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6-02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吕叔湘先生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这里的“活”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而后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好学乐学。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巧设导入,调动兴趣。
一堂课好比一部电影,课前导语则是这部电影的序幕。好的导语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它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原则是要从学生自身实际和教学内容出发,抓住学生的内心世界,吸引学生的眼球,拨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最佳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比如:我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就用了这样的导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做子女的对这种感情体会到了没?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从父母的言语神情中透露,还是隐含在某个动作、身体形态中?”这样一来,学生会有感而发、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又如在学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时,先由歌曲《新鸳鸯蝴蝶梦》,导入,让学生竞猜这歌词改自那首诗。设计这样的开关,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学习的状况,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样学《蒹葭》也可由歌曲《在水一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现在的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等心理特点,而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把文字、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资源整合在一起,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并运用这一特点,营造学习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时,就可在学生听范读过程中,用多媒体展现阴云密布的画面、海燕搏击海浪的画面……声情并茂、图文并进,给学生以新鲜、真实、感动的感觉,这样能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沉闷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他们聚精会神地盯着大屏幕,若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接着再让学生尝试朗诵《海燕》,学生定会跃跃欲试。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就成为必然。
还有上《藤野先生》一课,教师可以联系国内国际形势、热点新闻,如对钓鱼岛的争端,作一简要展示和评述,这既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爱国热情,又拨动了学生的思想,精神亢奋,学习激情也随之提升。
三、创设情境,寓教于趣。
教师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都是想让学生参与进来,只有学生想参与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了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欲望时,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明显提高。
如《皇帝的新装》主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在导完新课后,就请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或上台表演,学生根据预习的感悟,充分发挥,把人物语言、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一来,学生在欢笑之余,分析其中蕴含深意就轻松多了。
还有《核舟记》中有“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要让学生分清“左”“右”,可以让一张桌子的2个人,一个扮演东坡,一个扮演鲁直。学生在欢笑中掌握了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另外,语文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我们还可以联系其它学科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到《大自然语言》中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因素纬度、经度差异的例子时,带个地球仪到班级,让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从中查找例子中城市的地理位置,感悟文章内容;讲到文言文中语法知识,联系到英语的语法;学到《天净沙·秋思》,让同学画一幅画来体现文章的意境;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把词背了下来……这样通过启发贯通,学生在愉快中接受了有关的知识。
四、质疑问难,以疑激趣。
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如果学生一味地以教师观点、书本内容、名家分析为唯一的学习准则,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开发?比如:在授《卧看牵牛织女星》中“俯首贴耳”一词,课前预习提示上的“贴”为“贝”字旁,而文中出現时“贴”已为“帖”,这是编者失误,还是另有原因?经过一番争论后,才知“贴”也可作“帖”,二者皆可。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了,久而久之,也会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提高语言的能力。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上的火花,创造条件,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他们才觉得上课更有意思。像《春》文中有这么一句“小草青得逼你的眼”,这个“逼”字怎么讲呢?我采取了由学生到自己的“仓库”里去找储存的办法。我说:“你们记忆中去搜寻学过的一首诗,这诗里有一句是讲青‘逼到了你的眼前。来,看谁找得快。”学生都开动脑筋,思维快的同学很快会想到《书湖阴先生壁》里有一句“两山排闼送青来”。我赞扬了答对问题的同学,听的人也自豪,进而会触动大家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
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积极的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学文。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另一方面,我觉得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教育观,摒弃陈旧的教育模式。现在的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应该有一定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也就是说老师在业务上要有真功夫,能用优美的语言把那艰深难懂的东西变为甘泉,还要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课堂上是师生,课外则是朋友。让学生愿意亲近你。这样,从情感上,自己所敬爱的老师授的这门课,不学好,说得过去吗?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联系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教“活”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只有这样,课才能上得生动活泼,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以培养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