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小语教学目标之我见

2014-05-30 16:39鄢慧敏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7期
关键词:课文目标语文

鄢慧敏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教学非常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但一般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首位的。教师如何将三维目标渗透到学习过程与方法运用中,渗透到知识的掌握中,體现在师生的交流和合作中,以期达到目标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60-02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兴趣的激发,知识的掌握,智慧的启迪,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价值观的形成,教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伸缩性极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所以,要当好小学语文教师,绝非轻而易举,来不得半点儿应付;要落实好教学目标,必须严谨治学,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是内在地融合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实现的教学目标。要使这些目标真正得到落实,需要教师增强目标实现意识,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捕捉相关因素,抓住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加以体现。

为了切实抓出成效,至少要搞好三个过程管理,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融会贯通“教学目标”的内涵,强化落实目标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二是抓好教师的备课,研究落实目标的方法与途径,根据教材特点,有的放矢地预设目标落实方案;三是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师教学目标落实情况,讨论分析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和新的努力方向。

实践证明,上述三个过程缺一不可,而听课研讨最显成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捕捉成败案例,为教师提供借鉴。笔者在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过程中,特别关注了课堂上教学目标的体现落实情况,发现了不少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指导,促进了教师的不断进步,推进了“目标”的有效落实。

小学语文《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很动情地告诉学生“:这段话像诗一样美妙,我们要反复读一读,先听老师读。”于是教师动情地范读,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几遍,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这段话美在哪儿,为什么这样美,怎样读才感觉更美,学生全然没有感悟和体会。这恰恰忽视了重点词语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目标要求相去甚远。若教师抓住“显得”一词引导学生品味句子的意思,抓住句子的结构体会语言的节奏,再结合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按顺序由近及远认真细心地观察这幅倒映图的,又是如何分颜色有条有理地写成这个排比句的,不但能更好地体会到语句中诗一样的意境,培养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更科学、更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从而使“知识与能力”这个纬度的目标得以充分的实现。

在一次听课中,发现六年级一位教师对《两小儿辩日》一文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①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共读七遍)②分析课文内容,得出“两小儿”的不同观点和对孔子的嘲笑态度,写成完整的板书。③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句子,最后翻译课文。不难看出,前面没有目的地、机械重复地读,显然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学生还没有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便急于组织分析课文内容,又显然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加大了学习难度,影响了学习效率。若教师在“过程”和“方法”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结合文后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再借助直观图画说明太阳大小的相对性,就会大大降低学习难度,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而使“过程与方法”这个纬度的目标得以有效的体现。

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分析小学语文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文,在揭示出“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也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个道理后,便引导学生谈认识。一学生回答:“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理想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我想当一名警察,现在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在我的父母生病时为他们治疗。”这样的回答显然暴露出这名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及时加以引导。但教师一味重视了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却忽视了“目标”的体现。若教师能因势利导,使学生明确“当医生不仅是为父母治病,更重要的是要为广大民众患者服务,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就会将思想教育很自然地融入到教学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纬度的目标得以真正的落实。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准确合理,否则,就会偏离教学方向,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在学校每人一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略读课文《将相和》。这篇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课上,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接着以 “通过阅读课文,你对文中人物各有怎样的认识”为题,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之后组织学生发言、讨论、谈认识。当学生表达出对亲王反感、厌恶的情绪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亲王,讲起了亲王的故事,还列举了亲王“消灭了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统一了钱币和文字;统一了度量衡;修建了万里长城”等一系列功绩,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对文中主要人物蔺相如 “机智、勇敢、爱国、顾大局、识大体”和廉颇 “知错必改”的认识却只是一带而过。课后交换意见,我质疑教师为何这样处理时,教师还振振有词地说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辩证”观点。殊不知,这恰恰冲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偏离了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无法得到实现。这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不准确、不合理所致。

总之,教学目标的体现并不是机械的刻意追求,更不是脱离实际的公式套用。它需要教师在增强“目标”实现意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开阔知识视野,积淀文化底蕴;需要教师悉心探索教学方法,苦练教学内功,增强教学艺术,练就驾驭课堂的能力;需要教师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认真理解并吃透教材内容,准确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踏实认真地写好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实施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得以全面落实,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课文目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我们的目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