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许艳平
摘要:当前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大学教学环境,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平台逐渐从PC电脑转移到移动终端,而绝大部分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完全基于PC设备,对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应用缺乏认识和相应准备。为此,就高校教师应该学习、掌握哪些技能,如何建设符合移动互联网特点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技能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手机和平板电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终端载体,而目前大学生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率最高的群体。移动终端率先实现了“一人一媒体”,它的贴身移动性、私人性、自主性、交互性、点对点传播等特征,最容易为当代大学生接受,因此,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以笔者调研的两所高校为例,虽然位于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学生受教育程度也有区别,但是学生对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青睐是完全一致的。
一、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新形势
从2012年开始,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这场运动被誉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网络公开课,一时间从国外迅速蔓延到国内高校,风靡整个互联网。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通过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学习成为现实,反过来又推动了网络公开课在移动领域的普及。随着国内对MOOC这种在线教育方式的重视,MOOT(大规模开放在线教师massive open online teacher)、微课堂、翻转课堂等颇具颠覆性的概念开始成为眼下最热门关键词。
移动学习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新的学习模式,目前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条件已经足够成熟,移动教学将是一个重要的新兴研究领域。在湖南省,让教师使用云空间用来组织教学的全过程也成为很多学校为了适应教学发展需要,改革教学模式所做出的有益尝试。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高校教师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利,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将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并将其应用于改进与建设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从而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成为一个很有研究意义的课题。
二、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必备技能
1.课件制作技能
课件以多媒体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融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素材于一体。课件就像一座桥梁,将学生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一个好的课件能第一时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触及学生的内心,因此,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将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好课件必须经过严格、细致的设计,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制作精良,将教学内容以最易接受、最快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急待提高。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技术作为支撑外,更重要的是所设计的教学课件有否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结构层次、教学的思维逻辑,所以我们一直强调教师自己动手做课件。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施教情况,将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的结构层次、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在课件中,不能唯技术,关键是要能将课程特点和多媒体技术按照“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无缝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增强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以满足互联网条件下课程教学的需要。
2.屏幕录像课件制作技能
很多教师依然沉浸在传统PC环境下,周而复始地使用那些缺乏新意的PPT素材和简单粗放的教材配套视频资料,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已经开始在课堂上越来越多地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随时随地查阅资料,实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下,高校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改进自身教学手段,着力增加教学的互动过程,以期能适应学生不断提高的个性化学习要求。首先教师可以从自己制作屏幕录像课件开始。屏幕录像课件教学方式是一种程序化教学方式,而现在教师既可以通过PC环境下的屏幕录像软件,也可以使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制作包含授课语音信息、操作演示,将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信息全方位呈现的视频课件。屏幕录像课件是对采用PPT课件教学的仿真,教师板书和示范操作都在电脑屏幕上进行,通过录制电脑屏幕作为视频信号,录制教师上课的讲解声音作为音频信号,生成屏幕录像课件。这种多媒体文件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清晰地演示整个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可以流畅地在移动终端上播放,非常适合学生使用手机和平台电脑观看学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以录制屏幕操作过程的方式完成布置的作业或者小项目,并且上传到云空间中分享学习成果,师生、生生之间实时互相点评,进行多样化的学习评价,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尤其是那些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愿意花时间多观看屏幕录像课件,就能通过不断尝试,完成个性化的学习,真正体会交互学习带来的全新体验,而整个过程都是在他们最乐于接受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完成的。
3.媒体视频文件编辑、转换技能
教师可以自行对多媒体视频文件进行编辑、转换,从而能在移动设备上进行适配播放。随着移动设备硬件的发展,目前的移动终端已经能够播放多种格式的视频,如MP4、FLV、WMV、AVI等等,MP4格式是目前最常見的格式,其中,MPEG-4SP规格的视频,是目前兼容性最好的,按照这种规格制作(转化)的视频,可以基本兼容大多数手机和平板电脑。视频转换软件和应用就是对移动设备所支持的视频进行编码或解码的专用软件,所以包含的两层意思是完全相反的,一个是编码、一个则是解码。不过转码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论视频的分辨率还是码率,都取决于原始素材视频的质量。转码后的视频,分辨率与码率都不应该超过原始视频的分辨率与码率。分辨率超出会导致画面模糊,码率超出视频亦不会更清晰。目前移动终端的屏幕分辨率从QVGA(240x320)到FULL HD(1920x1080)不等。理论上来说分辨率越大越清晰,不过分辨率越大视频文件肯定也会越大。因此,教师可以将以往在PC上收集的视频素材转化为640x480分辨率,这样即可在学生使用的移动终端上流畅播放,方便学生移动学习。
4.移动应用技能
分析公司Flurry发布的2013年移动应用报告显示,2013年的应用使用总量相比2012年增長115%,其中主要是IM与社交类型的应用。这充分显示了信息化教学应更切合移动互联这个平台,教师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掌握各种社交类应用,用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用更便捷的移动方式学习知识。只有摒弃掉传统的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探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E·M·罗杰斯(Rogers E.M.)认为决定采用某项创新并非一时的行为,而是经过一系列活动与决策模式形成的习惯性行为。影响这一系列的活动与决策模式主要是五个“认知创新特质”:相对优势、复杂性、相容性、可试用性、可观察性等。高校教师可以从教学类、课程类、演示类、社交类、生活类、英语类、存储类、阅读类、笔记类、研究类等十个方面的移动应用入手,促进自身教学信息化,积极使用移动互联应社交类应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资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比较强调预设性,即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但事实上,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往往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动态性。而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作用于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合理地利用其动态性、交互性、多媒性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惟有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在相互的交流、碰撞甚至是争辩中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真实的、充满灵性的。
三、结 语
高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条件下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主动学习和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必备技能,利用这些技能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一个安全、开放的心理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拉近师生距离、优化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投入到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增强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等.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7.
[2] Rogers,E.M. Diffusion if Innov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5.
[3] 张有录.大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问题与对策[J].
电化教育研究,2006,(5).
[4] 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M].民族出
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