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
摘 要:真正的语文课,应该做到回归文学,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从作品中获取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少或缺的精神食粮,还应该引导学生超越读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人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健全人格,提升素养。语文教学与学生心智成长息息相关,中学语文教育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意识,打好精神底子。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学;人生;精神底子
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气沉丹田,将传统文化人格化、情感化、时代化,赋予它鲜活灵动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受其感染,获得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一、回归文学,让语文课充满智慧和美感
语文课堂是一个有着人文气息、诗意盎然的精神家园。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回归文学,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沉醉于文学氛围中,沉浸于审美的愉悦里,从作品中获取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少或缺的精神食粮。
许多文学经典都以纤尘不染的心灵感悟、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正气凛然的精神实质,荡涤读者的心灵,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情趣无穷的意境。教师应引导学生与古今中外人类高贵的灵魂对话,寄情世外,游思千载,让周身涌动无数思想感情的生命之泉: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吾善养吾浩然正气也”,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让学生反复吟读这些优秀的古典诗文,感悟其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学生在与智者的对话中认识到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形态。例如,上《兰亭集序》《归园田居》等名篇时,我除了让学生用充满诗意的眼光去欣赏自然,还引导他们体会自然中的人文意蕴,使他们领悟“诗意地栖居”,就是要学会在任何磨难挫折中保持和谐宁静的心态,在世俗中独守精神家园。
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一个瑰丽的世界,让战国的鼓角争鸣、春秋的风云血泪、魏晋的风流神韵、盛唐的恢宏大气、明清的典雅风致在最美的相遇中碰擦出火花。让学生乘李白的轻舟,骑贾岛的毛驴,泛李清照的轻舟,赏陶潜的黄菊,观苏轼的明月,品杜甫的美酒……沉浸其中,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
二、关注人生,催化善心良知和人格尊严
语文课堂不能只囿于象牙塔内浅吟低唱,还应该引导学生超越读本,把关注的月光投向社会人生,尤其是投向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样的语文课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认真的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健全人格,提升素养。
如,上《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让学生思考:“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装在套子里的人”有谁?“装在套子里的人”没谁?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中人”?我们身边有没有有形或无形的“套子”存在?谁制造了这些“套子”?
每次上课,我总是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究,因为这是在帮助学生催化出更多的善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用爱来塑造生命、完善人生,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岗位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三、追寻思想,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
语文教学与学生心智成长息息相关。中学语文教育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在迷茫的青春期迎来心灵的日出,让青春期充满智慧的喜悦,让心灵世界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意识,打好精神底子。“思考”在学生学习语文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不在于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在读中思,在积极的思考中发现新问题,探求新见解,迸射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久而久之,思想的触动便会成为个人的精神资源,在头脑中产生新的境界。
没有诗意美感的教育是黯然的,没有理想信念的教育是悲哀的。如果没有人文智慧的烛照,人类的精神之旅将是黑暗而漫长的。语文教学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坚守精神家园,启迪灵性,让理想的花儿绽放,让创新的种子萌发!
(作者单位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
?誗編辑 韩 晓