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霞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不同影响,必然会造成他们在智力、知识、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新课标中也提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次教学法作为一种人性化、新理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推广应用。这一教学法源自巴班斯基的“可接受性原则”,即教学内容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使他们不会负担太重,在轻松中提高学习效率。分层教学的具体含义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几个层次(或者几组),而后根据不同组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教学。在这些不同的层次中,学生能够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分层教学不存在歧视学生的问题,而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取得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很多教学实践表明,相对于“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更具优越性和合理性。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
要做好分层教学,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1、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学生自愿原则,合理分组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已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分组的时候要多参考今日的考试成绩,并主动争取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向他们阐明如此分组的目的,以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哪些好处。在学生和家长都认同的前提下,可以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为优秀组,乙组为潜力组,丙组为基础组。在给各组进行命名时最忌讳使用“优等生”,“差生”等名词,以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并说明这个分组是动态的,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根据学习成绩及个人要求进行变动,也就是说A组的学生如果表现不好会被调入其他组,C组学生如果表现好也会重新分人为B组或者A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A组学生的骄傲心理,也打消了C组学生的自卑心理,对全体学生形成良好心态,提高学习成绩都有促进作用。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教学任务的制定
学习成绩最好的A组学生自学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强,对于数学知识的思考也更加灵活和严谨,一般为主动学习型。B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一些常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也能掌握,但是其学习为一般的自觉学习,积极性不够强;C组学生大多也能做到专心听讲,努力学习,但是因其基础较差或者数学思想领悟能力不足等原因,只能进行一些基础的运算。
针对这三组学生的特点,教师必须要分层备课,对他们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把基础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目标区分开来。
例如,对于“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于这四条定理,要求C层次的学生要记住这些定理,还要学会掌握证明思路,并能运用该定律简单证明。对B层次的学生除了要做到C层次学生的要求之外,还要求能够运用这几条定理进行简单的比例式或等积式证明。而对A层次的学生除了以上几条之外,还要求能够推导出“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角分别互补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等推导定理,并能够证明。
3、对各组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评价,是主体对客观的一种价值判断。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当前实施的新课改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分层教学中,由于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不同,所设置的学习任务也不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也有差异,因此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评定优良差,应分层评价。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如果评价不公不但会挫伤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对优等生产生影响。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切合实际的评价,根据每一个人的每一点进步进行肯定,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营造有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总之,对优等生应多加以点拨或者拔高,对于后进生多给予鼓励和表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本文所探讨的“分层教学”是在班内对学生进行分层,针对各个层次学生的差别,使他们都能在现有基础上学习进步,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进步,也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提高,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