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文 刘向荣 赵顺省 张润兰
【摘要】本文简介了工科物理化学教学的地位和意义,把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的“期望效应”引入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物理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来,结合工科物理化学教学特点,综合运用鼓励法、信任法、宽容法、关爱法和发展法等研究手段,可以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改善师生关系的目的,这种研究同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期望效应 工科物理化学 教学 主观能动性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 No. GJY-2013-PY-3;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No. JG1005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6-02
1.引言
物理化学是工科类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化学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结构化学等部分,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矿物加工、材料、环境等专业的必修骨干课程和理论基础,也为其后续理论课程、毕业设计、科研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1]。但对于物理化学的学习,历届学生都反映该课程难度较大,因为课程内容以逻辑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公式较多、推导繁琐、记忆难为特点,学生不易理解接受,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理论课程[2]。如果讲授过程中只注意讲解基本概念、数学推导及计算,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和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成为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工作的难点。
与此同时,我们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素质,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这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3]。高校辅导员常常重视德育工作,力图把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给激发出来,使其热爱学习,努力拼搏。
但是这两者的教育却并没有统一融合到一起,辅导员即便把学生鼓励得满腔热忱,要努力学习,可一遇到相对枯燥的专业课学习,尤其是遇到难学难懂的物理化学的学习,这种热忱就急剧降温,就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如何将这两种教育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时,能持续满腔热忱,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这一目的,这成为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难点,更是工科物理化学教学的难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就解决了工科专业课教学和德育工作的融合问题,也就解决了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
素质教育的实现有许多方法与途径,但是运用教师“期望效应”理论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情感教育的要求,是值得工科高等教育者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2.“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又称“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或“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人们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简言之,即一个人(教师)对另一个人(学生)行为的期望本身将导致该期望成为现实。这虽然是借用了“皮格马利翁”这一神话故事的寓意,但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却用实验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证明了将期待变成现实的可能性[4]。
教师“期望效应”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心理效应,自从1968 年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中借用了“皮格马利翁”这一神话故事的寓意,阐述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所产生的效应以来,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新颖而引人注目的课题,日益引发了人们对教师“期望效应”的理性思考。研究者解释说:被随机选中的这些幸运学生最终真成了佼佼者,主要是教师期待的结果,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期望而产生的“期望效应”。该效应说明,教师对学生潜力的期望可以发生作用,可以设法促使学生向前,以便使他最终能按照教师的期望行动,而不是自行其事。
3.研究方法
把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的“期望效应”引入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物理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来,可以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鼓励法:在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鼓励的教学方法[5]。作为工科物理化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如果仅仅是做春蚕,做烛光,做知识的传播者和默默奉献者,似乎还不够,我们还要做灯光,做鼓掌人,多鼓励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是这一剧中的辉煌,从而变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这样达到的效果可能要远远好于教师的说教或叮嘱。
信任法:在教学过程中,要信任学生。真诚的信任,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信任会变成一股无形的力量,能够帮助学生学好相对枯燥的专业知识,促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关爱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去关爱我们的学生[6]。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难免偶尔会有学生疏忽或错误,对此,教师不要过分指责,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尽可能地从这些疏忽或错误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也就是说,要把闪光点放大,当众予以表扬,树立标杆,而对错误之处则跟学生单独交谈,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告诉他,哪错了,该怎么改正,从而在关爱中实现有效教学。
宽容法:在工科物理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时候明明付出了努力,却没有收获到好成绩,于是就抱怨,抱着西瓜大的希望,却只收获了芝麻大的业绩,于是就形成了对好差学生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样的心态不仅毁灭了大学专业课程教师在学生心中的美好形象,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所以,作为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的学习模仿作用,必将让我们所做的一切产生巨大的效应,同时这也是“期望效应”在物理化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践行。
发展法:在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用发展的思想来考虑问题。要相信,在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将是社会的栋梁之才,今天我们传授的知识将是他们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我们不妨运用“期望效应”,用发展的眼光期望我们的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中有牛顿,有爱迪生,相信我们今天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会为这些栋梁的茁壮成长奉献一份力量。
4.实现目的
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将“期望效应”引入到工科物理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来,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几种目的:
4.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期望效应”,合理安排教学学时,渗透化学史,结合自己的科研概况介绍一些新发展方向和趋势,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利用有限的机会去接触科技前沿,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创新精神。
4.2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期望效应”重视情感的作用,改变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思维习惯,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用科学家成功的探索历程来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把物理化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越学越活,甚至思想、感悟方面也立足于生活,又超越生活,能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直观感触,加强生活经验与情感体悟对学习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3 改善师生关系:“期望效应”的核心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期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师生的因素,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充分开发其情感、意志等精神系统,正视“期望效应”的存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形成新型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5.结束语
总的来说,就是要在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期望效应”的积极作用,结合工科物理化学教学特点,研究如何将二者融合起来,加强生活经验与情感体悟对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意志等精神系统,综合运用鼓励法、信任法、宽容法、关爱法和发展法等手段来研究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期望效应”与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构建融洽师生关系之间的联系,构建起二者有效融合的相互作用机制。这种研究既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期望效应”的理论研究,将大学工科物理化学教学中“期望效应”应用的相关理论系统化,又能达到改善教学效果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也能为其它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案例参考,因而同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文霞. 物理化學核心教程(第二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刘国杰,黑恩成. 物理化学导读[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周宏. 罗森塔尔效应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 4: 35~37.
[4]Robert Rosenthal, Lenore Jacobson,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Expanded edition) [M]. New York: Irvington, 1992.
[5]白音. 爱的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 林区教学,2011, 12: 35~36.
[6]刘焕春. “罗森塔尔效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 16: 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