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分析

2014-05-28 09:34韩德庆
新课程·中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

摘 要:高考作文是每年备受关注的“高考现象”的重中之重。以高考作文作为个体乃至整个社会思潮的一面镜子的命题价值取向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山东省高考作文命题,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语文教育学理论发展、考试学、写作学相关知识、学生心理成长特点及规律,对山东省自主命题以来历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背后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并进而对其进行探究和展望,旨在对山东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的科学定位和导向有所启示。

关键词:山东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

高考作文的命题价值取向处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之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选拔的间接要求和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高考作文题,人们似乎更愿意把它看做是时代变迁的一个风向

标,试图从中透视或体察起伏回转的当下社会思潮,黄志军在其硕士论文《新时期以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研究》中参照吴永军《课程社会学》(1999)和何文胜(2006)提出的教科书价值取向的范畴,构建了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与外在价值取向,包括高考作文命题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立意的限制、文体方面的要求;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在价值取向,同样可以划分为道德类目和政治类目,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世界、自然等七大范畴,这也是本文主要借鉴的框架和观点。本文通过结合考试学、教育学、写作学的相关理论,对山东省2005年自主命题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的定位和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山东省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分析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型,社会价值从一元逐渐趋向多元化,各种思潮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社会层面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和形式中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范围向社会多层面伸展,并逐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和调整,高考作文命题给予了及时的关注和引领。高考作文作为每年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这种引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映射及影响如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下面将山东省2005年自主命题以来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分析如下:

山东省高考作文在2005年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2007年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2008年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分别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2005年采用了材料加话题的形式,2007年和2008年都是直接引入话题,在外在价值取向方面都具有两面性、开放性、关系性的特点,没有文体和立意的限制。在内在价值取向方面,都属于个人道德类,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比如“双赢的智慧”话题体现较强的思辨性。在当今社会,要在竞争中运用智慧,巧妙合作,达到双赢,启迪个体和群体以及整个社会双赢合作,理性智慧,助人者自助;“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告诫人们在人生中,不但应以史为鉴,尊重历史,更应该坦然接受过去,奋发未来。2008年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2008年出台了新课标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此话题具有较高的思辨性和诗意。含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导向,在我国多灾多难的2008年,利于引导学生有一个正常的生活欲求和人生追求。从哲学的角度提醒世人的思维和心灵回到原点,重新思考和定位自身的未来,有春天必到的信念,有努力而不强求的心态。

山东省高考作文2009年的“见证”,2011年的“这世界需要你”向命题作文回归,其中2009年属于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结合,2009年的“见证”,命题思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针对改革开放30年,以及2008年到2009年至今我们国家发生了许多或悲或喜的大事(汶川地震、奥运会、金融危机、素质教育等),可以从写现实人生的变化成长和写社会变迁的角度切入。在内在价值取向方面引导个体观察现实人生和社会变迁,见证变化成长、品尝人生百味、感悟人生真谛和社会的兴衰更替。2011年的“这世界需要你”,在限制中开放,具有很强的人文情怀,拉近了与考生的距离,而且题目体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充分反映出出题者对社会个体的珍重,或者说是对现今社会上过分张扬个

体个性的一种反思,具有很好的社会意识。在内在价值取向方面,考查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现和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社会个体意识但是反思过分的个性张扬。

山东高考作文在2006年、2010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以雷诗雁的诗《星星》、列夫·托尔斯泰关于“人生的光影变化”、孙中山箴言和《咬文嚼字》为作家作品挑错以及以铁凝和莫言为代表的回应为材料。在外在价值取向方面具有新材料作文的开放性、两面性、比喻性、思维性,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内在价值取向具有道德类并且具有不同的引导作用。例如,2010年“人生的光影变化”,有很强的现实意味。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面对经济危机,面对社会与人生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考查考生的感情、立场、价值观,引导考生理性认识阴影,辩证对待人生中的逆境、挫折、不利现象;2012年孙中山的箴言,切准了时代脉搏。在中国改革进入反思的今天,题目现实性强,其内涵更强调家国情怀、天下意识,更易引发学生的思索与联想。强调家国情怀、天下意识,告诉我们成功应该有理想、勇于面对困境、担当责任;2013年作文具有较强的文化侵害的现实针对性;贴近周围经常使用的语言文字现象、故事;杂志社求真求实、作家认真严谨,对社会、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从语文应用的现实社会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养成求真务实、认真严谨的态度,乐观豁达、虚心接受的心态。

2005年山东省实行自主命题以来,在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有命题作文的回归,有材料作文的创新,仍然延续全国卷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但在命题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思辨性、比喻性和时代性。作文立意可大可小,引导人们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要理性面对,增强个体主体意识,进行道德的追问与思考和个体价值观的定位与发挥。endprint

二、山东省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评价

从2005年到2013年的自主命题以来,山东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在外在价值取向上慢慢开放,不断发展创新,减少对学生在审题立意上的限制,稳中求变,从单一到多角度,从单一话题到两面性的关系话题,越来越注重在价值观多元化和各种思潮相互

冲击和碰撞的今天。通过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起到价值多元化下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引导人们理性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增强思辨性,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定位,增强个体主体意识,更注重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感悟和提升,但笔者认为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或除诗歌外)等开放性的试题要求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创作空间与发挥余地,但一

些不被人们重视的隐性限制性因素,如政治性、道德性、进步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考生的思考与创作,高考作文命题的任务相

对隐含甚至模糊,稍微就有可能导致偏题。

2.没有寻找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和高考作文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两者能够巧妙地结合起来。“两张皮”的现象只能导致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疏离和对语文教材的忽视。高考作文命题除了给学生提出一些简短的问题之外,还十分关注学生对经典文

本的解读,能够较好地把考试检测和平时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

来,既能够引导学生主动亲近文化经典,又能够加深中华文化中经典的文本和价值观的解读。

3.在高考作文命题中缺乏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省地方色彩和地方文化的融入,地方文化价值观没有在高考作文中独特展现。比如,2013年莫言的出现,这样考生会比较亲切,在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情况下会更容易创作。另外高考作文题目中对西方文化的关注度则较低。在世界文化走向交汇融合的今天,我们既要努力维护并发掘自身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坐标和位置,同时也要欣赏

并接纳异质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高考作文题目价值取向要命得科学、合理,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同时也是对考生的负责和关切。这就需要命题者能够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在社会价值、学科价值和学生价值三者之间寻找最近的契合点,既要能够体现出对世界、对社会的理性认识,体现出写作学科自身的特点,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表达权,又要防止学生套作。命题者要满怀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深切同情,体现出中华民族汉语文化的深度自觉。只有学生被感觉到充分尊重,并且能够从题目中享受到汉语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并且能够产生较为强烈

的表达欲望,在思考中舒展自己的心灵世界,这样的作文题目才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对学生和社会才能起到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1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9.

[2]倪文锦.语文考试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1版.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4]黄志军.新时期以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价值取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韩德庆(1989— ),女,山东济宁人,鲁东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作者单位 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文学院)

?誗编辑 李艳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批判性思维视角解读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浅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
规范与事实的两种矛盾浅析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