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路径的外力与内力研究

2014-05-30 07:44靳博李伟
职教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顶岗专科毕业生

靳博 李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继扩招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之后,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传统社会中年龄与经验占据主导地位的分层标准被学历所取代。很多企业在招工的过程中会对学历做出要求,很多知名企业一般将学历限制为本科及以上。这对于专科毕业生来讲,无疑限制了择业面,更增加了就业压力。“六普”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高职专科毕业生总数为3285336人,占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50%。专科毕业生人数众多,无疑加剧了就业压力。

一、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学校主体看,专科教育效仿本科教育,并没有突出自身特点

1.定位模糊。专科教育本应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专科教育中,75%的课程来源于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效仿本科的做法使得专科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适应高级实用技能的职业[1]。

2.目标不明确。在现代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些专科院校不是提高自身特色,努力培养专业性人才,而是积极准备将“专科”提升为“本科”[2]。这种信号不仅让专科院校自身认为专科不如本科,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这种“专科污名化”的信号,这使得专科在高等教育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从企业主体看,很多企业对专科生存在诸多限制竞聘

1.“面子”文化导致很多企业自身定位不明,为了凸显自身地位而限制专科毕业生,积极招收本科毕业生。众所周知,企业的知名度、自身能力越高,招聘的门槛也就越高。这种正比循环已经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进入“知名企业”的门槛,盲目地抬高招聘的门槛,以显示自身的优势地位。而现实情况中,很多企业需要的应该是具有实用型技能的专科毕业生。它们在“面子文化”的刺激下,不明自身定位,滋生攀比的“高消费”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2.大学生扩招导致本科毕业生大增,企业的可选择性增加了,拥有的“权力”增强了,自主确定招聘门槛的自由度提升了。企业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盲目地使用由应聘者赋予的相对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专科毕业生处于劣势地位。

3.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专科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与特殊性。很多企业对于专科设置的目标与培养方向不了解,甚至有企业认为考不上本科的人才会上专科。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社会对专科教育有一种“污名化”的认知,导致很多企业在招聘中限制专科生。

(三)从政府主体看,政府对专科教育的投入欠缺

1.政府对专科教育的财政投入有限。虽然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力度很大,但是在高等教育中,对于专科教育的投入较小,这导致了专科办学经费短缺,影响了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的改善。

2.政府对专科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取消了毕业生分配制度后,实行大学生扩招政策,然而并没有在专科教育上进行优惠的政策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毕业生找工作增加了难度。

3.没有建立起统一正规的信息网络。目前较大的招聘网络中存在着很多的虚假信息,诚信问题严重。同时各种招聘网络自己经营,并没有相互连通。而且很多的消息并没有及时有效地传送到毕业生手中。所以毕业生的消息闭塞成为就业时最大的障碍。

4.专科教育制度不完善,专科毕业生只能取得毕业证书,却没有学位证书。在同属于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中,研究生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本科生有学士学位,但是专科生在毕业之后并没有取得任何学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对专科学业的不认可[3]。财政投入力度小,制度上的缺失使得专科院校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从而使得专科教育“污名化”严重,专科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四)从毕业生自身主体看,专科毕业生并没有明确自身定位,目标不切合实际

1.自身定位模糊。专科毕业生是以实用型为主,所以应该主要寻找以实用技术性为主的职位。但是很多的专科毕业生并没有明确自身定位,在择业方面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选择不切合自身的职位,择业的道路狭窄。

2.社会化过程存在问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专科生在学校培养期间,主要课程学习效仿本科教育,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实用性教育,所以专科生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企业的高级技术实用人才需要,没有形成良好的技能素质;专科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可度较低,甚至有人认为专科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替补,这容易使专科生产生相对剥夺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拓宽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路径的条件

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是多因素共作用的结果。从宏观角度可以看出,学校、政府和企业在创建教育模式、文化氛围和就业制度时都存在问题。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中,学校、企业、政府和毕业生自身成为专科教育结构中最为重要的枢纽。

(一)在企业方面,要建立明确的能力考查标准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应该着重能力的考察而不是学历的限制。众所周知,中国的高中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以高考为依据的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划分并不是硬划分,而是可以改变和转移的软划分。但是在用人单位招聘中有些明确限制了专科毕业生。这种没有明确考察能力而盲目的限制仍然是以高考而划分依据,而忽视了大学阶段教育塑造的可能性。在企业放宽对专科毕业生的限制的同时,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集体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考察应聘者的全面素质,可以为岗位谋得最合适的人选,而且也不浪费时间。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将原来的学历限制转变为能力考察,为专科人才也提供一个更为宽阔的就业道路。

(二)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

专科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替补,而是不同于本科培养全面人才,而着重塑造针对性、专门性、实用型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要区分专科作为高等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区别,建立健全专科的教育制度。政府对专科教育的重视,不仅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同时也要政策倾斜。现代社会,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专门技术人才的参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企业的效率。专科人才在实用型方面应该远远高于本科人才。在很多发达国家,专科生要比本科生好就业,但是在中国,很多限制已经将专科生抛弃在游戏规则之外。所以政策的倾斜,专科教育的支持,不仅在实用性方面对专科生就业有利,同时也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专科形象,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在学校教育方面,首先要明确目标

专科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升本”,不是效仿本科课程教育,而是根据市场需求设立专科专业,制定具有专科特色的专业教育,向社会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专科毕业生要明确自身定位:既明白自己是高等教育人才,又了解自身的独特性。在择业时,更新择业观念,选择切合自身条件的职业,同时又不要好高骛远,而是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专科毕业生在校期间,着重培养自身素质,既要提高自身在技术方面的能力,又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社交素质等。

(四)建构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模式

创新专科毕业生就业路径,要综合学校教育、企业、政府和毕业生自身的多种因素,既涉及到制度层面的改革,又涉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加强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的模式建构。

在提供解决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路径选择中,将学校、企业、政府与毕业生自身整合起来,创立联动机制,实现四元主体的互动,才能共同打造良好的利于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如图1。

图1 四元主体联动机制图

三、强化高职专科拓宽毕业生就业路径的内力

培养专科毕业生职业岗位实践技能的学校教育,是四元主体的首位。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必须创新 “高职毕业生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模式”和“高职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有效衔接模式”。

(一)高职毕业生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模式

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是高职学生获得实现就业目标,获得职业成功的关键内容。在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加强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对于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尤其是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职业岗位实践技能

(1)实践技能。实践技能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实践技能是一种运用知识和技术改造自然的能力。概括而言,实践技能是人们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对事物和对象有了基础的认识之后,综合地运用一些知识、方法、工具、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具体的操作能力。针对实践技能,国内外学者都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国外学者认为实践技能的核心是技术和操作层面所展示出的能力,与是非观念、理论没有必然的联系[4]。正如一个多年的老司机,即使他没有学过任何驾驶理论,他仍然能够从容地驾驶各种车辆,这就是实践技能的表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外学者认为实践技能的展示与具体的真实环境有关,实践技能就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目标所表现出具体的能力和水平。国内学者针对什么是实践技能,也有所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个体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够完成某项任务和目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富有逻辑性的身心能量系统,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这个身心能量系统包含了实践动机,实践动机是实践技能的逻辑起点,是实践技能展示的原始动力。另一方面实践技能则包含了实践能力因素、专项能力系统、情境实践能力因素。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实践技能研究,笔者认为实践技能包含“软的实践技能”和“硬的实践技能”两个层面的内容。软的层面指的是实践主体必须具备的一定的心理、经验、意识、知识特征。因为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任何对象和目标都要求必须一定的“软环境”给予支持,在实践技能能力展示过程中,心理因素、智力因素、经验因素、意识因素等构成了主要的“软技能”支持因素。“硬的实践技能”包含了实践主体本身的身体特征、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从“软”与“硬”两个层面来看,实践技能“软”的层面我们主要强调心理、意识与经验,而“硬”的层面主要强调具体的实践技能和能力,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

(2)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职业岗位实践技能是人在从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从事某一个具体岗位中所展示出的具体工作能力。职业岗位实践技能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技能具有具体化、针对性的特点。职业岗位实践技能必须结合具体的职业岗位要求来展开,围绕基本的职业岗位要求来进行,具体一定的职业岗位实践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目标,展示自身胜任能力的载体。

职业岗位实践技能同样可以从“软”和“硬”两个层面来定位,“软”的层面包含了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实践主体必须具有的心理素质、经验值、实践意识、知识因素等。“硬”的层面包含了职业岗位所要求具备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职业岗位实践技能受到职业岗位内容的要求,不同的职业岗位表现出对于不同的职业实践技能的,同时对于“软”与“硬”两个层面的实践技能也是不同的。例如高级电焊工要求视力必须好,而机床岗位则要求动手能力相对要比较强。针对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可以采取多种模式,一般常用的有:模拟训练模式,程序分解训练模式、企业合作训练模式、岗位技能大赛训练模式,这些模式各有特点。对高职生职业岗位实践技能的提高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上模式可以混合交叉使用,同时结合学生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不错的效果。

2.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模式

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可以根据训练内容、特点分为以下模式。

(1)情境模拟训练。情境模拟训练就是通过小规模的情景化或代用材料来模拟某些工业工种或企业单位业务工作的具体需要,让学生根据情境规定来进行具体操作,例如针对高职毕业生机械、电焊等专业就可以对利用一些道具让学生模拟演练托盘、中西餐摆台或者学习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等,有时候还可以强化训练,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多少,设置达标成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模拟训练具有仿真性、全面与综合性的特点,通过模拟训练可以显著提供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减少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恐惧感,因为在情境模拟中,学生已经感受到了具体的真实环境,这些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具有一定意义。同时情境模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情境模拟教学在应用中受到普遍欢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广,例如土建、钣金工、电焊、烹饪、吊车等专业,都是运用情境模拟法进行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的。一些高职学院,还建立有专门的模拟实验课堂,例如模拟导游、模拟法庭、模拟厂房等。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种专业的职业化模拟公司,这些公司专门接受培训的人提供实战模拟服务,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培养人的功能工作能力,提供实习效果非常明显。未来情境模拟训练,还有十分巨大增长空间,值得在高职院校进一步推广。

(2)阶段式技能训练。阶段式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是将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分为简单的若干个单项得分技能培训项目,并逐步由简单的单项目培训,向复杂的综合技能培训过度。通过先简单后复杂的训练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技能训练中,循序渐进,牢固掌握每一项技能,有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单一向复杂、具体到抽象的实践技能培训模式,使符合一般的教育规律的,例如很多高职院校在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时,就采取这种模式,一些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是从简单的认识,锻炼开始,再向综合性阶段过渡,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单项训练有助于实现综合性技能的培养目标,例如会计专业就是先联系学生单项记账,然后进入到公司化的模拟综合财务处理阶段。

在阶段式职业岗位技能培养模式开展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职业岗位具体的内容,将学习内容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可以分为若干个比较细小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指定一些基本训练目标,等学生完成这些基本目标之后,再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然后将这些一系列的指标进行连接,综合形成综合性的职业岗位实践技能。通过将学习任务,进行简单细小分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并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是将每个小的项目进行目标分类,学生在完成目标之后,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信心也将产生重要作用,通过目标式的阶段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每一个环节的基本实践技能,最后形成厚积薄发的阶段。在阶段式训练模式开展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实训资源和教学方法,例如在阶段训练过程中,就要根据学生具体的特点,采取分层法、探究法以及目标管理法来分别制定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策略,通过长期的阶段式训练,可以使学生成为综合型以及实用型人才。

(3)项目技能训练模式。项目技能训练是针对一个具体完整的项目,展开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分节、目标具体化以及团队合作来完成项目实践技能训练。在项目实践技能训练中应该制定具体的项目训练程序,例如为了生产一个具体的有创意的产品,可以针对这个项目开展如下说明:①对该项目进行一个明确的工作说明,制定工作目标,并对结果进行预测;②对具体的项目进行预测,根据实现项目目标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运用进来;③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者商业行为进行直接的联系,然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专业分组。专业分组是主要环节,因为每个学生认知特点不同,只有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才能综合考察出学生对这一项目具体的掌握能力;④分组后开始布置具体的项目工作计划,计划可以在教师的指导或带领下完成,然后根据项目工作计划,帮助学生解决项目问题;⑤最后针对项目工作结果,进行项目质量评价,然后反馈到学生当中,从而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以上几个部分具体概括了项目技能训练的一般流程,在具体的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还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不同的要求,在具体安排项目技能训练的内容。

(4)校园创业经营训练模式。校园创业经营类似于模拟训练,但又有不同,校园创业经营最主要的是要在社会职业化环境中,训练学生对已有技能的掌握情况。校园创业经营就是在校园内部建立一个跟外部企业类似的一些创业环境,例如酒吧实验室、茶艺室、美容美体室等,通过这些具体的机构可以使高职生将学到的东西进一步地展示,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持续改进。一些高职院校就进行了校园创业训练模式的实验,取得了不错效果,例如一些高职院校让学生去投资区经营校园酒吧和茶艺室,这些学生通过市场调研、具体策划来开展经营,并且具有内部的人员组织架构,所有的经营和服务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建议,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但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还掌握了一些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勇于面对现实的胆量,善于合作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这对于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全面的提升。

3.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模式策略选择

在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开展过程中,每个模式都具有自身特点,因此应该根据每个模式的特点进行理性选择。针对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模式选择,因采取如下策略。

(1)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取适当模式。在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以及专业性质,精心设计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模式,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的组织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一点是能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增强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意识,提高经验值[5]。将具有相同水平和认知特点的学生归类,然后再进行模式选择。学生在心理、认知能力以及专业基本知识储备上,可能具有不同特点,如果不加以分类,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平衡发展,因此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取适当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2)各种模式综合交叉使用。正如前文分析,每种实践技能训练模式都具有自身特点,因此在实践中针对实践技能的训练,可以采取综合交叉使用,这些模式交叉运用,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情境模拟训练模式、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同样应当遵循阶段式培养原则。可以借鉴国内比较成熟的职业岗位训练模式或者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美国一些高职院校针对职业岗位训练模式,并进行的一些创新。

(3)根据现有模式进行模式创新。随着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不断变化,职业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技能要求日趋多样化和综合化,针对高职毕业生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模式采取以现有模式为主,然后根据现实需要,不断改进和不断创新。创新分为横向和纵向创新,横向的是针对目前已有模式,根据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需要,再拓展新的训练模式,例如合作情境模拟训练模式等。纵向创新是针对目前现有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细化,针对现有训练模式具有的漏洞和缺陷,再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有价值的补充,从而完善目前的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模式。

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是培养高职毕业生综合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关键环节,未来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形势的加剧,通过职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还可以减少企业培训成本,未来可以考虑构建校企合作以及专业化的职业岗位实践技能培养机构。相信随着人们对职业岗位实践技能的重视,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训练模式将会更加多样化,这对于高职生来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二)高职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有效衔接模式及APICR模式

1.顶岗实习与就业

(1)顶岗实习与就业关系。顶岗实习即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2+1”模式,这种模式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规划与政策中得到充分肯定。所谓“2+1”模式就是高职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然后再用一年时间到专业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实习,等在实习工作岗位取得一定的工作技能,完成一定考核后,再到专业的岗位进行正式工作。顶岗实习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实习生到企事业单位承担具体岗位正式员工的工作。这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工作方式,有助于提升实习生操作水平与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等。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高职人才培养与塑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顶岗实习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来说:

①顶岗实习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更好就业。顶岗实习作为一个教学实践环节,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未来正式工作的氛围,获得最真实的体验,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为以后实现就业做好准备。

②顶岗实习可以降低求助成本,提升就业率。先到具体工作岗位进行实习,为那些已经具备良好工作能力和素质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通过顶岗实习,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熟悉企业文化,获得现实的知识,降低求职风险。

③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可以相对降低企业员工培训支出,一旦发现实习生中有适合自身的人才,企业就可以将这些人才培养纳为己有,这有助于降低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成本[6]。

④从高职院校角度看,顶岗实习可以更好地完成充分就业目标,对于提高学生整体就业率,提升就业成功率以及学校声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此看来,顶岗实习与就业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即顶岗实习时实现就业手段和途径,而实现充分就业是顶岗实习的根本目标。

(2)顶岗实习与就业衔接存在的问题。就业是顶岗实习基本目标,顶岗实习是实现就业的手段和路径。因为要更好地将顶岗实习的效果转化到就业当中,就需要做好顶岗实习与就业的衔接工作。目前高职生在顶岗实习与就业衔接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顶岗实习效能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高职生就业目标的实现[7]。具体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①目标脱节。顶岗实习与就业之间应该针对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而保持一致性。尤其是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应该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有清醒判断,要着重改善自身不足和缺点,以为日后正式就业做好准备。即顶岗实习中实习目标和就业目标应该保持一致,两者之间如果存在脱节情况,那么顶岗实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②缺乏前瞻性计划和安排。顶岗实习与就业衔接必须以整体就业战略为指导原则,不能单纯地为了顶岗而“顶岗”,要以日后整体就业战略和目标服务,因此在顶岗实习工作开展时,应做前瞻性思考和安排,要使顶岗实习所形成的效果能够更好服务于日后就业,形成前后一体化的衔接体系。这样不但能够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实习效果,也能实现就业目标。

③缺乏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衔接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键环节,在过程管理中要经顶岗实习的具体阶段、就业之间的准备以及后续管理进行细致分类,并制定具体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例如实习前、实习中、实习过后就业转化管理等环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本不重视过程管理,即使存在过程管理,也过于形式化。缺乏严谨和科学的过程化管理流程,导致高职生顶岗实习成为一种形式化的实践方式,在以后实现就业目标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应该认识到,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素质与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而过程管理就是为了尽可能降低这种反复周期,加快螺旋上升速度,但是从现实来看,目前顶岗实习与就业之间的过程管理还处于初级水平。

2.顶岗实习与就业有效衔接路径——APICR模式

上述分析表明,顶岗实习与就业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当前高职生顶岗实习与就业衔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为了提高顶岗实习和就业之间更好的转化,提高高职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应针对性提出衔接路径和模式,笔者根据多年教学与一线指导学生就业经验,提出APICR模式。

(1)APICR模式内涵。APICR模式是基于顶岗实习与就业之间进行有效衔接的一种系统循环模式,其包含了五个主要部分:目标(aim)、计划(plan)、执行(implement)、控制(control)、反馈与循环(round)。目标部分指的是顶岗实习与就业之间应该具有战略目标一致性,顶岗实习的目标是实现就业,就业质量和效率要检验顶岗实习的成果,因此针对顶岗实习最先要解决的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这些目标。例如如何提高顶岗实习效果,如何更好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之间的转化等。

计划阶段主要是在制定目标之后,要针对现有的路径和方案进行决策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汇总、识别,然后制定出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以保障顶岗实习目标的实现。执行阶段主要是要对制定方案给予充分执行,要通过制度约束和相应的软约束来促使学生、企业、学校等各方都能够全力配合、协调,共同完成方案内容,提高执行效果。控制主要是要针对在顶岗实习过以及就业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意外情况进行控制,要找出差异点和问题,提出修正方案和办法。反馈与循环是针对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与就业转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然后将评价结果和经验应用到下一轮的顶岗实习与就业转化过程中。

APICR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如何更好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转化问题,即APICR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先要围绕顶岗实习与就业转化设置具体目标,然后通过计划、执行、控制来实现这些目标,最后在分析转化成果,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下一轮顶岗实习与就业转化中。APICR模式具有逻辑清晰,思路明确的特点,对于有效解决顶岗实习与就业衔接问题,可以发挥有效作用和价值。

(2)APICR模式内容实施。APICR模式主要包含了:目标、计划、执行、控制、反馈与循环。其内容也主要围绕这五个方面来进行。

①在目标阶段。主要阶段的问题是,顶岗实习应该围绕实现就业来制定实施战略,其在目标制定过程中,应该具有总体的战略规划,例如针对顶岗实习的目标制定要从战略上去考察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同时有了具体的战略目标,还应该对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将目标具体化。同时要注意目标定性和定量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要给予目标定性,再微观上要给予目标定量,从而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通过制定战略目标与具体目标可以有效解决顶岗实习与就业目标之间的脱节问题,直接影响到顶岗实习的效果。

②计划阶段。制定了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应该根据具体目标要求,进行充分计划。计划阶段主要的问题是:要如何实现目标,如果我们的目标制定的是要将更多的顶岗实习转化为更多的就业数量,那么计划工作就应该围绕这些来进行。计划阶段做的工作主要是:针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全面规划,根据学生专业需求安排对应的顶岗实习位置,根据未来就业的形势进行顶岗实习现实的安排。计划阶段是APICR模式实施过程中,比较重视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重目标与后续工作的衔接,因此制定的计划应该富有前瞻性,要兼顾前后需要。

③执行阶段。执行阶段是在制定目标与计划之后,要针对目标和计划内容开始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充分做到灵活富有弹性。在执行阶段,需要重点做好一个工作,即根据影响高职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转化去分析影响其中影响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对应的策略。在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转化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影响高职生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有效衔接的因素有那些,并如何根据这些因素采取对应策略。在顶岗实习转化为就业,意味着学生角色的转变,即从毕业生、实习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需要两方因素共同起作用,即实习生表现出应有的素质和能力,并且愿意留在企业继续工作;企业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表示认可,通过双方达成协议,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转化。因此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学生是否愿意留在企业因素有:未来自身发展、专业、工作环境、职业前景等。而影响且有是否同意留下毕业生的因素包含了:技能与素质能力、理论知识、沟通交流能力、其他能力等。

分析完这些影响因素后,对于学生来说,应该重点通过定岗实习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工作岗位上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点,积极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如果发现自身存在不足,应该积极进行修正。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顶岗实习能否顺利转化为就业,要看其专业设置是否能够体现出市场需求。针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是否达到了企业具体的要求,如果高职毕业生要想受到欢迎,就必须结合现实就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应该给学生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即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一技之长,是获得工作机会的一个基本途径。为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顶岗实习与就业转化制定的相应内容,寻求建立更多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技能得到锻炼。

需要指出的是,校企合作是提升顶岗实习与就业直接转化的一个主要路径和方式,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为更多高职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顶岗实习机会的增加也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同校外企业的合作,注重专业建设,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和质量,促进顶岗实习与就业有效转化。

在执行阶段,应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是提升顶岗实习与就业转化率的问题。要将转化率作为直接的评价指标和实施方向,转化率能够很好体现出高职院校在执行过程中的效果。其次尽量使用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方式。尽量安排一些特定专业学生到特定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由于学生本身就是这个专业,因此能够很快融入到工作岗位上去,人与工作岗位契合性比较强,因此比较容易发挥出高职生的专业优势,同时增强顶岗实习与就业的转化率。最后注重高职生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顶岗实习期间,应该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纪律办事,要服从企业安排和工作要求,高职生应该尽快熟悉周围环境和企业文化以及职业岗位要求,要将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充分的运用到工作岗位当中,要充分展示自身水平和能力,例如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

④控制阶段。在控制阶段,主要是针对定岗实习与就业转化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以此发现问题,例如要针对目前的效果对比计划内容,从中查出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制定修正性的计划,从而保证定岗实习与就业转化工作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并且取得不错的效果。

⑤循环与反馈阶段。该阶段旨在通过下一轮的循环来帮助未能及时成功经过顶岗实习转化就业的的毕业生。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包括:发挥高职系部的作用,及时跟踪了解毕业生信息,并分析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其成功就业。同时要研究其未成功原因,提出切实的保证可实行性强的解决方案。具体到实施阶段,每项计划的实施都不容忽视,正是这样一个个的小循环构成保证了整体计划的顺利实施。至于检查阶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小循环。

以上五个阶段共同构成了APICR模式的内容,为了确保该模式能够得到正确全面的实施还应构建保障体系。

3.APICR模式成功实施的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组织保障主要是高职院校领导要重视顶岗实习与就业转化工作,由专门的领导和负责人全面负责顶岗实习与就业转化工作。院领导要亲自带头,各部门、各单位要全力配合,从而建立以院领导带头,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教师奋战在一线的三级工作体系。此外,相应的管理制度也是必要的,要明确各单位和部门的职责与分工,要确立明确的工作岗位的责任与权力,保障“三级工作体系”能够顺利运行。为更好规范顶岗实习与就业转化工作,应制定相关制度、工作流程以及实习计划。

(2)实习导师机制。导致机制是确保APICR模式成功的重要途径,通过在实习地以及教学地,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提升自身水平,一般实习导师大多是一线的具有一定能力的工作人员,这些可以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现实经验和指导,有助于高职毕业生成长。

(3)巡查机制。该机制是指专业教师及时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检查可以采取如电话巡查、网络巡查、实地巡查等多种方式。时间也是不定的,例如,电话巡查可以是每月一次,网络巡查可随时进行。而至于那些实习学生比较集中的单位,教师可以定期实地调查。然而明确的记录对每种方式都是必要的。为了督促教师工作,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范围应明确化,并使巡查成绩与薪金报酬直接挂钩。

[1]居永梅.专科生就业难在哪儿[J].教育与职业,2008(9):91.

[2]丁立锦.专科生就业难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0(增刊):32-33.

[3]郑晓齐,孙其.呼吁设立高等专科教育的学位制度[J].教育与职业,2009(7):87.

[4]张留昌,孔凡成.国外职业教育实习训练基地建设模式与启迪[J].世界教育信息,2010(3):38-40.

[5]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5-11.

[7]张静.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高等函授学报,2010,25(7):22-23.

猜你喜欢
顶岗专科毕业生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重庆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召开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