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化教学初探

2014-05-30 22:09吴红云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7期
关键词:探究过程研究

吴红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67-02 小学数学《课标(新)》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那么如何落实大纲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认为,构建单元探究教学模式,实施探究教学,是有效且可行的途径。

一、什么是单元化教学

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根据现行教材的特点,对某一单元的内容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后,围绕某一主题作适当的选择、调整、重组,在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准备的前提下,通过1~2个范例的教学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途径,留下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主动展开对其它问题的探究活动,并把自己探究的过程、得到的结论记述下来,在成果会上展示,进行交流。这一教学模式,笔者称之为单元探究教学,“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活动过程,去主动地探究未知领域,“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2]在“研究”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培养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搜集信息的能力,观察、描述的能力,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等等,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

二、现实和理论依据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探究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和观念的问题,而是在经验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经验中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过程。”“儿童思维如果是真正解决一个对于他而言是问题的问题,那么他的思维过程同科学家的思维一样,是探索性、独创性的”[3]。研究性学习者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得出结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4]。

在小学应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他个性的发展、独立性的培养密切相关。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必定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立性,对于任何事都想刨根问底,而一个缺乏个性和独立性的人,往往人云亦云,很难有什么创新。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必须始于幼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应该从小开始培养,“从小就应指导學生开展课题研究,这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5]因为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还要有外在培养环境的持续性。要“从小打基础,一步一步地分层次培养,使儿童在这方面的能力逐渐发展,不断完善。”[6]

国外的研究实践表明,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是可以构建起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学得最好。在美国,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从事科学探究活动去理解重要的科学概念。既然国外的小学生可以在8岁、9岁的时候让他们去搞研究,去写论文,我们的学生也一定能行。

三、实施原则

民主性原则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儿童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最有利于他的创造性的发展和表现。而营造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的核心是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因此,建立一种和谐、民主、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大胆思索,使他们那可贵的探究品质不致被悄悄地扼杀在萌芽状态。这一原则是进行探究能否成功的前提。

自主性原则学生始终是整个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伙伴,在为学生进行点拨、引导,所有的过程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自己学着去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

开放性原则整个探究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学生学习探究的内容是开放的,不拘泥于教材;思维过程、形式是开放的,可以采用多种思维进行探究;探究的结果是开放的,不满足和局限于教材、权威和教师所给的所谓标准答案;进行探究的时间是开放的,不受课堂的限制;进行探究的空间也是开放的,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界限,使课内课外一体化。

创新性原则探究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全新的,探究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全新的,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摆开一副正经八百作课题研究的架式,让他们在探究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基本操作程序及示例

操作程序示意图:

准备阶段 探究阶段 总结阶段

(信息输入)(思维活动)(信息输出)

学生:知识准备、 掌握方法自主探究总结交流

(主体)

(主导)

教师:精选内容、 指导方法 适时点拨 组织参与

1.准备阶段:教师精选内容,学生积累知识,掌握方法,做好探究准备。

教师精选内容,进行重组。教者根据教材结构的特点,选择一个适合探究的单元,对有关内容进行大胆地取舍。在确定探究的单元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选择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可以动手进行操作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教师能够通过范例向学生讲清探究的过程、方法,其余的问题能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内容。如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去探究,从而得出公式,构建单元的整体知识网络。

教师教学范例,学生积累知识,掌握方法,做好探究准备。教者对精选的范例,进行深入透彻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使其感到新的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探究的过程、方法,知道这就是在搞研究,不再觉得搞研究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究之中。如上例,教者可以把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突出这样几个环节:组织复习有关面积的知识,如面积单位,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等,让学生准备几张平行四边形的纸片,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准备(搜集资料);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利用剪、移、拼、折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纸片变成长方形,并对这些图形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提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思路(观察分析、提出假设);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公式代入实际进行检验(验证假设);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并形成结论(总结论点)。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这些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途径。

2.探究阶段: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培养探究意识,形成探究能力。

教师通过范例教学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还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自己主动地选取探究的课题。如在教学上例时,教者在教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可以诱导学生,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探究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呢?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已经被引发,他们急切地想要用学到的方法去尝试探究,去证实自己的能力、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探究的课题,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指定某一课题(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去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或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究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前完成的学生,让他们去探究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活动,都能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能形成探究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也可以自由结合成探究小组协作探究。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究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保证,可以留给学生3天甚或更长的时间,打破課堂的界限,使课内课外一体化。这一阶段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朋友、引导者参与,密切地注视研究的进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与学生一起共除探究障碍。

3.总结阶段: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教师认真组织参与,同享探究乐趣。

“没有某种创新成果,学生无法体验到探索成功的愉快情感,也不能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7]教师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成果的交流,举办“论文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探究的信心。要让学生通过交流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在接受别人的质询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表达能力。教师还要让未获得成功的学生去参与交流,不仅要让他们在交流中解决他们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挫折意识,要让学生明白,探究不一定一下子就能成功,或许要经过无数次的探究,但正是因为有了这许多的失败,才会有最后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 《教育研究》

[2]任长松:《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支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课程理念》 《山东教育科研》

[3]陈佑清:《略论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现品质》《教育研究》

[4]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 《中国教育学刊》

[5][6]任长松:《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18条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

[7]王之华:《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小学数学教师》

猜你喜欢
探究过程研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