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晓锋
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历史解读能力已成为当前历史学习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和素养。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解读能力方面的培养。
一、解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这是国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体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高中学生提出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求:(1)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脉络;(2)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第二方面强调历史解读能力要求。《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也提出了对高中生在历史学习和能力应用方面最低层次的目标,即在获取和解读信息方面要理解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答题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综上所述,高中生历史解读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高考能力考查范围的基础性要求。只有具备较强的历史解读能力才能进一步完成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概括,对历史规律的阐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判断、比较、归纳和评论等更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2.具备较强的解读能力是学生具体学习中的能力需要
不论是平时的练习还是高考,已凸显出解读能力考查的重要性。从新课改以来的高考命题来看,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形式已从对单一教材内容直接设题逐步发展到呈现大量历史新材料,采用新形式、新情境解答新问题,完全展现了生动活泼的新卷面形象。从近三年历史高考的12道选择题来看,每年都有8~9个题使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并且高考试题题量大,文字多,信息范围广,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文综试题总共文字6955,相当于学生历史教材近10页。高考命题专家曾表示,新高考让单靠通过死记得高分的时代慢慢离去。假如学生阅读速度慢,解读新材料能力弱,再加上表达能力不足,心理紧张,很难争取优异的成绩。
3.加强历史解读能力培养是历史学习中的能力现状要求
能力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始终是个矛盾。虽然考纲中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属于最低层次的要求,但这不是任何一名文科生都能具备的能力,尤其像笔者所在的普通高中,文科生并非是文科科目成绩突出的学生。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古代史中文言文形式的试题把握性不强是普遍现象。比如有道题要求判断古代中国的某种经济思想,其中一选项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较多学生就根据“工商为末”判断为重农抑商政策,没有解读出这是作者对“世儒”观点的评价,作者将“世儒”的“工商为末”认为是“妄”(胡乱)议,则应认定作者反对“工商皆本”,这是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鉴于社会变动,面对现实提出的进步观点。
无论从国家教育机构提出的教学目标设定还是实际中的历史学习要求以及当前学生能力水平,都体现了加强对学生解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何提高学生历史解读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点经验供参考。
二、历史解读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目前学生历史学习中阅读的对象主要集中于教材和试题,所以笔者不揣浅陋,着重谈谈在这两个方面的感受。
1.解读教材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集诸多编著专家的智慧,它体例新,容量大,语言精练,内在逻辑强,是当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来源之一。在复习备考中,教材更是基本依据,脱离教材,复习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学会对教材的解读是培养高中生历史解读能力的首要路径,只有学会解读教材才能体现其为“材”。解读教材的方法有很多:解读前言可以明确学历史的目的,解读专题导语可以把握背景线索,解读知识链接可以拓展历史思维等等。不过在此,我想谈谈对教材正文部分的有效解读。
教材正文部分是课文知识的主体,它浓缩了历史最基础、最主干的史实和评论,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部分。解读教材正文要确定重点、难点、疑点,面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习需要考虑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解读,形成自己对教材的体验。
首先,用绘制知识结构思维导图解读正文主干知识。思维导图是利用线条和布局来表达教材内容的方法。因为历史记述了大量过去的人和事,其时序性和逻辑性很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导图的优点在于清晰、便捷地梳理出诸多历史事件的相互关联,而且在表达上比文字更直观,一目了然,绘制的过程可以激发出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该方法较适用于事件关系复杂、重逻辑推理的相关内容,往往能起到“看到一个点,想起一大片,串起一条线”的效果。
高三历史复习除了巩固知识点外,更要把以往学习中分散、独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实现系统化。思维导图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整合、把握阶段特征,培养整体意识。举例说,我在高三专题复习“现代中国外交关系”时,整合了教材必修一专题五、专题九,注重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勾画以下教材内容关系图。该图除了反映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还把中国外交有机地融合到世界环境中,从世界格局的演变角度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突出体现了整体史观,纲举目张,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
■
以上思维导图着眼于从宏观上解读教材把握整体结构,之外也可以从微观上对教材的细节解读,做到精读精析,既可加强记忆又能深化理解。如,在讲解“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时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有效解决了教材关于两个政策的前因后果等逻辑关系并形成了一个简洁的知识结构。
■
除了思维导图,表格整理也是解读教材的有效途径和基本办法。该方法比较适合于不同时间段下不同发展形式的内容类型,往往知识块中的知识要点可比性较强,分点较多。其优点在于通过重组、整合教材内容,加强历史纵向和横向的交叉比较,形成知识结构体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endprint
比如,必修二“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一文,设计表格纵向列出四个时间项目:二战后到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横向比较时间阶段、代表总统、经济理论、政策内容、主要成就、存在问题等内容。这样处理既能把握美国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脉络,又可清晰掌握不同阶段的经济思想、政策及效果。再如,对二战的过程史实的把握是个难点,难是因为涉及事件多,易混淆,难以把握战争发展的节奏。我在上课时设计了表格供学生整理归纳,以空间为径、时间为纬,纵列设二战中的主要战场:欧洲战场、亚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横列设时间,从1939年到1945年逐年列出,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把重大事件准确归入表格。之后,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解读表格、总结规律、提升认识。《中东战争》一课中四次战争的过程内容繁多,我的处理方式是将两课课文中战争史实整合在一起,把四次中东战争作纵向比较,横向设置时间、名称、战争双方、概况、结果、美苏作用、联合国作用等项目进行比较,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繁杂事件条理化,很好地解读了教材知识。
第三种方法:设置问题解读教材。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利用学生创造性思维理解教材。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教材,突出重点,体现基础性和思维性。
以人民版必修三《汉代儒学》一课为例,以汉武帝“尊儒”为主题,设计系列设问,层层深入:(1)为什么要“尊儒”?解决汉初政治、文化背景和尊儒的目的;(2)为什么能“尊儒”?详细说明尊儒的重要条件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并引出董仲舒对儒学如何改造的思考。(3)如何“尊儒”?概括在思想领域、政治领域、教育领域的措施;(4)“尊儒”有何影响?分析“尊儒”的实质、积极、消极作用。文化模块的内容相对抽象,这样处理教材避免了从背景到过程,再到意义的传统套路,问题让学生充实起来,从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解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始终不变的宗旨就是经过老师的组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理解”课文,理解历史,以此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没有思考,只有记忆的学习是沉重的负担和无穷的烦恼,只有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实现知识应用、迁移、拓展、综合,才能进一步让学生分析历史结论、证明历史观点,才能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2.解读试题
当前,考试是评判学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对试题的准确解读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前提条件,也将直接影响到试卷得分。
如何解读试题?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其中涉及的方面较多,值得去注意的方面也细,在此,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要学会分析题目的设问构成。无论选择题还是材料解析题,每个题目都有自己的设问,每个设问都有其成分构成,一般说都有中心词、提问词、限定词和提示语。这几部分在组织答题过程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明确分析出设问中这些成分便清楚了题目要求答什么,该怎么答。许多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答非所问就是由于题目解读不明确,以致一错再错,书写文字一大片,得分却少得可怜。
以2013年浙江高考文综第12题为例作分析,该题题干为“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途径。下列思想家中属于私学培养人才的有:(1)孔子;(2)韩非;(3)朱熹;(4)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可得,中心词是“思想家”,提问词是“有”,“私学培养人才”是中心词思想家的限定词。该题干设问可简缩为“私学培养人才”的“思想家”有。这样将题干内容化繁为简,去粗取精,获取了题中最有价值的有效信息。
再如2013年浙江高考文综38题(3),题目: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可得,中心词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提问词为“影响”,题目的主干设问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按照……的思路”和“概括”是提示语,指出了答题的方向和来源,“19世纪”是中心词的时间限定词,“中国经济”是提问词“影响”的主体限定词。这好比一项工程,严格规定了各方面规程,一切便按部就班了。
解读试题还要学会对新材料、新情境提取有效信息。这是用火眼金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能否“提取”到有效信息,除了要仔细看材料、完整看材料,注意到材料中涉及的时间、地域、材料出处外,还要看对新材料是否有嗅觉或敏感(除非题目要求对材料本身的概括),这种感觉的存在决定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迁移能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一看到题目便能感觉到题目的大致所向,马上能体会出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系。考试涉及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联系到教材内容,即使没有,材料总会提供一定的思路。有人说,解题其实没什么技巧,归根结底还得看是否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还要学会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原理、经济原理和哲学角度去思考、解决历史问题,逐渐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如上面举例中“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该题从哲学角度既能辩证思考对中国经济影响,必然反映在建设性和破坏性两个角度,答题方向便十分明确,答题内容也十分熟悉。
再则,要吸收史学研究成果,并运用于解题实践中去。如当今史学界正倡导用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来学习分析历史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试题。还是上面举的例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该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答案中一定写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内容。
历史解读能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高中学习也非进入真正的研究阶段,基础性知识积累和基础性能力培养都是迫切和必要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对考试来说,只要基础在,分数才能有保证,对一生的学习来说,最有价值的能力就是最寻常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世光.理清线索、细化考点、掌握方法、提升能力: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浙江考试,2014(03).
[2]朱世光.培养学生逻辑的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中学历史教学,2013(11).
[3]周立新.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困境与突围策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09).
[4]刘玉群.正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路径和方法.中学历史教学, 2013(11).
(作者单位 浙江省浦江县第三中学)
?誗编辑 薛直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