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婷
随着现代科技领域的不断扩展,一种融电、光、图像为一体的科学技术已经以一种锐不可挡的势头进入了学校,全面运用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并作为一种高效的手段得到大力的开发和应用,这就是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受教育者对信息的吸取渠道也不断拓宽。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早已从对文字图片的理解转化为对图像的理解。因此,旧的地理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受教育者的需求,地理教学方式必须进行转变。多媒体电脑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通过画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而以往传统的板书或者口授的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可以说,多媒體教学的广泛使用使学科教学进行了一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观念的大改革。
一、多媒体技术下地图的设计特点
1.立体性
地理的空间是有方向的,而空间方位往往依赖于立体景象来展示。研究调查表明学生读教科书或地图册中的平面图,尤其是刚学习地理的学生,是难以进行空间方位想象的。比如在调查低年级学生进行地理地图识别中给出了两幅南京市区图,要求学生找出新街口这一目标,学生往往能够快速找到目标。又如:在学习等高线这个内容时,运用电子地图展示立体图像,学生就能更直观地看到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把等高线从立体侧视转为俯瞰,最后投影成平面图的全过程。
2.动态性
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一幅普通的静态图像能够动起来。如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动画,利用3D模拟技术,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表现太阳系行星运动,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进行科学模拟。其科学性、交互性、真实美感都是语言、文字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解决了在课堂教学中不易在短时间内观察宏观宇宙现象的难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3.及时性
在学习地理事物的过程中,教师使用电子地图,一边让学生指出地理方位或者地理事物,一边在电子地图中标出地点,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更为深刻。
为了调查学生对地图的识记能力,笔者设计两组学生,其中一组记忆完整的东北地区自然地理图,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哈尔滨、长春、沈阳这12个记忆点,要求学生在教师教导5分钟后清空地图让学生指出目标位置;另一组由教师在5分钟内边讲解边填写位置。结果表明第一组学生在2分钟内能够说出目标位置,并且分歧不断,而第二组学生能够在1分20秒内指出具体位置,并且没有争议。这表明,多媒体技术下地图的及时性是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的。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地图教学的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需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教育需要技术,技术需要教师,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需要优势互补,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计算机在地理教学中有着它的独特作用,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上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运用知识方面也有着比传统教学更先进的优势,特别是它的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电影、图表等多种方式出现。将计算机引入地理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显得十分重要。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课堂上该用的时候就用,不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要勉强使用,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例如:传统板图板画只取神似而不讲细节,能以简单的笔触简化原图,抓住基本、突出特点,对揭示地理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具有凸聚、突出的表现能力;板画写意而不写实,通过夸张描绘或图解表现,简明、醒目地使概念、原理形象化、具体化,二者皆可从繁纭的地理现象中抓住本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显示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在地理教学中切中要点。它避开了教科书、地图集中原图幅及教学挂图的繁杂、信息源多、分散注意力、与教学内容结合不紧密、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不鲜明、地理特征规律不突出等弊端,可以解决地理画片、标本、幻灯等教学手段在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方面的不足。
2.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地图更加注重现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通常,在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课本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在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充分说明了他们不是智商低,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下的地图展现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作过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的实验,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感觉器官。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地图的展现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在地图中添加的相关文字、动画、音乐,不仅刺激了学生的兴趣,也在短期内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掌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个成功的多媒体课件,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多媒体课件屏幕对象包括文字字体的大小、类型、颜色、图形的大小、位置,静止图像的艺术处理、出现、消失方式,声音的大小、是否循环、是否作为背景,动画视频的显示位置、显示长度。屏幕对象的艺术设计涉及多个要素,因此要综合考虑,要根据屏幕整体显示效果设计各自的艺术特性。
3.明确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地图教学注重质量而不是美观
多媒体地图教学并不是为了让课堂变得花哨,更不是为了博取学生一笑。因此在地理课件设计和制作时,切忌贪多,追求形式上的“漂亮”。过多夸张的动画、震撼的效果反而有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另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阶段选择素材,例如过多活跃的漫画人物或者主题就不适合在高中地理课件里使用。教师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既然称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那么“辅助”二字就应体现出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起辅助作用,教师要把握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分寸。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方便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容易像放电影一样对某些原理、形成过程一放到底,甚至包办了学生该运算、该思考的地方,之后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过程很顺利流畅。殊不知这样越俎代庖让课堂的含金量反而下降,一节课下来平淡无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得到结论缺乏成就感,觉得整节课就是看地图、看文字、看结论,消减了学习的兴趣。一般来说,无论哪门学科,哪一课题,都可以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但是,对那些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内容,就完全没有必要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没有必要去制作教学课件。制作地理课件,应该选择那些教学中问题较突出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一般的地理成因、地理分布、地理原理等内容,学生看不见、摸不到,难于想象,教师又很难用语言把它们描述得十分到位,而且采用其它教学手段也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这样的内容像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震、泥石流、地形的变化、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世界各自然带的特征及景观等就适合制作地理课件。制作课件要突出主题,不能喧宾夺主,对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的地理成因和地理分布知识制成动画。动画要尽量逼真,以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突破难点。对那些学生难以见到的地理景观,搜集有关图片和录像,编制成课件的一部分,演示给学生,以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其了解和丰富地理知识。
总的来说,地理课堂上的多媒体地图教学有利有弊,关键看教师怎么去整合。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积累,在设计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该程序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权衡利弊,取长补短,注重质量而不是注重美观,注重知识的吸收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三、未来地理教学中地图运用的展望
信息技术是为地理教学服务的一种手段,而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地图的运用仍有许多值得开发和注意之处。作为一个地理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下的地图运用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运用水平,也要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范围。掌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我们的目标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和利用,最终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操作,还需要地理教师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潘中淑.新编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3.
[2]王进仁.繁荣我国的地图教学事业[J].江苏测绘,1994(2).
[3]李丹青,金红建.对几种常见学习类型的探讨[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3(4).
[4]吴子旭.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5]胡良民,张广花.论网络地理教学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6]曹梅.网络学习监控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