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晖
〔摘要〕 当前,我国社会思潮主要表现为:具有“问题意识”,多样多元多变,形成多元制衡格局。在此背景下,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倾向于选择不同的社会思潮,这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重大挑战,表现为“中国道路”备受冲击、“一元主导”备受挑战、“偏激立场”仍行其道。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出发应对这一问题,要在包容中实现统一,在多元中突出主导,在消解中加快建构,在内化中形成共识,最终实现我国意识形态的价值整合、价值认同、价值塑造和价值归宿。
〔关键词〕 社会思潮,群体性选择差异,意识形态安全,应对路径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6-0067-0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断涌动的当代社会思潮,其总体发展呈现出公共性、流变性、民间性、群体性、交互性和国际性等基本特征。由于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我国当代的社会思潮又有着自己的独立特质,突出地表现为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倾向于选择不同的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选择的群体性差异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应加以积极应对。为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当代社会思潮变动的概况、特点与规律,提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应对策,笔者围绕社会思潮的群体性选择问题,在全国高校系统和一些党政机关展开了实证调查。论文数据主要以此次调查统计为基本依据,结合笔者在一些高校座谈会的记要,在此基础上概括而成。
一、社会思潮的表现特征及群体性选择差异
当前,我国的社会思潮主要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是社会思潮紧扣社会脉络,具有“问题意识”。各种社会思潮之所以兴起发展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原因就在于我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冲突,不同的社会思潮是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社会困境与矛盾进行反思的产物。三十多年来,各种思潮之所以起伏涨落,不早不晚地在某一时段出现,恰恰与不同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诸如自由主义的兴起是打破“文革”思想禁锢和精神枷锁、倡导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的新权威主义,则是基于自由主义走向激进化以后所进行的理性反思与批判思潮,表达出对激进自由运动可能带来的无序化前景的一种深切忧虑; 90年代伴随市场经济大潮在各地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化以及对社会底层利益的加剧剥夺,导致社会问题积聚累积,成为“新左派”思潮出现的客观原因;新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之所以同时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前者与改革开放使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人遭受百年屈辱后的扬眉吐气感进一步强化不无关系,后者则力图从传统儒家那里发掘人的内在精神资源以解决精神生活现代化问题;最后出现的民主社会主义,主要体现了国人在精神意识上对多种社会价值共处的均衡需求。
二是社会思潮多样多元多变,具有“西方色彩”。多样性体现在各种社会思潮既有正确、进步、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错误、落后、消极、腐朽的一面。多元性体现在既有同时并存、相互激荡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不同社会性质的社会思潮,也有同时在场、相互碰撞的传统、现代、后现代等不同时代性质的社会思潮。多变性体现在各种国内外思潮相互交织转化、此消彼长;它们之间既相互排斥、相互交锋,又相互借鉴、相互吸引,融合共生、取长补短的趋势正在加剧。同时,当代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都与西方社会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因而具有浓郁的“西方色彩”。西方三大主流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传入,都对我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新自由主义和新权威主义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在新的历史时代条件下的分野,双方在最终目标上并没有根本分歧,其思想冲突主要在于以什么方法和途径来实现中国的民主。文化保守主义主要是新儒家,在思想上比较贴近保守主义,它和新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也都来自于西方。
三是“左”右立场交锋激烈,形成多元制衡格局。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调研结果显示,如果以“左”、中、右划分中国人对民主的看法,“左”的占38.1%,中间化立场占51.5%,右的8% 〔1 〕。依据20世纪90年代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间的争论,双方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对基本国情的判断、对社会弊病的判断以及如何解决社会弊病 〔2 〕 (P261-262 )。而从历史现实的争论来看主要集中在六大问题:市场经济和社会不公、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关于中国国情、如何看待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问题、如何看待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3 〕 。说到底也就是“自由优先”还是“平等至上”、“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以及直接民主还是间接民主这三方面之争 〔4 〕 (P150-158 )。持“左”右立场的不同思潮派别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理论主张,由于理论资源、研究视角和自身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它们在如何应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问题上难免出现争论和碰撞。从改革早期的新权威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相互错综复杂的博弈和交锋,各种思潮之间的冲突日益频繁、碰撞日趋激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变迁的加速以及利益群体的不断分化,加之现代传媒和网络社会的迅速扩张,思想多元化的格局和百家争鸣的态势仍会维系并进一步强化。
在实证调查分析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动已然表现出“对应不同阶层,力求干预现实”的鲜明特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转型时期社会不断分化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并存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各自对应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虽然不同阶层与各种思潮绝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大体来看,自由主义思潮由于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而在小市民、中产阶级和民营企业家当中有相当多的支持者;新权威主义由于强调秩序和稳定而取得了很多官员和大企业家的赞同;“新左派”由于呼唤平等与社会公正,更受青年知识分子的青睐;“新左派”中的激进派或民粹派,与新民族主义思潮一道,在底层弱势民众和愤青群体当中有着许多支持者;文化保守主义主要对70后、80后知识型白领、中产阶级和企业家群体有着较大影响;而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主要来自于饱经风霜的老干部群体。事实上,社会思潮不是停留在书斋或局限于学术讨论的单纯思想学说,而是必须跳出书斋或学术圈,力求对社会现实生活形成一定的影响。否则它就会变成一个个流于纸上谈兵的纯粹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因此,社会思潮先天地具有干预现实生活的特点,各种思潮的生长和发育有其不可或缺的社会土壤,其理论主张之所以在一定阶段内能被较多社会群体所认同,表明其与社会现实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内在关联,反映着某种利益诉求,有能力对社会生活带来较为广泛的现实影响。因此,不同社会群体选择不同社会思潮的差异性背后,有着总体社会转型带来的深层次原因。一般来说,不同社会阶层在政治素质、文化水平、职业背景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其思想境界、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也存在某些差异,加之植根于总体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影响,这些都成为不同群体选择社会思潮出现差异性的深层原因。
二、社会思潮的群体性选择差异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调查结果证明,当代社会思潮的群体性选择差异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重大影响。在“当代社会思潮的群体性选择差异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有无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中,38.22%的人认为“有,挑战和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27.56%的人认为“有,有利于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只有5.78%的人认为“没有”影响,还有28.44%的人认为“说不清楚”。有意思的是,在这种影响到底是一种挑战和威胁还是有利于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安全认识上却存在明显的分歧。这说明当代社会思潮的群体性选择差异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重大挑战。
(一)“中国道路”虽然仍获认可但已经开始受到冲击。“中国道路”,即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当代各种社会思潮显现群体性选择差异的背景下,“中国道路”何去何从?调查显示,73.34%的人认同当前中国的社会制度,只有19.56%的人因为有不满意之处表示不认同,还有7.11%的人认为“说不清楚”。而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先后形成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还有民主社会主义和“新左派”的社会主义思潮 〔5 〕 (P3 )。据此,在“下列出路您看好中国最终走向”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仅有52.44%的人选择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23.56%的人选择“民主宪政的社会主义”,3.56%的人选择“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还有5.78%的人选择“革新道统的自由主义”,1.78%的人选择“‘新左派的社会主义”,0.89%的人选择“复兴儒教的新儒家”,另有12%的人选择“其他”出路。由此可见,在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兴起、争相夺取话语权的当下,虽然仍有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道路已经开始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有力冲击。
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群体对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的政治运动采取较为暧昧的态度,说明有些人仍然怀揣“回到过去”的美好幻想,妄图挖掘群众性大民主的所谓“制度创新”资源为现实所用。调查问卷中对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历史评价问题,22.22%的人认为“完全错误,不容肯定和翻案”,61.33%的人认为“总体错误,但有一定合理性”,有15.11%的人认为“有其正面因素,应重新评价”,还有1.33%的人认为“是真正的民主,应再来一次”。“运动”情结浓厚的背后,也从侧面说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民公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错误的刻意回避已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无知。
(二)“社会思潮多元化”挑战着一元主导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群体选择不同社会思潮虽然各有差异,但在当前社会思潮的特点和趋向问题上却取得了难得的共识。在“我国当前社会思潮最鲜明的特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42.67%的人认为是“多元、多样、多变”,10.67%的人认为是“关注、干预现实”,10.22%的人认为是“重视争夺话语权”,11.11%的认为是“潜隐性、非主流性”,14.22%的人认为是“相互交锋、影响、融合”,5.33%的认为是“由精英向大众拓展”,还有5.78%的人认为是“其他”特点。在“我国社会思潮的变动趋向”这一问题的回答中,36.89%的人认为是“在一元主导中形成多元制衡”,19.56%的人认为是“在包容多元中实现一元整合”,22.67%的人认为是“在潮起潮落中完成推陈出新”,12%的认为是“在讨论争辩中达成价值共识”,还有8.89%的人认为是“其他”趋向。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思潮特点上形成的“多元、多样、多变”等“三多”共识,以及对“一元”和“多元”互动的趋向解读,实际上在相当大程度上解构了主流核心价值观的一元性、主导性乃至权威性,也挑战着执政者如何进行价值整合的技巧和艺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因应经济领域所有制和分配体系的重大制度变革,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的复杂局面,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和其他社会群体利益、愿望和意志的社会思潮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6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调查对象能够较为理性地看待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争辩交锋,从利益诉求的必然性和民主启蒙的正面性加以审视。在“如何看待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争辩交锋”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7.78%的人认为“代表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有其必然性”,24.89%的人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言论自由的表现,有利于民主启蒙”,6.22%的人认为这“表明知识精英阶层日益离心分化分裂,不利于思想统一”,只有2.22%的人认为是“知识分子唇枪舌战纸上谈兵不接地气,是文人相轻的表现”,还有8.89%的人持有“其他”看法。这说明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在思想观念上的自主性、流变性日益凸显,社会民主意识不断觉醒。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一元主导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更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否则难以入情入理,真正深入人心、取得实效性。
(三)“偏激立场”仍行其道考验着执政者的意识形态智慧。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看,社会上极“左”或极右的过激思想有所淡化,人们看待国内外热点问题的心态越来越成熟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偏激立场”仍有存在土壤并占有一定的舆论市场。在“解决中日钓鱼岛纷争的最佳选择”这一问题的回答中,18.22%的人主张“武力解决,以战争换和平”,19.11%的人主张“经济制裁,号召抵制日货”,53.78%的人主张“外交谈判,上兵伐谋伐交”,还有8.89%的人主张“韬光养晦,隐忍以待崛起”,这说明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潮即使已经趋于回落,但仍有一定的蛊惑性和号召力。在“杨佳、邓玉娇、药家鑫等网络风云人物的命运”这一问题的回答中,44.44%的人认为“是草根阶层社会动员的结果,是平民的胜利”,23.11%的人认为“是民粹情绪绑架法律的表现,是暴民的胜利”,32.44%的人持中立立场。这说明极端的民粹主义思潮虽然已完全不占居主流,但仍有一定的存在土壤。
另外,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增长和普及率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网络社会日渐崛起,也对社会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当网络社会的众声喧哗遭遇边缘化的“偏激立场”,极易形成“舆论漩涡”效应,在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也在改造着大众的传统思想观念,并使原有的意识形态格局面临挑战。因此,如何于纷繁复杂、多元嬗变的社会思潮流变中超越纷争形成一致,最终达成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普遍的意识形态期待,考验着执政者的意识形态智慧。
三、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视角应对社会思潮群体性选择差异的挑战
在多元、多样、多变不断挑战主流价值观的时代境遇下,如何对待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民间社会思潮?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注重“统一”,主要方式是取消差异、消灭差异,用清一色的意识形态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在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成为新的策略,表现在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导,在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中求得共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要“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 〔7 〕 (P94 )。
(一)意识形态的价值整合:在包容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统一。社会思潮难获宽容和理解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民间思潮常常被某些人不加分析地确认为错误思潮,甚至只要是与马克思主义有出入的思想都被武断地扣上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的帽子,对其加以批判和鞭挞。在实证调查和访问座谈过程中,仍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受访者(包括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将文化保守主义、新儒家等思潮一概归纳为复辟封建主义的思潮,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一概简单地归纳为复辟资本主义的思潮,即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这种观点从表面上看是维护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但对民间思潮缺乏客观具体的分析,将其武断地推向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实际上不利于生动活泼的思想局面的形成,最终只会损害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性。
一个社会有“左”有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包容“左”右的勇气和胸怀。实际上,“中国道路”的选择越是备受冲击,就越应该包容才能彰显“道路自信”的底气。在包容中实现统一,也就是要将维护统一与包容多样相结合,实现社会思潮群体性选择差异的价值整合。一般来说,社会成员在政治素质、文化水平、职业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加之思想境界、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存在着某些差异,使得民间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并分化。因此,必须根据各阶层受众的认知特点和价值取向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服务服从与以人为本相统一,从理论上打动人、说服人、感化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占领各个阶层受众的思想文化阵地。
(二)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在多元中突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当前,多种社会思潮是人们认识差异性与态度多样性的集中反映。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视野出发,差异是事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多样是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动力。因此,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再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日益多样性的社会思潮。只有这样,才能因应当前社会思潮的“三多”特质,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树立主流价值观的权威,最终实现广大社会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如何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一元化核心价值的挑战?正确的做法是在多元中突出主导,也就是将突出核心与容许多元相结合,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的运动进程,在社会群体的多元选择中实现价值认同。要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度,不囿于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固有框架,跳出意识形态建设来建设意识形态。事实上,对民间思潮无论是盲目地进行抵制还是不加分析地全面放开都不科学,而是要学会辩证看待,适时处理好“管”“放”关系。“一花引来百花开”,最关键的是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待多元社会思潮,以宽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
(三)意识形态的价值塑造:在消解中加快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社会思潮中的“偏激立场”实质上是一种“异质思维”,执政者除了要以包容心加以对待,更要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其思想观念的进步。从实证调查来看,对于几种相对偏激的社会思潮认知情况(多选题),“新左派”、“新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了解率分别只有22.22%、28.89%和24.44%(了解“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人数较多,分别达到68.44%和52.44%)。所以要充分发挥“大众”思潮和“小众”思潮之间的良性制衡功能,使不同思潮之间相互争鸣相互交锋直至相互掣肘与制衡,由此使极端和激进的言论不断被边缘化,使理性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和有影响力。
事实上,针对“偏激立场”仍行其道的现实境遇,消解的最高境界在于无形而非有形、在于潜移默化而非强力出击。因此,在消解中加快价值建构,就是将指导教育与引导培育相结合,找准着力点,交汇出多重契合点,保持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张力。面对立场激进的观点和言论,重要的不是简答粗暴地令行禁止,而是如何发挥聪明才智“把对方搞得少少的,把自己搞得多多的”。只有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建构并不断完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超越纷争达成共识,使持有这种立场的社会成员真正回归理性。
(四)意识形态的价值归宿:在内化中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共识。在社会思潮群体性选择差异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探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有效对策,在内化中形成共识。具体来讲,一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底蕴;二要辩证分析社会思潮,切实增强“融入”和“转化”的能力;三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思想阵地。另外,在“您主要通过何种渠道了解社会思潮动向”(多选题)的问卷调查中,有多达87.11%的受访者选择“互联网”,因此必须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牢牢掌握信息化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8 〕,充分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能量”,使其在与民间社会思潮的博弈中迅速抢占舆论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当前,应以“有破有立、不破不立”的眼光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充分抓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好时机,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的安全构筑工作。要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新,使其更具解释力和概括力。要以老百姓听得懂、听得惯、听得信的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民群众不仅能够用言语表述,在口头传诵,而且能够在内心认同,达成共识,最终通过“优化社会思想生态、构建价值认同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立党立国之本、强国富民之路、民族复兴之源、社会和谐之基,以此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文化现代化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这个国家对异质思想的包容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其对社会群体选择不同思潮的应对态度。从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出发,高明的政治决策者和富于远见的知识分子,理应懂得和学会刚柔并济的策略。既要端正态度,善于利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去引导和改造社会上的“异端”思想,又要阔视远想,广泛吸收人类社会已有的先进理论成果和美好的文明价值理念,这样才能以超越意识形态领域的眼光和视野去建设意识形态,最终在迎接挑战中不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社科院调研内地公民政治素质:右派占8%〔EB/OL〕.正北方网,2013-05-05.
〔2〕公 羊.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徐友渔.知识界到底在争什么?〔J〕.社会科学论坛,2002(4).
〔4〕刘建军.当代中国政治思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丁祥艳.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鲜明特点〔J〕.前沿,2010(15).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王建军.党的十七大以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新经验〔J〕.理论探索,2013(6).
责任编辑 周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