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选课已经成为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受众面广,应用性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本文讨论了英语课程的设置问题,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公选课模式;大学英语课程;科学化,规范化
作者简介:吴薇薇(1981.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本科,助教,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英部,从事教学法和翻译测试方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2
公选课,Optional Courses,已经成为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有别于以往的选修课,Classified Optional Courses。在英语公选课模式诞生之前,我国各高校的选修课实际上指的是各学院根据本专业方向开设的,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此类意义上的选修课的开设目的是为了高年纪本科生进一步在本专业深造,提供本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丰富拓宽高年纪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学生们利用好业余时间,学习更多的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专业选修课与学分挂钩,也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过程,对课程教学具有量化考核的手段和形式。
和传统的专业选修课比较,英语公选课也具有与之相同的特点。在完成英语必修课程之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英语课程,结合自己的学习进程,参加课堂学习和该课程的考试或考核,成绩合格后得到相应的学分。通过此类课程,完善了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夯实了学生们的语言基础,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选修课程,英语公选课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只有明确英语公选课的特性,我们才能实现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教学主旨。
一、英语公选课教学内容
和其他专业选修课不同的是,英语公选课的教学内容异常丰富多样,这主要是英语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英语作为主要的国际语言,一直成为我国各高校的主要教学内容。可以说,各行各业都需要英语作为工具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语言工具的特点决定了英语课程本身就应该包罗万象,为各种交流合作而服务。在我校的英语公选课中,就包括了: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科技英语等课程,涉及了文化,科技,社会,艺术等各方面。而且,随着学校对英语公选课的推广和深化力度的加大,将来会出现更多的英语公选课程,进一步满足广大在校生学习英语的愿望。
但是,随着英语公选课的开设,其缺陷也日益暴露。
比较而言,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围绕专业学习而展开,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服务,由于受到专业老师英语水平的限制,授课语言大部分为汉语。反观英语公选课,开设的课程多涉及人文科学范畴,例如文化,历史和社会等方面,授课语言强调用英语。目前,我国各高校开设的英语公选课涉及理工类自然科学方向的课程较少,这也是造成了占我国高校绝对比例的理工科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使用英语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英语公选课程开设的扩散性造成的。
笔者认为,作为大学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英语公选课的特点,对于英语公选课的开设,有一个全面的构想方案,对英语公选课的整合,已经迫在眉睫。具体来说,就是对某一门英语公选课的开设,不仅要考虑该课程对学生各种应用能力的培养,还要考虑到与其他已开课程的衔接和交叉。例如:西方社交礼仪与中西方社会交往简析,这两门课作为衔接课程,能够让学生不仅了解到西方社会交往的特点,也能通过与我国社会交往礼仪的对比,进一步增强学生不同场合的社会交往能力。
反之,西方哲学简史与上述二门课程几乎毫无联系,没有开设的价值和必要。如果不对已经开设和即将开设的英语公选课进行优化组合,势必形成各种英语公选课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最终还是会和大学英语必修课一样,“耗时多,见效慢”,投入和产出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的特点。
二、英语公选课的教学主体
英语公选课的教学主体之一是大学英语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各高校英语专业毕业,对中西方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较为熟悉,所以开设的英语公选课偏重于人文社科类。通过此类方向的课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西方人文社科方向的相关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西方社会历史的了解。但是, 21世纪人才基本素质不仅包括了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包括了基本的常识储备。简而言之,人文社科类学生还应该对自然科学领域有基本的了解;而理工科学生也应该具有对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常识。而我国现行的英语公选课大多集中于文科范畴,忽视了对自然科学领域英语公选课程的设置。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任课教师自身的知识面狭窄单一。为此,教学管理部门应该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开设有关自然科学范畴的英语公选课,使更多的学生从英语角度了解自然科学的各种常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作为大学英语公选课主体之一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对非本专业本领域知识的补充和积累,积极接触最新的自然科学领域的各种动态,结合自己的语言专业,在开设的自然科学英语公选课上,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多地感受英语,还能够完善学生们的知识结构,缩小文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差距,有意识地为信息时代培养通才和全才。
根据我国现行的英語公选课模式,参与英语公选课的另一教学主体不再局限于某一学院的某一专业的少量学生,而是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全体学生。通过教学管理部门宏观管理,在校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日程,和学习目的,通过各种媒体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喜爱的英语公选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业融合,消除了专业界限。
但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全校性的公选模式也带来了教学管理上的弊端。
与自然班或行政班不同的是,参加英语公选课学习的学生的语言能力差异较大,知识架构各不相同,几乎没有对学习主体的认同感。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四个学期的教学也使师生更加熟悉彼此的教学特点,形成教学合力,消除学生之间的英语能力差距;而英语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专业和班级,难以形成稳定的学习氛围;短期教学使师生之间彼此难以形成默契,这也造成了大学英语公选课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的局面的原因之一。
此外,英语公选课班级的临时性特点也削弱了教学效果。传统班级的设置往往以班长,团支书等班委为中心,班委负责上传下达,师生间往往能够有明确的沟通渠道,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和改正各种教学问题。公选课班级的班委架构常常是任课教师在对选择该门课的学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任意指定,所承担的教学辅助工作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课堂教学,难以发挥班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解决此类问题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在网络上建立师生沟通渠道。通过广泛普及的网络,教学主体能够突破教学时间短,教学主体之间相互陌生的局限性,无形中增加了教学时间,改善了教学效果。
虽然英语公选课的网络化管理可以丰富现有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但是,教学主体网络沟通的时效难以把握。教学管理部门无法监控双方关于课程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效果难以把握。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临时性也制约了教学双方沟通的效果。例如,在我国师生之间经常利用手机联系,但是师生双方的业余时间很难一致,只要有任何一方正在工作和学习,交流的目的就难以实现;何况,我国教师由于职业要求,手机常常处于静音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也滞后了交流沟通。如果利用网络工具,如:QQ或微信,又常常受到网络服务的限制,由此产生的网络费用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在开設大学英语公选课的同时,也应该在课外管理上制定出可行性方案,量化课外师生交流的时间,固定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并在程序后台设立监控模块,对教学主体实施有效的考核。具体来说,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管理平台,如: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平台等教学软件。教学主管部门在开设英语公选课时,书面通知任课教师在完成一定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把网络教学时间同样地规定在教学日历和大纲上,固定教学主体的网络沟通手段,尽量避免使用常用的网络沟通方式,而应该以教学沟通软件为主要渠道,在考核中明确进入教学软件的时间和内容,并将此作为教师课程考试或考察的依据之一;教学管理部门也可以此作为对任课教师授课水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考核量化指标。通过教学软件在大学英语公选课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主体之间的联系障碍,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也方便了教学主管部门对大学英语公选课教学效果的检查和监控。
参考文献:
[1] 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Oxford:Blackwell.1995.
[2] Dwight Bolinger, Aspects of Language [M]. FLTARP.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