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2014-05-30 15:45于泓洋
青年文学家 2014年8期
关键词:文学思潮

摘 要: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是日本文学史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革命运动的重要一环。在整个日本文学史中,没有哪个流派像无产阶级文学这样重视文学理论的建设。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诞生于一战后的社会经济危机中,成长于批判与非议中,衰落于对华侵略战争中。无产阶级文学作家表达了当时人民对美好生活与未来的向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本文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力求在整体上把握其基本状况,并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及其启示进行归纳。

关键词: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文学思潮;日本文学史

作者简介:于泓洋(1986-),男,满族,籍贯河北,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02

文学是时代的缩影,是对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映,又对意识形态领域起到宣传和塑造作用。作为日本文学的流派之一,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诞生及整个发展历程都与日本国内的时代背景及社会思潮紧密相关,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阶级斗争倾向。这既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壮大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也是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所在。当前我国改革与发展步入攻坚期,宣传思想工作在新形势下具有更为突出和深远的意义。回顾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历程,对其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归纳,能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

一、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端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日本工业革命的进展,工人队伍迅速壮大,逐渐形成无产阶级,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也开始传到日本,并首先为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使得社会主义思潮进一步在广大无产阶级内部得到传播。1922年日本共产党的成立,是社会主义运动在日本蓬勃兴盛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日本政治舞台的标志,革命运动从此有了统一的领导指挥。这是无产阶级文学得以发端的政治和阶级基础。

与此同时,世界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大萧条之中,人民生活愈发困苦,1923年关东大地震对日本人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自然与社会背景之下,统治者反而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盘剥与镇压,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斗争空前强化,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端提供了群众基础。

国际上,随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觉悟的提高,欧洲各国相继出现了表现无产阶级思想感情和斗争情况的文学思潮,进而发展成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相关国际组织相继成立,1925年成立的国际无产阶级作家同盟涵盖二十多个国家。这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发端的国际背景和条件。

就日本文学本身来看,无产阶级文学发端以前,自然主义文学已经在日本文坛占据一定地位,然而自然主义文学所关注的对象越来越从社会现实转向个人内部心理情感,越来越“私小说”化,已无法准确有力地反映社会矛盾。广大民众迫切需要一种紧密联系现实,能够及时满足他们表达诉求的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时而生,并占据该时期文坛主流的。

二、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1921年2月,小牧近江、金子洋文、今野贤三、山川亮等人在日本秋田县创办了杂志《播种人》。这被当前学界一致认作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发端的标志。1922年6月号杂志刊登了平林初之辅的文章《文艺运动与工人运动》,首次引入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概念,明确指出了明治维新以来的文艺运动是阶级斗争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文学思想的新倾向,强调艺术的阶级性,初步构建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框架,也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创作实践定下了基调。

《播种人》杂志在当时起到了两重作用,一是紧跟国际革命步伐,对日本国内进行启蒙;二是使得日本国内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有了一个确定的根据地。此后,许多无产阶级作家都在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或作品。然而由于杂志早期宣传第三国际,并在关东大地震时刊文报道日本残杀朝鲜人事件,最终受到日本政府取缔而被迫停刊。

三、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从《播种人》杂志停刊一事就可看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而是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和内部压力。但恰恰是在与这种压力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文学不断积累经验,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了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1924年6月,小牧近江、金子洋文、今野贤三等十三人创办了杂志《文艺战线》,将其自身定位成“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艺术共同战线”,主张“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个人思想及行为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战线》就是《播种人》的后继者。文艺理论家青野季吉在《文艺战线》上连续发表了数篇文艺评论,主张无产阶级文学创作需要重视“社会调查”,明确文学作品对社会现状具有批判意义,并强调无产阶级文艺要具有“无产阶级斗争目标的自觉性”。同时,以叶山嘉树的《卖淫妇》《水泥桶里的信》《生活在海上的人们》为代表的划时代的优秀作品涌现,作品内容均具有显著阶级特征,标志着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走向繁荣。

1925 年年底,以《文藝战线》为中心成立了“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普罗联”),结成了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统一战线。《文艺战线》也升格为该联盟的机关刊物,从理论和实践上引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发展。此时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较之《播种人》时期更加重视贴近社会现实,重视激发无产阶级的阶级自觉意识,标志着日本无产阶级运动渐臻成熟。

1926 年,青野季吉发表题为《自然生长与目的意识》的评论文章,主张“ 开始自觉到无产阶级的斗争目的,才成其为阶级的艺术”[1],强调把无产阶级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招致加藤一夫、秋田雨雀等一些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作家不满并退出联盟,造成了运动内部第一次分裂。1926年11 月,“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改称“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普罗艺”)。当时日本共产党存在两种尖锐对立的左、右倾思潮,分别是主张“先分离后结合”的“福本主义”[1]和 “解散共产党、实现无产阶级运动方向转变”的“山川主义”[2]。受此影响,“普罗艺”内部在对文学与革命运动的认识上也分为两种观点,当时组织内部的主导力量主张消除艺术战线,仅保留政治战线。两者的对立最终导致1927年6月以藏原惟人、青野季吉、叶山嘉树为代表的一派被开除出“普罗艺”,另结成“劳农艺术家联盟”(“劳艺”)。1927年11月,“劳艺”也发生分裂,藏原惟人等人退出“劳艺”另行组织了“前卫艺术家同盟”(“前艺”),并创办机关刊物《前卫》。至此,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形成了“普罗艺”“劳艺”“前艺”三股力量鼎立的局面。争论与分裂虽然使得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缺乏一个稳定的环境,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作用。

此后,日本国内法西斯化日益严重。1927年,共产国际在《日本问题的决议》中对日本共产党内部的“山川主义”和“福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倡导建立统一战线,使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深感消除分裂、团结统一的迫切需要。藏原惟人适时在《前卫》发表《无产阶级艺术运动的新阶段》一文,号召无产阶级文学各派摒弃分歧,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大前提下实现联合,在文坛引起巨大反响。1928 年,日本爆发“三·一五”事件,政府大规模搜捕共产党员,镇压无产阶级运动,进一步加速了无产阶级文艺联合体的成立。在此背景下,1928年3 月25 日,“普罗艺”和“前艺”合并,成立了“全日本无产者艺术同盟”(“纳普”),并于同年5月创办机关刊物《战旗》。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由此走向了统一并迎来了全盛时期,涌现出了小林多喜二、德永直等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无产阶级作家,藏原惟人也成了运动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家。

藏原惟人在“纳普”时期曾先后与持不同文学主张的人进行过两番争论。第一次是与中野重治、鹿地亘等人对艺术大众化的解释争论。藏原惟人认为文学应当面向大众,使其成为普通民众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第二次是围绕形式主义与艺术的价值。藏原惟人反对平林初之辅提出的把作品的政治价值和艺术价值割裂来看的“二元论”,而主张将作品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统一来看的“一元论”。这两次争论都以藏原惟人占上风而告结束[3]。

而藏原惟人在理论上的最杰出贡献,就是提出了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1928年5月,他发表了《无产阶级现实主义道路》, 1929年8月又发表了《再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在这两篇文章中,他着重指出所谓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是同资产阶级和理想主义双重对立的,无产阶级作家必须采取彻底客观彻底现实的态度,避免一切主观臆断,自始至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描写现实生活。这一方法理论对当时的无产阶级作家起到了指导作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忠实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但是,藏原惟人的这种现实主义到了后来陷入了教条主义的倾向之中。1931年9月,藏原惟人发表了《关于艺术方法的感想》,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强调无产阶级作家必须发现一切事物过程中的必然性并加以描写,寻找社会现象的物质原因,要求作家将一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剥削的斗争最终全部都归结到生产关系的斗争上。这一理论严重束缚了作家们的创作思路,抑制了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多变,因而遭到批判。德永直就曾于1933年9月在《中央公论》上发表《创作方法上的新转换》一文, 批驳藏原惟人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是机械的观念论。

四、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解体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对内则实施法西斯统治,军国主义日益猖獗,日本国内的无产阶级也进一步遭受到了空前的打压。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受充斥社会的法西斯思想影响,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也开始出现危机。面对危机,藏原惟人等人并没有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而是采取了妥协的做法,倡导文艺要以工厂、农村为基地,实现所谓的“真正的大众化”。这种权宜做法实际上使得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脱离真正的无产阶级。1931年11月,“纳普”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不仅限于文艺组织参与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联盟”(“考普”)。这一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组织上开始走向解体。“考普”成立后立即遭到镇压。1932年3月,日本政府禁止了“考普”进行任何活动的权利,并开始逮捕“考普”成员。1932年4月,藏原惟人等人被捕。1933年2月20日,當时任“考普”旗下组织“作家同盟”书记长的小林多喜二被捕,当晚即遭拷打致死,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自此名存实亡。1934年,左野学等日本共产党领导人发表转向声明,公开表示放弃共产主义,支持军国主义,“考普”也自动解散。文学界出现了“转向”思潮,除藏原惟人等极少数无产阶级作家继续进行秘密写作活动之外,大部分都进行了“转向”[4]。 至此,一个时代的声音——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完全解体了。

五、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问题与启示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是短暂却艰辛而曲折的,在军国主义横行的社会背景下,在遭受疯狂打压和围剿的不利条件下,能够取得如此之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实属不易。但如果从该文学运动内部进行分析,也能够看出一些问题,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首先,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是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潮流相适应,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自始至终贯彻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文学作品中所刻画的任务、所描写的情节无不反映出当时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对立,毫不避讳地对社会矛盾进行剖析,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揭露,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阶级斗争倾向。这无疑对当时的广大无产阶级成功起到了宣传作用,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也正因此,无产阶级文学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写作方法上都受到了很大限制,很多作品难免流于政治说教,文学性被置于次要地位。这使得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很难在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唤起更多受众的共鸣,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

其次,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带有强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当时的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大都处在从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变的阶段,受到教条主义和左倾思想影响,往往将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表面化,把革命斗争现实简单化,在尚未认清斗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的情况下便着手创作,给作品中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内容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理想化色彩。作家本人也容易对斗争形势估计不足,在立场上容易动摇与妥协,这为后来反动政府的打压下无产阶级文学组织的迅速解体和作家的纷纷“转向”埋下了伏笔。

第三,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虽在创作实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但是对其以前的日本近代文学却没有进行认真的学习与继承。日本近代文学传统的主体是反映普通市民生活的,具有“私小说”性质,长于细致入微地刻画普通人的思想与心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将这类文学作品一概归为资产阶级文学加以批判,人为割断了与本国文学传统的历史联系,未能在创作上吸取其精华,一方面导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同此前日本文学相比存在人物刻板化类型化等“硬伤”,另一方面也使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很难真正细致入微地把握日本国民的心理。

注释:

[1]也称“分离结合论”。

[2]也称“取消主义”。

[3]“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藏原惟人占优,部分原因在于当时这种学术论争被政治化,主张“二元论”的人被批判为反无产阶级。

[4]即使像藏原惟人等未转向的作家,其作品也只是包含反战意识,与之前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很大不同。

参考文献:

[1]大久保典夫,高桥春雄,保昌正夫,药师寺章明.現代日本文学史[M].东京:笠间书院,1989.

[2]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平献明.略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J]. 日本研究,1990,(1).

[4]唐月梅.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日本研究,1991,(5).

猜你喜欢
文学思潮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思潮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①教授访谈录
都市文化变迁与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
解构与建构
论陈田鹤为现代诗谱写的艺术歌曲
“江郎才尽”辨析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琳丽的告别
中国女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演变
西方后现代文化理论思潮:中国当代女性诗歌创作的推动力
论《八旗诗话》与《雪桥诗话》审美范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