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峰 曲喆 鹿玉红 沈焱萍 张楚晨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防灾科技学院该课程的现状,本文主要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构建、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教学改革 教学平台构建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从事各类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核心知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生,所需要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门课程作为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样也是一个与日俱新的课程,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学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防灾科技学院灾害信息工程系自2012年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专业课程,为了进一步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完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分配和改革。接下来详细叙述各方面的改革的具体情况[1]。
1.教学方法的改革
该课程采用面向团队的角色扮演实例模拟教学法、项目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法。
1.1 团队角色扮演实例模拟教学法
在实际课程教学中,采用面向角色扮演实例模拟教学法,目的在于模拟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当前一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角色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师, 系统设计师, 系统工程师,用户还有经理等等角色。采取分组的形式,3-5人一组,每个同学扮演一个擅长的角色进行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2]。
1.2项目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法
项目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式、探究式、团队式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项目是通过学生充分地展示个人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挖掘学生开发潜能。在课程进行的16周教学时间内,3~5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通过对一个工程项目进行调查与分析,撰写系统分析报告和系统设计报告。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前言、现行系统概况、系统需求分析、数据模型设计、编码模型设计、子系统的划分、新系统功能模型设计等;系统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部分。总体设计部分包括:计算模式、运行平台设计、子系统及子系统内部功能模块的划分;详细设计部分要求任选一个子系统出发,包括: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3]。
2.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应用及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开发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学网站辅助教学等。
本课程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和方法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手段应灵活多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如对知识性较强的章节尽量采用多媒体课件;对内容浅显、易于理解的章节可提出要点、安排学生自学;对需要深入掌握的重点难点,采用角色扮演实例模拟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资源全部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课程作业、教学条件、工具资源、学习资料、教学方法、例题习题、电子讲义、课程管理等模块。尤其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还提供了教学邮箱、答疑讨论等功能,为师生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网上答疑,该平台已经使用了2年,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课程平台模块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问题,教师的回答可以为多个学生从信息共享中受益。
3.考试改革举措
采用理论期末考试与期中考核相结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笔试占总成绩的50%,期中考核(含文档资料、PPT、源代码、答辩)占20%,平时(含平时作业、平时測试,考勤)占30%。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培养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4.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章节的合理分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总共48学时,讲授占32学时,上机14学时,讨论习题2课时。
5.总结
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搭建、在项目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下,以及课时分配的改革,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前。学生的主动学习得到了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讨论积极、参与程度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科研业务。
参考文献:
[1]蔡淑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21-23.
[2]康仲远.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5.
[3]郑合颂. 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若干想法[J].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