们改正缺点错误,这既是本级领导义不容辞的政治权利,也是上级领导赋予本级领导加强组织建设的政治义务。上级批评下级,有利于下级改进工作和完善自身。但上级批评下级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俗话说“过犹不及”,过于严厉的批评,有时会适得其反。上级对下级的批评,陈云特别强调“上级领导人对下级的批评,务必要适当和正确,千万不要戴大帽子”,究其原因,他分析道:“因为上级领导人批评下级,与同级的同志互相批评所发生的影响不一样。如果是上级给他的批评,那就不同了。因为下级对上级所说的话,都是很认真的,所以不能随便地任意地批评。” 〔9 〕 (P117 )在上级批评下级时一定要考虑到下级的接受程度,特别是其个人的心理承受度。批评超过心理承受度,会导致被批评者产生自卑感、罪惡感和无价值感,甚至产生心理抑郁,出现意志减退、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饮食睡眠差等典型的抑郁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因此,上级批评下级,要秉持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态度,运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方法,除非在下级犯有严重错误必须在会上当面予以严厉批评,对下级一般性的缺点错误可以不在会上批评,而是通过平时推心置腹的谈心帮其分析问题,查找根源,改正提高。
四、调动党员积极性是有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内在支撑
习近平特别重视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他指出,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开好民主生活会,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离不开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离不开调动党员积极性。
(一)切实发扬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和基石。没有党内民主,批评与自我批评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浓厚的民主氛围是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前提条件,同时,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推动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毛泽东明确提出:“如果没有充分的民主生活,没有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就不可能实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方法。” 〔10 〕 (P293 )首先,要健全民主生活会相关制度。要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发挥民主生活会开展思想交流、提高党性修养、增进班子团结的重要作用。 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的主要措施,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主要措施,健全起来,坚持下去。其次,要保障各级党员干部的民主权利。上级组织要坚决支持和保护党员依据党章规定发表意见,鼓励党员发表不同意见,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特别是要积极支持普通党员对领导干部进行批评。在党的八大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邓小平专门提出要鼓励和支持由下而上的批评,禁止压制批评的行为。同时,也要对侵犯党员民主权利,压制党员批评,进行打击报复或诬告陷害的人和事认真查处。 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让普通党员敢说、会说,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能把“藏在肚子里的话倒出来”。第三,要大力拓宽信息沟通渠道。为了更好地传递党员意见,应尝试建立新的、更有效的沟通渠道,并拓宽已有的党内民主渠道,使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批评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上来。同时,要建立、健全通过民意调查等征求党员群众批评意见制度,广泛征求群众、下级单位、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及时了解那些群众反映强烈、应该解决、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第四,领导干部要发扬民主精神。领导干部绝不能搞家长制、一言堂,要听得进不同意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对各种意见都能采纳接受,特别是对错误意见,要实事求是地指出来,不允许追查所谓动机和背景,要严格实行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禁止任意夸大一个人的错误,罗织成为罪状,并给予政治上、组织上的打击甚至迫害。
(二)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组织的“微观基础”,要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定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所谓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及党的实践活动中居于主导的、自由的、决定的地位。胡锦涛在建党85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党员主体地位”这一概念。他说:“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抓住党员队伍这个主体”。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确立了“党员主体地位”,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党员主体地位”写入党章。一个真正有主体意识的共产党员,他会以党的事业为己任,自觉地站在党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判断是非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行为,他会以真诚的态度去做一切有益于党的事业包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的事情。他由此就会把党大力倡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自己的一份内在的责任和动力,从而真诚投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具有主体意识的党员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主体,通过积极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助于强化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有利于强化组织的稳定性和提升组织的运行效率。
(三)营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要有中观层面的制度,还要通过“微观”层面的机制制度来营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一是保障机制,一是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的核心就是要保证批评双方在政治上平等,确保党章规定的权利不受损害。由于批评双方担心“穿小鞋”、“伤和气”、“丢选票”,使批评者不敢批评他人、被批评者也不敢接受他人的批评,因而党内批评要不开展不起来,要不就流于形式。为保护批评双方的权利不受损害,为使批评双方敢说真话、能说真话,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创设制度:首先,在活动前,明确规定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在党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坚决禁止非组织活动,禁止地下“小广播”;其次,在活动中,批评双方向党组织和同志公开承诺,尊重同志们的意见和帮助,并要求党内其他同志对自己的承诺进行监督检查,划清批评和“打棍子”、“戴帽子”的界限;其三,在活动后,在涉及批评双方利益的决策中,应建立相关当事人的回避机制或退出机制,以消除可能引发双方矛盾的外部条件。
激励机制的关键是通过表扬、鼓励和奖励等措施,使批评者能提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批评意见,从而切实帮助被批评者改正错误。这里,被批评者的积极反馈是重要指标。提出批评意见是批评者有目的的活动,如果这一活动得到了被批评者的有效反馈,这对批评者来说就有了自我实现感,进而促使其提出更有价值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是帮助被批评者实现发展的重要条件。有效反馈首先是被批评者认可批评意见,进而改正错误。反之,如果批评者的意见得到的是消极反馈,对批评者而言,这次行为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对下次行为的预期;对被批评者来说,不仅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也降低了自己的党内威望。消极反馈是指对批评意见置之不理,甚至对批评者打击报复。建立激励机制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详细记录批评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呈交批评双方;二是依据中央和本单位相关规定,制定评价党员发展的测量指标体系;三是根据被批评者的发展程度,为批评者提供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政党制度运行的过程,也是其基本价值内化的过程,持续、长期的价值内化将形成该制度独有的政党文化。政党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它通过浸润、扩散的形式,引导党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上述制度不仅可以修炼党员批评别人与自我批评的政治素养,也有助于提高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进而形成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政党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养成批评双方的积极心态,使批评者怀有对党的事业、对他人负责的高度责任心,使被批评者养成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勇于改正错误的决心,以及遵守党内制度的自觉性。
五、媒体监督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效开展重要的外部动力
“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媒体的批评与监督,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批评,是社会对政府的舆论监督,这种体系之外的监督对于党员干部改正自身错误,塑造良好政党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这种监督,习近平曾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欢迎舆论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通过运用舆论监督,改正缺点和错误,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共产党就通过媒体开展了广泛的批评与自我批评。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简称《决定》),其中指出:“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11 〕据统计,自1950年到1953年,仅《人民日报》就刊发了4243篇批评文章,日均刊登批评稿超过4篇。在今天,网络新媒体快速兴起,能以最短的时间传播海量资讯,同时它具有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越来越成为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中国共产党要积极大胆地使用新媒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网络上公开民主生活会信息、党员述职述廉情况和相关问题的整改承诺,通过论坛、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发挥新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展现这一传统优良作风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列宁特别重视民众批评政府对民主政治的积极意义,他强调:要有多种多样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苏维埃政权的一切可能发生的弊病,反复地不倦地铲除官僚主义的莠草。习近平也要求党员干部要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他指出:对群众正常、合理、善意的批评和监督,不论多么尖锐,我们都欢迎,都不要不高兴,都不要压制。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听取,切实加以改正。群众通过媒体监督党和政府,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推力。中共领导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媒体监督的这一价值,在《决定》中就提出“在报纸刊物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为了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党和国家的民主化、加速社会进步的必要方法” 〔11 〕 。从政治发展视角观之,在网络时代,社会群体利用网络媒体对我们党和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批评监督,是探索人民民主实现新途径的有益尝试。网络媒体门槛低、扩散快、形式活,民众利用网络对个别干部的日常工作进行批评,一方面,可以帮助个别干部改正错误,防微杜渐,改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执政效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水平,塑造对各类议题的理性预期与积极心态。上述两方面效用的不断累加,有助于促进社会发育、引导社会舆论、优化公共政策、规范政府权力、缓解社会冲突,这些不仅为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也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让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看家宝”“显神通”、“施法力”,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躬行的实践问题,广大党员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这个武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
参考文献:
〔1〕李 斌,张 涛,齐雷杰.大胆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纪实〔N〕.人民日报,2013-09-27.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李 斌,李 涛.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N〕.人民日报,2013-07-14.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王 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应取的态度〔N〕.解放日报,1942-05-21.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8〕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N〕.人民日报,1950-04-22.
责任编辑 陈 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