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琼
摘 要:中国梦,以中国老百姓心中对祖国的美好愿景为图景,以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变化为主线,既总结了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历史,又揭示了新中国伟大改革的征程。以“中国梦”为价值目标,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了以集体主义为基础,在方法论上体现了辩证统一,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实现了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中国梦;思维方式;方法论;价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16-02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述了“中国梦”为民族复兴之梦。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对中国梦做了全面阐述,中国梦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此后,中国梦这个形象通俗的价值目标就被广泛的在国内外热议,本文从中国梦的现实关照和义理阐发两个维度对中国梦进行了哲学的探讨。
一、“中国梦”的现实关照
“中国梦”的提出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其既遵循了中国历史进程变迁的规律,总结了民族复兴之路的经验教训,又能动地发挥了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理念。这不仅是国内外大背景的客观要求,更是一次对于人类文明模式的有益探索。
(一)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总结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发展变迁的全景展现,其实现过程是对民族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的发展呈“U”字形发展模式,18世纪末以前中国的经济总量一直占世界总量的第一,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而此时的中国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于是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了一个多世纪饱受屈辱的近代史同时也开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面对内忧外患、生灵涂炭、积贫积弱的国情,一批又一批先进的爱国人士在抗争与探索中,不断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直至1919年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9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这“三件大事”的完成和推动,为中国梦想注入了浓厚的历史底蕴与源源不断的民族激情。
(二)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梦”源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这片现实的土壤,同时也是在放眼世界的大视域下出来的,显示出中国与时俱进的实力与自信。基于国内,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公共医疗、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基尼系数的警示、信仰迷失的危机,亟须“中国梦”这样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深入人心,强化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基于国际,当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崛起这些词被世界所热议关注的同时也引起周边国家的“中国威胁”的叫嚣和敌视。国际竞争正在不断激发民族精神凝聚,需要我们重塑民族复兴之路的决心与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面对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面对中国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中国需要更加通俗、形象的文化认同紧密维系中华民族的奋进路线,凝聚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对民族复兴的向往和信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三)人类文明模式演进的深化
“中国梦”这一价值理念体现了人民、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中国梦以其时代性的话语体系和价值内涵,为中国更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梦的理想构建,能够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创造人类社会向着最高社会理想演进的新范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着更高阶段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理想,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梦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不仅是立足现实,实现人民、国家、民族价值的需要,更是自觉贯彻人类社会最高价值理想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创新,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为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提供新的借鉴范式。
二、“中国梦”的义理阐发
“中国梦”是一个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概念,坚持了集体主义的哲学基础,体现了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实现了合规律与合目的统一的价值取向,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一)思维方式——以集体主义为基础
“中国梦”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这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在民族融合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和整体利益。这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承更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这与众所周知的“美国梦”不同,美国梦是“个人主义”的思维方式,重点强调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同是梦想,却映射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这与中、美两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差异有关,深刻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基础和现实需求。同时两种梦想的相互借鉴必将对整个世界共同体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方法论——辩证统一
1.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中国梦”是一个相对的、综合的、历史的、实践的概念,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贯穿了历史与未来,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中国梦连接了两个百年,第一个百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第二个百年,是从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1世纪中叶,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贯穿于两个百年目标,在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它不仅承载了历史的厚度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明,更彰显了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领导人民深刻把握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个体与集体的辩证统一
“中国梦”是一个系统的、联系的概念,是很多要素有系统的构成。是一种“国梦”和“家梦”的结合,“国”和“家”是一个命运体[1]。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整体的梦更是人民个体的梦,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要正确把握“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一方面,国家梦,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即每个个体,这样才能树立统筹全局的观念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同时也为实现人民个体的幸福梦想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条件。一方面,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着整体。国家梦的实现,是由每个家庭、个人的梦想组成的。只有个体的梦想实现了,才能促使国家梦更好更快的实现,整体与个体的统一是中国梦真正能触及人们内心深处、唤起巨大感召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3.“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辩证统一
“中国梦”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有着丰富的普世价值。中国梦与世界梦是辩证统一,是中华民族利用自身特有优势推进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新范式[2]。其所蕴含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思想,体现了一个拥有13亿人口,一个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二的大国的负责任的态度和承诺。一方面,中国梦在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梦想的进程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一方面,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是对当前不和谐世界发出的真诚而正当的呼声,中国梦是自我的复兴,不是攫取他国的利益,中国梦是软实力建设的需要,不是霸权主义的口号,中国梦是同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同各国合作共赢之梦。
(三)价值目标——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中国梦”的提出,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想,而是一个不断趋于合理化的目标,它是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提出来的,不是西方式的简单移植,是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上的一次重大思想变革与实践创新。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从发展哲学的角度看,“一个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一个系统的价值选择”[4]。这个过程应是一个合规律与合目的统一的过程。中国梦的合规律性体现在,首先,这个实现过程是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反映了目标的客体可能性尺度。其次,中国梦坚持了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继承运用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现了其有力的科学性。中国梦的合目的性体现在,这一实现过程一方面立足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体现了目标的主体愿望尺度;一方面以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目标,反映了丰富的价值内涵。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贯彻了科学性与真理性统一的原则,实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从而达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的目标,所以这是一个正确合理性的价值目标。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只要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一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维为.中国梦与中国情怀[N].人民日报,2013-03-03.
[2]林培熊、刘光明.论中国梦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3-05-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4]欧阳康、王景华.小康、和谐、现代化:中国道路的发展目标[J].河北学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