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立新
摘 要:读《崂山道士》学生王生在求学路上的经历对做一个合格教师的感悟:以身作则,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让学生快乐学习。
关键词:学生;老师;崂山道士
今天读完《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忽然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
《崂山道士》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文章。故事里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学生——王生,一个是老师——崂山道士,我们先看看学生王生在求学路上的经历。
王生是一个对学习非常向往的学生,觉得通过学习可以得到很多美好的东西,就去拜著名的崂山道士为师。老师对他的意志力很怀疑,王生为了学道,向老师保证能吃苦。于是他被批准入学了。老师每天让他上山砍柴,也就是每天做作业了。坚持了一个月,他开始受不了这种枯燥乏味的学习,暗暗地想逃学。这时候老师观察到了他的异样,于是把得道以后,可以过如美如幻的生活展示给他看,有美酒佳肴,有良辰美景。在如此诱惑下,王生被打动了,不想逃学,又继续学习。
可是每天他还是做打柴作业,看不到任何希望。王生厌烦极了,实在忍受不住,坚决辍学回家。向老师辞行时,他心有不甘地向老师求“穿墙术”。何为“穿墙术”,也就是“不吃苦,走捷径”。老师教给了他一手走捷径的办法,但是也告诫他,不可心不纯,否则办法失灵。王生在老师那里试了一下,成功了,欣喜若狂。回家后,第一次做事,想“走捷径”,结果就碰壁了,王生对老师很恼,觉得老师骗了他,对学习更是失望透顶。
王生的学习过程多么像我们可爱的学生啊。从孩子上一年级时,对学校的向往和对老师的崇拜到厌学、逃学甚至辍学!这难道不是我们做老师的责任吗?而我们大多数人呢,对王生最普遍的观点就是他不肯吃苦,不听老师的话,怜惜力气才导致了他的学习失败。其实我们更应该批判的是崂山道士。在王生迷茫,彷徨时,崂山道士只是用得道后那些美轮美奂的前景来诱惑学生继续努力。而这些美景离学生太遥远,学生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必然会倦怠、失望以致绝望。必然想着走走捷径,抄抄作业,作作弊等等行为,甚至逃学。由这样的老师来教育,学生怎么会对学习有兴趣呢?崂山道士是一个非常不合格的老师。
王生是一个潜在的好学生,因为他是想学好的,但是老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让他打柴(做作业),一天到晚地简单重复。砍柴和得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其实只要不是太傻,或者不是太聪明的学生都会怀疑,所以怀疑是正常的,说明学生不是傻学生,甚至是聪明的孩子。
崂山道士这种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让王生从向往学习到对学习绝望,崂山道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最后把学生的失败完全归结为学生的懒惰,却不肯反思自己在教学上的错误,他作为老师投入的精力和耐心是非常不足的。他只是自己沉迷于自己得道后的幸福生活,却不肯沉下心去,研究教学规律,做一个合格的好教师。
在学道的时候是个好学生,在教道的时候未必是个好老师。所以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断调整自己,提高自身能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以身作则
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崂山道士在教导王生时并没有以身作则,致使王生不能理解砍柴和求道之间的关系。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
二、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应如此。班主任应该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孩子。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学生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还要幸福,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不能像崂山道士一样,当王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时不管不顾,或者直接放纵学生,满足学生的要求。
三、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需要。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亲近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上热心关怀,经常和学生交谈,了解思想状况。当王生出现了厌学情绪时,崂山道士如果能及时地和学生交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王生也就不会辍学了。所以应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能较快地把教育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并为满足需要去努力。很多学生喜欢某一科的直接原因就是喜欢教这个学科的老师。所以老师要注意教育方式,而不是崂山道士那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王生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产生怀疑。所以教师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崂山道士》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深思考并且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峰,邢莉.专家型教师比我们多些什么[N].中国教师报,2005(6).
[3]杨骞.校本教师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61-64.
(作者单位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教育局)
?誗编辑 高永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