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一体四化三联动”就业模式探究

2014-05-30 00:46夏爽张凤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模式

夏爽?张凤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这也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挑战不断增加,怎样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完善就业模式、推动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成为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职生;一体四化三联动;就业;模式

作者简介:夏爽(1980-),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医学院医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辽宁 沈阳 110034)张凤(1982-),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学生工作处,助教。(辽宁 沈阳 110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2011年度立项课题“高职生‘一体四化三联动就业推进模式探究(项目编号:JGZXS1172)”、2014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立项“大学生就业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DSZ2014-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39-02

一、高职生就业现状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近几年,伴随高校扩招,高职毕业生群体规模也不断扩张,高职生就业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報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329万人,在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仅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本科为50%,高职高专为44%)。在三年后就业的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仅有35%对就业现状满意(本科为40%,高职高专为31%)。②2012年,全国有1297所高职院校,高校毕业生680万人,其中高职毕业生320万人,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4%,低于当年本科毕业生91.5%的就业率。③

二、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多种原因

1.高职就业教育体制发展相对滞后

高职生就业可以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为高职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经济发展得好,高职生的就业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但是我国高职就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目前高职院校的各项机制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仍停留在旧式教学中,如高职院校的就业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就业模式教育的束缚,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往往只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匮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就业指导专业化不强;就业信息来源过于单一;重招生、轻就业;甚至可以无视就业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招生规模,严重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培养宗旨。

2.高职毕业生自身职业技能素养不足

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是指能够运用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工作、开展实践的能力,既包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也包括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依次为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个人品德与修养、个人发展潜力。高职生的职业技能素养不高,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具体成因是,有些学生在校期间不求上进,对专业知识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在实践操作上也是纸上谈兵,导致学生在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甚至在用人单位组织的面试环节即被淘汰。

三、“一体四化三联动”新型就业模式,促进顺利就业

针对当前高职生就业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探索设计“一体四化三联动”的就业推进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推动就业指导团队专业化、职业技能教育资格化、就业信息发布网络化、职业生涯规划市场化,加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联动,促进高职生顺利就业。

1.确立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地位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又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已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新时期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模式,确立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地位。所谓确立就业中的主体地位是指培养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④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就业指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景教学、模拟就业等活动,促使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鼓励、自我发展等能力持续提升。其次,要注重面向大一到大三的各年级高职生进行教育,不仅仅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再次,要发挥学生的自治能力,通过学生会或学校其他就业推进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进来,在活动中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充实自己,增强就业成功信心。

2.推动就业指导团队专业化

推动就业指导团队专业化,既要鼓励现职就业指导教师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就业指导相关知识,提高指导能力,又要为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创造条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开展专门的就业指导训练,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和工作思路。同时要对那些业务差、素质低的教师进行告诫,严格工作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要及时清除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以免“误人子弟”。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效性非常强,客观就业形势也瞬息万变,所以,要鼓励就业指导教师进行调查研究,面对新形势新特点,不断探索工作规律,防止理论和实践脱节。还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在依托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模拟场景训练、互动演示、座谈等方法,提高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3.推动职业技能教育资格化

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职业技能素养不高。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动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就业、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是反映劳动者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证明,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职业资格证书比喻为就业的通行证。⑤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必须将双证书制度纳入教学计划,促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衔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上,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体现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况,反映任职资格的基本要求,既要系统涵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兼顾职业技能资格培训规定的相关内容,并将获取职业资格所必须的素质能力培养渗透到常规教育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正常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获得考取所学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必须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形成便于学生获得“双证”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转变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转向行为引导。此外,应根据教学计划的修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保证职业技能培训课时。

4.推动就业信息发布网络化

就业信息主要有政府关于就业的政策规定、就业活动的通知介绍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等等。获得充足的就业信息是高职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时间的有效性和信息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学生就业。当前,各类信息借助网络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广泛收集有效就业信息,及时向毕业生进行宣传,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和支持。就业信息网站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和用人单位,如果版面无序、信息庞杂会给浏览者造成困扰。在网站版面设计上,要考虑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审美观念,要吸引学生乐于浏览网页,这是就业信息真正产生效果的基本前提。要便于用人单位在甄选人才时的操作,同时,网站设计要体现学校师生的技术水平和人文素养,通过网站展示学校师生良好形象。要坚持服务为中心,将就业指导内容进行细化,分解为大政方针、通知通告、招聘信息、择业技巧、成功事迹、经验交流等小栏目,方便学生学习。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比如可以在招聘信息栏目下,继续划分为校园招聘、社会招聘,校园招聘还可以继续明确招聘的相关专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就业信息的传播效果。

5.职业生涯规划市场化

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通往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困扰,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必须考虑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作为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个体,大学生只有顺应市场环境的需要才能实现个人目标。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主平台。要将生涯辅导纳入常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就国家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市场形势分析、个人性格与职业匹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情景教学、模拟面试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在参与中,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良好的自我定位,明确职业方向,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6.加强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联动

实践证明,试图从高校、用人单位或者学生等单方面的努力来解决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通过建立高校、用人单位、学生联动的就业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促进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推动学生顺利就业。

(1)充分发挥高校在就业联动机制中的培育人才作用。学校要根据就业市场的导向、用人单位的需要、工作岗位的要求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培养较高专业技能的学生。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素质教育,不仅停留于让学生“知道”,更要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要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完善合作机制,将培养人才目标与用人单位岗位设定紧密衔接,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

(2)激发高职学生在就业联动机制中的自立能力。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要推动学生顺利就业,关键还是要使学生真正树立自主独立意识,坚持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在学校的教育指导下,在用人单位的用人导向下,踊跃参与就业竞争。

(3)发挥企业在就业联动机制中的协同作用。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用人单位不重视人才,则客观上为学生就业设置了严重障碍,政府、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就业准备和努力也会化为泡影。要主动支持和配合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实习、社会实践条件,这也是自身甄别人才的重要渠道和过程,必要时可以把可塑之才留到本单位。用人单位还可以向学校申请订单培养,比如用人单位需要特殊专业和岗位技能的人才可以通过与学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方式,并全过程对学校人才培养进行监管,学生毕业后可以简化就业环节,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还可以对所聘用的学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革新,提高就业的工作质量。

“一体四化三联动”新型就业模式有利于从理论上全方位研究和把握高职学生就业的新特点、新要求,进一步掌握和遵循高职大学生就业规律;有利于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新举措、新途径,进一步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利于推进高职院学生就业推进模式创新研究和高等教育职业资格培訓事业的科学发展。

注释:

①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②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news/500473.htm)。

③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3-07-18.

④徐培凌.浅谈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性就业指导[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1):327-328.

⑤吴丽,万书栋,万东光.学历技能并重 双证促进就业[J].职教论坛,2005,(9):9-10.

参考文献:

[1]姚裕群,李从国.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J].东岳论丛,2009,(10):27-33.

[2]尹华玲,濮宏积,朱卫波.医学生目标能力培养对提高就业竞争力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31-33.

[3]沈杰,张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及管理模式探索——基于对北京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3.

[4]徐培凌.浅谈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性就业指导[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1):327-328.

[5]谭佳,苏文平.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85-89.

[6]樊景峰,李昕.创新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打造新型就业指导团队——论应往届毕业生在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的作用[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88-91.

[7]荆秋慧.谈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及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

2008,(2):86-87.

[8]丁晓华,武伟,郭丹.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30.

[9]朱以财.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11-112.

[10]程光耀,翟建伟.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大联动”[J].科技资讯,2010,(36):229-231.

(责任编辑:王祝萍)

猜你喜欢
高职生就业模式
永续债券探析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