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分“税”岭

2014-05-30 10:48朱肖晨
财经文摘 2014年8期
关键词:朱镕基分税制基数

朱肖晨

“1994年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是及时的、成功的,对形成当前经济的好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曾对分税制改革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分税改革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挽救中央财政的作用,从此中央牢牢抓住了财政的“钱袋子”。但是亦不可否认,那次改革在后期也埋下了土地财政和“跑部钱进”的祸根。

说服地方政府

中央财政没有钱。

1992年,全国财政收入3500亿元,其中,中央收入1000亿元,地方收入250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2000亿元,赤字1000亿元,而这只是1992年的中央财政赤字。截止到1992年底,13年的累计赤字已经达到了4220亿。

中央财政的日子在时任财政部长刘仲藜手里越来越窘迫,他称自己“可能连背心都没有,只剩下裤衩”。中央财政没有钱,军队、武警供养不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也停滞不前,甚至严重到了不借钱工资都发不出来的地步。

中央财税已经到了悬崖边上,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刻。朱镕基对此忧心忡忡:“到不了2000年(中央财政)就会垮台,这不是危言耸听。”分税制改革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重新提了出来,但是从1993年7月23日朱镕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全面实行分税体制改革到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留给朱镕基说服地方政府的时间只有五个月。

先拿弱省开展“练兵”工作,朱镕基带着财税改革小组第一站来到了海南。这次改革对于海南的影响甚小。海南的收入少,如果按照增值税年均增长30%计算,受影响的只有3亿-5亿元。在当时人的回忆中海南之行“沟通顺利,气氛和谐”。

最难啃的是广东这块骨头,在分税制改革方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通过之后。广东省委就写信给中央,要求单独实行包干。作为追赶“亚洲四小龙”的排头兵,分税制在他们眼中会使得广东什么大事都干不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朱镕基回忆他当时前往广东的感受。广东省委拿出实行包干制和实行分税制分别对地方财力影响的传奇,10年之内中央会从广东多拿走1000个亿,数字可谓惊人。看到这个数字,朱镕基也很焦虑,“看来分税制是搞不下去了,將来拿地方这么多的增量,如果广东搞垮了,追不上‘四小龙,就成了咱们的罪状。”

财政部地方司司长一眼就看出了广东的计算口径错误,增值税会进行分成,营业税也会留在地方。当晚,朱镕基就要求给出两种体制的重新测算。财政部官员一夜未眠,直到早晨开会之前才测算出中央会多拿300个亿,但是蛋糕做大之后,地方财力又有更大的增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广东省委领导又对基数年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成果在1993年才得到体现,以1993年做基数年才能符合地方利益。财政部长刘仲藜并不同意,以还未发生的数据作为基数会给地方弄虚作假的可能。但是,为了最大限度争取地方对于财税改革的支持,朱镕基最后还是同意了广东省1993年作为基数的要求。

富裕的省份反对,贫穷的省份则大多表示了支持。毕竟分税改革,中央多征收的钱会有相当一部分转移投资到贫困省份之中。不过他们也提出了要求,能不能把增值税100%都返还给地方,朱镕基并没有同意:“税制必须要统一,没有地区可以搞特殊。”

改革功与过

分税制改革到底能不能收到成效,在时任财政部部长刘仲藜心中还是一件悬着的事情。一方面,1994年的宏观环境并不宽松,外界通货膨胀在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短时间内征收人员能否掌握新税制征收也是一个问号,这些都会成为外界攻击分税制改革的靶子。

刘仲藜形容自己那一段时间的心情是“如履薄冰”,“分计的账要靠财政人员去算,要靠财政人员收,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当时是财政部的主要负责人,第二年的春节又兼任国税局长,如果哪一项出问题,我这个部长准备随时牺牲”。

为了“以备万一”,刘仲藜请朱镕基破例批准财政部向中国人民银行借款120亿元。所幸,分税制改革的成果暂时没有让人失望,1994年2月8日,1月份的财政收支报表显示收入2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6亿元,增长61%。刘仲藜第二天就向朱镕基汇报了情况,并把120亿借款还了,兴奋的财政部当年的例会都没开,集体放假。

改革向来都没有那么容易,接下来的几个月数字虽然同比还在增长,但是增速却在不断下降。因为税收基数年为1993年,最后四个月地方政府就想方设法扩大基数,和上一年相比全年税收增长了50%。由于中央要对地方的税收进行部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返还,不仅新增部分保不住,连基数都要出“赤字”,中央财政将大亏,中央财政的困难比改革之前会更加严重。

财政部又得开始想法子。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厅、局长被召集起来座谈,在是“挤掉1993年基数水分”还是“同心同德向前看”之间,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各地按照1993年增幅的1/3作为增收目标,超额完成给予1:0.6的返还,未完成则扣减1993年的基数。照此测算,财政收入增幅只要达到16.5%,中央财政就可以不亏了。由于及时调整政策,9月起,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按目标提高了,全年实现增长18%多。

分税制改革迅速使得中央财政的腰包鼓了起来,也有了进行全面宏观调控的资本。但改革一向是双刃剑,财力向中央倾斜之后,财力事权不匹配的问题日渐浮现。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从1993年的78%稳步下降到2011年52.1%的水平,而地方财政支出从1993年的72%上升到2011年的84.8%。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状况,迫使地方政府想别的方法去创收。原先分税制改革谈判中“土地出让收入部分归地方政府所有”的恶果显现出来,土地财政成了很多地方政府创收的一张王牌。2013年,土地使用权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5%。

另一条恶果则是“跑部钱进”。税收被集中到了中央政府手里,怎么花自然得由中央政府的部门做主。国务院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各大部委掌握了投资及决策权力,地方政府则在其中丝毫没有话语权。转移支付制度在中国并不完善,转移到地方的那部分从来不与地方讨论,不接受监督。为了争取项目,一大批驻京办在北京设立。朱镕基后来也反思道:“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的工作做得不好,要靠地方‘跑部钱进,求爷爷告奶奶。”

猜你喜欢
朱镕基分税制基数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资基数应如何计算?
千万不要乱翻番
巧妙推算星期几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基数』和『序数』
朱镕基巨额版税全给了基金会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我国国地税机构改革的背景及方向分析
治理理念视角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考
分税制改革背景下的土地财政与房价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