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虹,李 飞,高海娥
(海南省农垦总医院东湖门诊部,海南海口570000)
慢性肾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导致了肾实质广泛性损伤,患者的肾脏会逐渐丧失调节功能,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病症,其终末期又称尿毒症。慢性肾衰竭的致死率极高,根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尿毒症者约占人口的0.1%[1]。慢性肾衰竭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会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肾移植、肾替代治疗(透析治疗)、保肾治疗是目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3种主要方法[2],但是高昂的治疗费用常会压垮一个经济能力一般的家庭。虽然肾移植和肾替代治疗(透析治疗)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无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预后也不尽如人意。为了避免病情继续恶化,绝大多数慢性肾衰竭早期的患者需要继续在门诊以及家中完成相关治疗,因此,降低病情恶化风险、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便显得尤为关键。2011年1月—2013年6月笔者探讨了护理干预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本院收治的10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男82例,女24例;年龄38~79(45.8±6.4)岁;病程0.5~12(6.5±2.2)a;非血液透析者 46例,维持血液透析者60例(每周透析1次者7例,每周透析2次者55例,每周透析3次者29例,每周透析5次者13例,超过1周以上透析者2例)。本研究均经过与患者协商同意自愿参加,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依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3例,观察组5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予一般性指导,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慢性肾衰竭专业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护理人员要求。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必须是持有大专护理文凭、主管护师职称、在肾内科工作8 a以上的专科护理人员。②焦点式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对应的讨论、启发、协调等护理干预形式。a.向患者详细介绍实际病情,耐心回答患者的各种问题和疑问,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向患者提供健康方面的建议。b.护理人员主动寻找患者的兴趣点,并就双方都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增加护患双方的认同程度。c.启发患者提供各种问题,并就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回答,鼓励患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起积极的心态,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勉励自己以豁达和乐观的心态解决问题。d.和患者的家属、朋友进行深入沟通,了解患者的爱好和需求,鼓励家属、朋友多陪患者进行散步、下棋等休闲活动,要求每天活动时间不超过30 min,活动频率一般为2次/d。③合理控制饮食。科学合理的饮食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肾脏负担,所制定的饮食计划不仅需要满足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更加需求充分考虑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和肾小球过滤情况。一般而言,患者的热量日摄入量至少在125 kJ/kg以上,建议糖类饮食供应的热量占日摄入热量总量60%,其余40%的热量由植物油类等脂肪供应,对于过度肥胖或者过于消瘦的患者可以对该比例进行适当调整。总之,饮食的搭配必须要符合患者病情,营养既要丰富又要均衡。对于蛋白质的摄入量必须要进行有效控制,合理的蛋白摄入能够降低血磷、减轻酸中毒。对于富含植物蛋白的饮食必须要严格控制,建议转而以麦淀粉类为主食。如果患者长期热量摄入不足或者伴有高分解代谢,则建议以胃肠道外补充热量的方式进行热量补充。饮食必须要清淡而且容易消化,建议适当多食用富含叶酸、钙质、维生素C、维生素B族的食物。鉴于患者消化系统能力的差异,为了确保患者的生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食谱中的蛋白质摄入量计算值需要稍高于理想数值。在控制饮食的同时,依照季节差异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劳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质量等。④用药指导。向患者说明严格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并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指导,一旦发现问题,应该马上纠正。为了方便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自我管理,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阅读习惯制定日常用药一览表,并详细标明药物的类型、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剂量、用法以及出现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建议,着力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由于血压稳定性密切关联着患者的肾功能,因此在日常用药一览表中应该着重强调降压药物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⑤强化病情监测。病情的监测和管理有利于延缓病情恶化进程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于患者的体质量、生命体征、水肿、尿量、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血清白蛋白等,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则需要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等指标。治疗依从性评价依据下述标准:①良好,患者能够完全遵照医嘱以及治疗方案完成整个治疗活动。②尚可,患者能够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仅予部分配合。③差,患者不理解自身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无法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护理干预措施。SAS用4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SDS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处理,治疗依从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比 例(%)
2.2 焦虑抑郁情绪 2组患者治疗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改善程度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焦虑抑郁情绪缓解状况比较(±s,分)
表2 2组焦虑抑郁情绪缓解状况比较(±s,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 <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 <0.05。
SAS SDS组别 n 评分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3 57.2 ±6.2 45.0 ±9.5①② 62.4 ±9.0 45.3 ±8.5治疗前 治疗后①②对照组53 58.1 ±5.4 53.4 ±8.8 62.8 ±8.8 53.2 ±7.8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进展性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共同转归,同时也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它的病变机制非常复杂,可以导致身体代谢功能、各脏器、各系统受累,最终形成尿毒症的临床表现。据统计,我国的慢性肾衰竭的发病率以每年8% ~10%的速度递增[3]。可以预见,在未来,将会有更多人饱受慢性肾衰竭的折磨。
众多医学实验和临床报道已经证实,心理因素和患者的疾病进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即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治疗,相反则可能加快病情恶化。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而言,焦虑和抑郁情绪是比较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采用必要措施排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李运梅等[4]研究认为家庭护理干预能够为患者灌输“正能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伍琦等[5]探讨了心理干预对不同人格特征患者手术前后焦虑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情绪稳定程度。乔小军[6]研究证实,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有良好效果。杨越明等[7]研究证实,心理干预、健康教育与家庭随访等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失望心理状态,提高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强化患者的遵医嘱行为。
本研究对53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给予了综合性护理干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显著缓解。故笔者认为:第一,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由于毒素对胃肠道的作用,导致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致食欲下降或厌食,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引起营养不良[8]。饮食控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的搭配,刺激患者的食欲,保证足够的摄入营养物质,维持其营养状态。第二,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研究认为,长期疾病困扰会让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出现负面表现[9]。焦点式心理护理能够显著调动患者的积极乐观因素,有利于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总之,护理干预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重要积极影响,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1] 张小青.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1):84-85
[2] 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0-291
[3] 潘利琴.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3):231 -232
[4] 李运梅,夏炳成,王美莲,等.家庭护理干预提高社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8(12):1124-1126
[5] 伍琦,钟印勤.益肾健脾法配合护理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0):2415-2416
[6] 乔小军.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2):211-212
[7] 杨越明,黄小琴.家庭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3):236-237
[8] 叶维菲,徐俊冕.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在综合医院患者中的应用于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8,2(3):17-21
[9] Christensen AJ,Wiebe JS,Smith TW.Predictors of survival among hemodialysis patients:effectof perce1ved family support[J].Heahh Psychol,1994,13:521 -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