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视角下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4-05-30 07:44肖苏华陈建环
职教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岗位

肖苏华 陈建环

一、引言

中国目前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尤其是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产业所需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日渐增加。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职教育为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的高职教育,至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在2006年后,结合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高职教育致力于内涵建设,但目前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没有及时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特质和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异。

(二)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学校热心而企业冷淡,校企合作难于深入落到实处。受诸多因素影响,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积极性不高,无法根本解决高技能人才所必需的相关岗位经验积累环节,高职毕业生难于成为高技能人才。

(三)企业在高技能人才使用上,“只用不培”,缺乏针对员工可持续发展的技能等培训或教育,员工的技能演化和岗位胜任力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要。

由此可见,如何整合企业、高职院校资源,实现员工技能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1]。论文研究在我国产业升级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过程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团队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学院教研教改课题资助下,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

(一)实施步骤

自2008年开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

1.实地调研相关校、企、生、工(学校、企业、在校学生、毕业生)等对象,收集新形势下四元不同角色的需求和现状,研究装备制造业员工岗位胜任力及其演化模型;

2.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尤其是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充分吸取有效成分;

3.根据调研结果和已有成果,建立数据库和模型,并总结得出规律,实施嵌入式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深化“校中厂”、“厂中校”平台的构建;

4.将现代检测、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技能和学习引入学校课程、企业继续教育培训中,解决毕业生职场发展瓶颈问题;

图1 实施步骤

5.通过学生评价、专家鉴定与企业用人反馈等进一步修正、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装备制造类企业员工胜任力模型及演化研究

选取珠三角地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针对生产、设计、技术支持等领域的岗位,研究岗位的胜任力。如数控铣工、结构设计工程师、数控机床售后服务工程师典型岗位的技能、知识、综合素养分解及胜任力模型建立;研究员工岗位变迁的胜任力模型迁移规律,包括岗位晋升对技能、知识、综合素养等需求特征。最后,建立装备制造业企业员工胜任力模型和岗位晋升数据库,形成当前产业升级形势下员工要求的数据库模型。向30家装备制造企业发放3000份问卷 (员工篇),收取有效问卷2500份。机电岗位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珠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岗位基本情况

表1数据表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机电类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数控机床操作和编程、模具设计制造方面。岗位变迁规律为:在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岗位上,职业成长路线为“蓝领->灰领->金领”过程;模具行业为“绘图员、跟模助理、维修工->设计师、跟模工程师、维修技师->高级设计师、项目工程师、高级维修技师”这样的成长路线。高职毕业生经过必要的绘图员、跟模助理、维修工岗位的训练,主要就业岗位是处于中间层次的设计师、跟模工程师、维修技师等。对岗位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归纳,如表2所示。

表2 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岗位分类和变迁需求表

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根据分类可以分为三种:简单机械操作工、熟练技能操作工、高端技能人才。目前缺乏的是第二类和第三类人才,特别是第三类人才。

(三)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嵌入式校企合作分为以学校为主体的 “校中厂”型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厂中校”型。总体目标是实现 “场地共建”、“设备共享”、“资源共融”、“人才共育”的深度校企合作。

我校机电专业与佛山粤鼎模具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了“厂中校”实训基地。自2008年至今共投入266万元购买了加工中心、注塑机、电火花等设备,企业配备了普通铣床、车床、钻床、数控深孔钻床等设备,企业配备兼职教师、教室、宿舍、篮球场,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的流程建成“厂中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规范,实现了真实生产过程中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构建了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主要过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育人的良性循环。 至今,07、08、09、10、11 级五届学生的部分核心课程(数控技术应用、数控铣加工实训、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电工安全考证)的实训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全部安排在基地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校内实训室配置了包括数控车、数控铣、注塑机、电火花、线切割、多轴加工中心等设备。尤其是2010年购置了激光切割、激光打标、激光补焊机、vivid9i三维扫描仪、海克斯康三坐标测量机、Dimension快速成型机、四轴加工中心等先进测量、制造设备,能满足正向设计制造、逆向工程的需要。在校内建立生产型的实训室,根据企业意见进行整体规划与改造,将校内多个实训室建成 “校中厂”平台,外聘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技工指导学生加工企业部分真实产品,采用“6S”管理办法,创建了具有企业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广州富强塑胶有限公司,在校内开展实际产品的设计和加工,企业派出师傅和工程师在校内CAD/CAM中心指导学生完成设计生产任务。

上述的厂中校和校中厂的校企嵌入式合作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工学结合的程度,体现了基于岗位的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本质。

(四)校企合作构建学习型企业

表3为装备制造类企业技能人才培训情况。

表3 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训

可见,目前的装备制造企业员工培训仍处于相对明显无序状态阶段,企业实用主义的功利导致了恶性循环。构建现代学习型企业,尤其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在培训、顶岗方面积极参与是重要步骤。以本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为例,结合多家合作企业,采用集中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手段,探索和实践现代检测、设计与制造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在校期间,将现代设计、制造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和项目中,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工作期间,通过企业培训、学校进修等多种方式,不断更新现代制造业企业所需技能、知识、综合素养,满足员工职场发展的需求。

三、效果

(一)教学建设效果

1.实施“校中厂”、“校中厂”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升。每学期都安排学生四周左右在粤鼎模具有限公司授课,企业教师参与教学,把模具生产过程引入课堂,利用生产型实训设备,在企业技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消化专业知识,效果显著。不仅学生的专业能力直接得到提升,而且也学习了企业人员的职业精神。

2.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和编写教材。企业根据生产实际直接提出建议,由专业团队修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了《塑料模具实训》课程,编写出版了《塑料模具设计》、《数控车削编程加工实训》等工学结合教材。

3.经过几年的创新和实践,机电专业于2012年获批广东省首批特色重点专业,广州市首批重点专业。专业建设力度和效果位居广东省同类专业前列。

(二)招生和就业

近两年录取新生平均报到率为90.43%;近三年第一志愿上线率为108%。近两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总体就业率97.31%,近三年来毕业生专业平均对口率达76.9%,2011届我专业平均起薪为1718元,电气自动化方向为1715元,高于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起薪水平。毕业一年后平均薪酬2650元。

机电类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主要从事的工作部门包括生产部门、研发部门、销售部门、质检部门等。主要从事的岗位包括数控设备操作、工艺设计、设备维护维修、机电产品营销、产品检验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不断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合理的专业设置、优秀的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用人单位对我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100%。

(三)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和建设,专业团队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专业团队教师公开出版专业教材5本,主持4门校级精品课程;专业团队教师主持国家星火计划课题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各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职业教育研究会课题1项,广州市市属高校科研项目2项,校级教改科研项目10项,共获得纵向课题经费40万;专业团队教师获得首届广州市职工发明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专业团队为企业提供科技公关、技术服务5项;专业团队获得广州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得“发明杯”金奖1项,“挑战杯”省级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

四、结论

以装备制造业为例,针对产业升级形势,创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平台,实现“场地共建”、“设备共享”、“资源共融”、“人才共育”的目标。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引入先进测量、设计与制造技术于教学及职员培训中,不断提高职员的技能,满足现代产业下企业、职员的发展需求。近四年的实践证明,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基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现场教学,能有效提高实训质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此,强烈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完善修订现行的《职业教育法》,从立法角度规定行业企业在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中的义务,以及应该享受减税等权利。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方能取得更好、更新的效果,现代高职人才培育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产业升级。

[1]肖苏华,李俊送,陈建环.高职机械类专业Pro_ENGINEER软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4(3):81-84.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岗位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