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雨》之中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探究

2014-05-30 12:12:53黄婧
青年文学家 2014年8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主题雷雨

黄婧

摘 要:《雷雨》是我国著名作家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该部作品以周、鲁两家的悲剧为主线,深层次展现了封建家庭的种种罪恶,并对其根源所在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雷雨》不仅具有多义性的主题,同时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也是国内文学界的一个热门讨论话题。

关键词:雷雨;主题;艺术特色;探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8-0-02

1.前言

《雷雨》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其以周、鲁两家的悲剧为主线,深层次展现了封建家庭的种种罪恶,并对其根源所在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2.《雷雨》主题

《雷雨》自问世以来便以其主题的多义性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关于《雷雨》的主题,不同的读者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下文将围绕几种大众化的主题解读方式展开相应的介绍。

2.1阶级主题

以资产阶级主题为例。许多人认为作家曹禺通过“雷雨”这一形象来暗示资产阶级的消亡,而《雷雨》的主题在于深层次披露资产阶级的罪恶[1]。阶级主题的解读有其明显道理。对文本进行分析便会发现,周家在经济上具有十分浓郁的资本主义色彩,也能够嗅到周朴园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资本主义罪恶气息。在哈尔滨承包工程的时,周朴园甚至因为保险费问题故意放水将小工淹死;在矿上工人集体闹罢工时,周朴园毫不手软地下令爪牙开枪杀人,将不愿同流合污的鲁大海开除,同时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来逼迫其他工人代表站到自己的阵营,与此同时,在自家居所内宴请或接待政府官员,以获取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由以上事情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资本家,其原始资本在积累过程中伴随着血腥和残忍。将《雷雨》解读为阶级主题时,读者通常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周朴园和鲁大海二者的矛盾和冲突上,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工人罢工事件并非《雷雨》这部作品的主要冲突,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冲突、蘩漪与周萍之间的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冲突,全都占有大量的篇幅,因而资产阶级主题无法将实现对该部作品的完全概括,换而言之,资产阶级主题这种解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

2.2命运主题

自《雷雨》这部作品诞生以来,其中的命运观便引起了不断地关注以及广泛的讨论。长期以来,研究者们针对《雷雨》这部作品是否存在命运观的问题展开了持久的讨论,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西渭认为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有一种神秘而强悍的力量,萦绕在每一个人物的身上,即命运。该命运观念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作者替天说话,文中所提到的報应也并非指上天刻意安排,而是“藏在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里,又或者是人物错综复杂的心理作用里”,换而言之,由于作者对现实的精准把握,让研究者们感到导致悲剧的并非命运,而是源于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又或者是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但《雷雨》似乎仍旧向人们传达出了一种命运观念[3]。

刘正强将《雷雨》中的命运观念理解成作者本人世界观存在缺陷[4]。《雷雨》中的人物悲剧,有一部分是由于和困难进行艰苦斗争,最终失败导致的,还有一部分仿佛命中注定了一般。这种浓重的宿命色彩,给《雷雨》这部作品制造了负面影响。建领和君圭等人也认为侍萍最终回到周公馆的这个情节便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命运的规律”[5]。

新雨等人对命运观持一种肯定态度,认为正是由于命运观的存在给该部作品施加了一种质的限定性,另外,命运观是一个不同于宿命论的概念。在他的观点中,该作品所宣扬的命运观并非对命运心生恐惧,又或者是逆来顺受,而是不认命,勇于抗争的情怀,正因如此,使得该作品能够从诸多社会问题剧中脱颖而出,表现出了带有一定哲理性的别样意境。新雨等人为《雷雨》指出的这种命运观,不仅相当新颖,同时还极具说服力[6]。

2.3其他主题

部分研究者提出了《雷雨》的宗教主题。作者曹禺并不信仰基督教,然而基督教对其成长却有着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的一系列思想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有所体现,这也在客观上为那些提出宗教主题的学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宋剑华指出,该作品所给出的客观效果,是善恶之间的激烈争斗,也是自然力(可以将之理解为“上帝”)所作出的公正裁决,宗教主题相当明显。宋剑华基于对《雷雨》的研读,总结出了其中的22对矛盾,并认为这种带有矛盾色彩的结构模式恰恰反映了“上帝”的存在及影响[7]。他还引用“原罪”及“报应”这两种思想对该作品予以相应解读。周朴园的遭受了子亡、妻疯的双重打击,这是上帝对周家及周朴园本人的原罪的制裁。周朴园前后性格反差极大,经历了一个人性打败兽性的过程,在灵魂方面也从原先的邪恶发展为后来的忏悔,这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显示了基督教所宣扬的那种忏悔意识。

白薇则基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雷雨》这部作品进行了解读。“女性的无言或非理性言语表达都不可能成为批判社会与文化的自觉力量,批判的语言中不存在男性主体话语之外的真正的异质话语”,当周朴园回归人性,完成自我救赎之后,他被赋予了新理性言说者的角色,此次此刻,女性则再次失去话语权,成了所谓的“失语人”。所以,白薇认为《雷雨》的主题在于“宗法制度中人的变异与救赎的悲喜剧”,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男性重拾话语权的这样一个过程。

3.《雷雨》艺术特色

3.1鲜活个性的人物

在《雷雨》这部作品中,作者曹禺尤为重视对人物的刻意塑造,借助浓重的笔墨,其笔下的人物不仅有血有肉,而且个性鲜明,同时还具有内涵丰富的特点,仿佛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读者迎面走来。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鲜有作品能够和《雷雨》相提并论。《雷雨》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为其奉献了多个相当经典的人物形象,如周朴园、蘩漪、侍萍、周萍以及鲁贵等,这是相当难得的。

3.2内在的戏剧冲突

通常情况下,戏剧强调对外在冲突的有效体现,而《雷雨》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内在的戏剧冲突,即内心化的戏剧冲突,以此深层次地展现人性及情感的特质,尤其表现两点,一是丰富性,二是复杂性。如鲁侍萍要求女儿四凤对天发誓这一场景充斥着极为紧张的气氛,不禁让人心神摇曳。鲁侍萍在自己年轻时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因而追悔莫及,所以,她不希望女儿也和自己一样犯下同样或者类似的错误,因而强迫女儿对天发誓。此时,四凤已经怀上了周萍的孩子,如果对天发誓,那么自己将会失去丈夫,孩子将会失去父亲,这一结果是她无法接受的,与此同时,四凤也能够深刻体会到母亲所承受的苦楚,且母女二人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因此,对于四凤而言,舍弃母亲也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在二选一的抉择中,四凤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是无法言表的。

3.3“三一律”式的闭锁结构

《雷雨》的整体结构是非常严谨的,四幕之前设有序幕,即将结束时留有尾声,再加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几大要素的有机统一,所以,给人一种十分紧凑、完整的感觉。作者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浓缩了周、鲁两家30年的人与事,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十分典型的“闭锁式”结构。该种结构具有两大突出优势,一是集中,二是清晰,因而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描述人物及相关线索,表现其复杂性以及多变性。通过对该结构的合理运用,曹禺一方面突出展现了周朴园、侍萍的曲折经历,一方面深入刻画了蘩漪、周萍这二人的内心情感,另一方面还让鲁贵诸人的不同性格特点跃然纸上。与此同时,作者甚至实现了环境、人、事三者的有机融合、彼此映衬的良好效果。

4.结束语

《雷雨》这部作品在主题方面存在诸多争议,有人认为是阶级主题,有人认为是命运主题,有人认为是宗教主题,还有人认为是基于女性主义的社会批判主题等。上述一系列主题不仅立足于作品本身,具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同时还兼顾了作者本人的创作谈,换而言之,它们在立论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雷雨》这部作品除主题具有多义性特点之外,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是让人眼前一亮,如鲜活个性的人物、内在的戏剧冲突以及“三一律”式的闭锁结构等。正是由于多义性的主题以及别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雷雨》这部作品成了文学领域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热点、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杨晓笛. 试析《大雷雨》与《雷雨》的主题寓意[J]. 俄语学习,2011,01:42-45.

[2]石在中. 《雷雨》主题研究述评[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07:12-15.

[3]陈奇佳. 因革命之名:重释《雷雨》的乱伦悲剧主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01:85-94.

[4]刘学明,刘依. 论《雷雨》现代性主题的多重内涵[J]. 戏剧文学,2010,05:58-62.

[5]耿冉. 《雷雨》中艺术美的本質体现[J]. 电影评介,2013,13:105-106.

[6]吴亚平. 《雷雨》结构艺术浅析[J]. 语文天地,2013,13:22-23.

[7]周源源. 浅谈《雷雨》的艺术特色[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2:77-78.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主题雷雨
雷雨天
幼儿画刊(2020年8期)2020-09-15 07:09:16
雷雨
小读者(2019年20期)2020-01-04 02:13:42
雷雨
《琅琊榜》浅评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28:54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5:03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17:46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0:56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