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
【摘要】 目的 分析经前期症状严重程度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站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100名体检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应的经前期症状筛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本组调查对象中有90例符合经前期症状初筛标准,其中有80例被调查者完成了一个月经周期的经前期综合征日记,结果显示:妇女最容易感受到的前三位症状为情绪不稳、疲乏、紧张易怒,分别占总数的90.0%(72/80)、88.75%(71/80)、88.75%(71/80)。与轻度经前期症状者相比,症状越重,妇女也就更容易感到焦虑不安、恼火、脾气暴躁、有攻击性、失眠、一段时间想哭泣、头痛、下腹部绞痛、腰背痛、全身酸痛(P<0.05)。随着BMI、高温相持续时间延长,妇女的经前一周症状评分也相应的升高(P<0.05)。结论 经前期症状主要是疲劳、情绪不稳、乏力等等,影响因素主要是高温相持续时间、BMI等等。
【关键词】 经前期症状;严重程度;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135-02
经前期症状是指女性的一种专有症状,是指女性反复在黄体期周期性出现心理、躯体的症状,在月经来潮后自然消失[1]。其临床症状主要是烦躁不安、焦虑等心理表现和乳房胀痛、下腹部不适等生理症状。本文旨在分析经前期症状和严重程度及相关影响因素,对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100名体检妇女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站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100名体检妇女,有90例符合经前期症状初筛标准,其中有80例被调查者完成了一个月经周期的经前期综合征日记,1例怀孕,9例月经周期超过三十五天。本组对象年龄(35.22±5.24)岁,BMI(23.22±3.05),初潮年龄(13.43±1.31)岁,月经周期(29.29±1.83)d,月经经期(5.78±1.29)d。入选标准:月经周期稳定,年龄18-45岁。且排除哺乳、怀孕、存在内分泌疾病和肝肾疾病和妇科疾病患者。
1.2 方法 经前期症状调查采用统计指南第四版修订的经前期症状筛查问卷[2]和美国精神协会精神疾病诊断标准[3]。对调查对象的经期情况、情绪状况、临床症状、黄体期等进行统计和评分,超过16分即为中、重度经前期症状。
1.3 数据处理 应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并将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调查对象中有90例符合经前期症状初筛标准,其中有80例被调查者完成了一个月经周期的经前期综合征日记,结果显示:妇女最容易感受到的前三位症状为情绪不稳、疲乏、紧张易怒,分别占总数的90.0%(72/80)、88.75%(71/80)、88.75%(71/80)。轻度经前期症状女性的BMI、年龄、经期、月经周期与中、重度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越重,妇女也就更容易感到焦虑不安、恼火、脾气暴躁、有攻击性、失眠、一段时间想哭泣、头痛、下腹部绞痛、腰背痛、全身酸痛(P<0.05)。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随着BMI、高温相持续时间延长,妇女的经前一周症状评分也相应的升高(P<0.05)。
3 讨 论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困扰妇女的主要经前期症状为情绪不稳、疲乏、紧张易怒。同时,经历中、重度经前期症状者比轻度者更容易感到焦虑不安、恼火、脾气暴躁、有攻击性、失眠、一段时间想哭泣、头痛、下腹部绞痛、腰背痛、全身酸痛(P<0.05)。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在中、重度经前期症状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的症状是烦躁。出现这种差异可能与调查人群及研究方法有关。本研究显示经前期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无关,与相关报道不相符。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张建军等曾报道经前期症状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可能与本文所选调查对象的年龄以及样本量有关;本研究显示经前期症状的严重程度与BMI呈正相关关系,与另外两个西方发达国家的横断面研究结果相符合。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经前期症状的妇女食欲发生了改变,在经前期由于饮食过多而导致肥胖;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经前期症状与经期天数、月经周期及初潮年龄无联系。而国外医学研究者Deuster[4]等研究称初潮年龄为12岁、经期超过六天的妇女经前期症状发病率更高,本文研究结果出现差异可能与妇女对自己月经情况不能准确回忆的偏倚有关;同时,本文研究结果还显示经前期症状与高温相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本文由于样本量选择较小,加上抽样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以及选择的100名患者中只有80例完成了一个月经周期的经前期综合征日记,因此调查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的部分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经前期症状主要是疲劳、情绪不稳、乏力等等,影响因素主要是高温相持续时间、BMI等等。
参考文献
[1] 钱诚,白延青,朱心琪,等.高职院校女生经前期综合征发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2):1295-1297.
[2] 張慧琳,朱明霞,孔美容,等.澳门807名育龄妇女经前期症状及经前期综合征调查[J].护理研究,2012(26):2415-2417.
[3] 张烨.基于Engel模式的大学女生经前期综合征(气郁质)的综合干预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
[4] 王梅.廣州两所医科学校女生经前期综合征发病率及患者体质类型分布特点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