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珍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写入十八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德育的重视。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既要搞好教学工作,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就我的一些做法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以教师素质为主导,做好德育工作的引导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孩子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例如:每当路上遇到所教学生,他们和你亲切地打招呼时,如果你也非常热情地向他给予问候,使学生从中体会出你对他的尊重、在乎和一种平等的感觉,当再次遇到这位学生时,他就会用更热情的态度对待你,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他养成用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他人的习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感染學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二、以课堂教学为先导,确保德育工作的渗透性
数学中的德育因素大多是不明显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德育素材,在把握知识结构的同时,理出德育教育的脉络。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德育内容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怎么不够了》这一节时,在引出了负数之后,就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刘徽,介绍他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和世界数学作出的重大贡献。如:公元前3世纪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率先给出了负数的定义(“两算得矢相反,要以正负以名之”,并辩证地阐明:“言负者未必少,言正者未必正于多。”),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等,使中国成为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还有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讲解捐资助学、销售、理财等一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使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
三、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的趣味性
德育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这些都必须通过实践去完成。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增加德育的趣味性,同时又丰富了德育的活动内容,达到教育目的。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后,开展了一次游戏大比拼,游戏名称叫“24点游戏” ,规则是这样:用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从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个数只能用一次),使运算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牌代表负数,黑色牌代表正数,J、Q、K分别表示11、12、13。活动是这样进行的:活动由班委会组织,选出一名发牌员,一名记分员,一名记时员;聘请任课教师当评委。先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然后发牌员把准备好的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拿在手上,任选一位同学,从中抽出4张,记分员把响应的数字按要求写在黑板上,当记时员说记时开始后,代表开始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用时最少的为胜,获得相应得分,一组结束后,再换一名同学,抽出一组数,每个小组换一名选手进行比赛,这样,经过数轮后,看哪个小组获胜,进行奖励,通过这个游戏,学生既轻松掌握有关数学知识,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他们团结一心,力求成功的学习态度,深深融入到集体,不但学有所成,而且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四、以信息教育为手段,促进德育工作的时代性
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工,不是一两次教育就可以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培养训练过程。所以通过一个课题研究也是不及于是的,还需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研究更好的方法。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探索尝试,做了一个小面积的实验。我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将全班学生全部用大头贴的形式贴入博客里,并保持和经常上网的学生聊天交流,切磋信息技术,聊模块制作,交流各自的日记。这样就对经常上网吧的学生有了控制,有了了解,有了联系,久而久之,也和学生建立了深刻的感情,成为网友,对经常上网的学生的教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德育管理的过程中,能注重德育的实效性,更新德育理念,多渠道地开展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各项素质,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好,贯彻落实好,继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