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礼祥
摘 要: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迫切需要。作为职业学校农业类学科专职教师,逐步更新专业知识,实施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满足市场需求,为山区新型农业绿色、生态、有机发展培养基层技术人才,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职校;农业类学科;教学改革
近年来,隨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导致基层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职业教育再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作为培养基层技术力量的中职学校,要抢抓机遇,根据社会需要,积极拓展新兴专业,为日益发展的工业集群培养大量的产业工人。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农业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所以对种植类等农业类学科也要兼顾。但是,由于传统职业教育的影响,职校教师存在着知识的禁锢,很难突破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老一套”,这与时代的发展互相矛盾,导致职业教育的滞后。因此,作为一名职校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深入实施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农业类学科吸引力,促进学科健康有序发展。
一、教学改革要“快”
由于前些年我国工业迅猛发展,对产业工人的需求急剧增加,具有一定基础技能的职校学生成了企业的“抢手货”。职校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出现了重工业轻农业的普遍现象。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单一强调工业必然会影响国家的协调发展,因此国家为了促进农业类专业的建设,出台了针对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全免的优惠政策,对农村贫困家庭就读学生吸引力增强,中等职业学校也同时面临着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压力。为了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满足新兴科技发展需求,学校需要注重培养农业类专业基层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职校的农业类学科必须要加快整改,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教学与时俱进,有效促进农业类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推进。
二、教学改革要“准”
职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要与国家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和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相适应。改革的目标和切入点要准确,不能仅仅以开设了哪些专业,招收了多少学生作为评价标准。而应该是找准改革的这个“点”,下大力去进行改革和创新,真正突破职业教育农业类学科的瓶颈,实现行之有效的改革。
三、教学改革要“狠”
对农业类学科的教学改革,要敢于下手,要“狠”得下心来,有敢于“壮士断腕”的勇气。像传统农业种植类学科,虽然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但是由于“需求市场”的萎缩,即使教师教得再好,有再多的可教学、可示范的东西,但如果学生不喜欢、市场不适应,就要及时“砍”掉,进行专业知识的大换血。而对于适应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热门技术,教师必须要花心思、下大力去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不断拓展自己教学的空间,提升对新专业、新类别、新知识的认知和领会,为下一步给学生的传授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玉米、水稻种植技术,中国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无论是经验还是教学资料都很丰富,但是它已经不适应我们的教学,教师就要“敢于放弃”;而像花卉种植、盆景、茶叶种植、中药材种植这些有市场发展前景的行业,则要积极推进,争取将其纳入我们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授。
四、教学改革要“精”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以及接受教育对象的素质,决定了教学改革的必然性。但是进行农业类学科的教学改革,不能是粗放的、单一的模仿和模式的生搬硬套。我们要进行精细化的处理,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实训教学,加强种植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农业类学科教学过于注重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了对教学对象实际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要做到“精”,必须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如茶叶栽培技术、经济林果种植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中药材种植等教学内容。另外,考虑到学生学习与市场的衔接,在设置教学课程和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市场接轨,开设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市场调研、营销等相关知识的教学,力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秀技术人才。
总之,深化农业类学科教学改革,提高职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基层技术人才培养水平,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国家大力发职业教育、强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职校教师应不断加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坚持不懈,锐意进取,打造全新专业特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职校农业类学科持续、健康、科学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